<h1><font color="#010101">家乡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很多石刻,或竖于名胜古迹之旁,或存于寺庙道观之内,或立于墓园坟冢之中。上面化纪录着家族人物、城邑故事及往日情景。它是祖先和我们跨越时空的交流,世代情感的传承,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些文字只是经过历史风雨摧残后所剩下的凤毛麟角,但还是能窥到一些历史尘封的镜头,了解到昔日的一些社会气象。也是欣赏先辈们的文章、书法、道德情操、了解他们思想情感和精神诉求的载体。因为稀少,唯其珍贵,仅选十几例展示于此。</font></h1> <h3>这两幅拓片是怀仁地方最古老的石刻上拓下的,距今一千多年。书法刚健遒劲,舒展大气。从残缺的文字中,只能了解到,墓主人是天水人。 </h3><h3> 考辽代凡15一50岁之男子,均编军籍。墓主人极有可能是随军转战,滞留于此。时宋向辽年供30万两白银,30万匹帛。都被贵族享用,厚葬成风。此铭文为之经幢之一段,八棱柱体。</h3> <h3>这块墓志残片是从下寨张诩将军(旧县志有载)墓地出土,墓主人是张翷,似张诩之同辈人。可见一千多年前,张家是显赫的军功仕宦之家。</h3> <h3>这方墓志铭出土于邓家坟,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勒石。得知邓家祖上原是福建人,武官,宦游来怀。明朝不是募兵制,而是军户制。父亲是军人,儿孙也必须当兵。族人都要帮充军人银两,称“军装盘缠。未成年人年人称“兵余”。邓家这位先人的军职也是世代相传。文中有“屯卫”、“屯田”字样,就是军人有组织地种地。因而朱元璋曾称“养兵百万,令不费百姓一粒米。”</h3> <h3>这是元代至正八年的一方墓志,墓主人叫魏思恭,一个无所事事的“官二代“。世袭“万户“和“奥鲁“(从六品文官)职。从有志无铭的文中可看出,家人与他不和,妻子下世后,才将客死他乡的他之遗骸从外地取回归葬。此石是怀仁发现最早的墓志(1348年),显得珍贵。</h3> <h3>明万历三十二年之石刻。“锁鑰”、“金湯”原分别额于西安堡北南二门。</h3> <h3>“潘氏义节碑”是为时任大同总兵潘浩之孙女,指挥使梁公济之儿媳所立之贞节碑。碑文充满了她儿子对她“女不更二夫”的赞颂。</h3> <h3>此残碑仅存碑额,属“透玲碑”。(质地坚硬,光滑如镜,古人认为它能通透阴阳,故名。)原立于大峪口至吴家窑的栈道旁。中间有直经尺余一圆,光亮如镜,朗映山水。后重修栈道时,碑被毁。一有心人将碑首保存了下来,考其残存文字,大约为修栈道之集资功德碑,曾讹传为杨业恂国之“李陵碑”。</h3> <h3>此碑为晏头村潘家坟中潘仲美之墓碑。子潘简,侄潘改皆登科举。此公为乡中耆旧,多有“以义粟周贫乏”之举。</h3> <h3>这是原立在王汝濂墓前之碑。上面两段文字都是朝廷所颁,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勅曰”字样打头的对他及夫人的褒扬之辞。(制曰是皇帝对大臣褒奖之言,敇曰是告戒之语。)</h3> <h3>康熙年间的柳港寺现已不知其踪,但从碑文看,应在桑干河西岸渡口处。读后可想见三百多年前,寺院周围有绿柳绕岸,野渡横舟。一塔巍峨,钟声飘渺。知县余崧生荣调之前,还不忘要为此寺作一碑记。</h3> 碑文中有“夏六月,农务方兴,政减刑停,簿书无事,官吏俱暇。乃得奉家大人杖履出游东郊,憩息于柳港。垂柳荫日,嘉蔬满畦。河声山色,环绕映带。”之语。<div><h3>据碑文之意作图如是。</h3><div><h3><br></h3></div></div> <h3>这是在西安堡圆照寺存放的一方墓志,姓名已漶漫不清。为文者是时任知县徐文驹。考之,墓主人似为前任知县王度之子。</h3> <h3>这是南小寨永宁寺斋堂窗墙上的一块石刻。看了上面的文字得知,乾隆年间寺里的土地约占全村的十分之一,僧人成了村中的首富。</h3> <h3>新家园村进士张乃绂墓碑,立于清道光五年。</h3> <h3>朝廷为张乃绂所颁之诏书。</h3> <h3>海子洼村的谕帖碑(清道光十一年立),记载着知县黎中辅,为村民免部分税赋之事,还将“驴头、草束、杂项差事”永远免去。为此还为他盖祠堂一座。</h3> <h3>就这点“恩典”村民们就称他“黎大天”、“黎太天”了,还要为之盖祠塑像。当然,立碑的另一用意是,怕大老爷说话不算数。</h3> <h3>翰林庄的翰林寺碑铭,距今一百六十多年了。记录着村民因“熬盐”发生纠纷,因此而告状。碑文为知县之判决。由此可见东部村庄熬盐碱由来以久,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消失。</h3> <h3>彼时之官员判案。</h3> <h3>南小寨修井碑。先民在挖井时掘出一似龙头之木。龙是管水之神灵。于是先民们就在井旁建了龙王庙。刻碑纪之。时该村隶属应州,故文中称“北小寨”。</h3> <h3>昔日打井之工地。</h3> <h3>吴家窑七圣祠碑。此碑与众不同之处是,没有其它村庙碑中“一村不能,众乡赞助”、“一木难为大厦、众腋始可成裘”一类语言。还有余款栽树用了。可见该村民众是比富裕的。</h3> <h3>池家是清代邑中望族,多人显赫于行伍。图为池家武举故居门额砖雕。</h3> <h3>池家坟上的墓碑之一。</h3> <h3>曹庄村名士于怀汉墓碑。碑文记述了他生平及善举。</h3> <h3>碑文载“岁甲辰,四月至六月不雨,秋又大潦(涝),云民饥。于怀汉、于应心父子“出谷千石赈济乡里”。</h3> <h3>边店村人刘安,在明嘉靖年间任陕西布政史,进士第,是省中第一行政长官。此为其墓碑残片。</h3> <h3>新发村蠲免银两碑,清光绪八年所刻。记述知县陈鸿翥为该村在灾年免税之事。</h3> <h3>原柴市巷民居照壁砖刻是兰亭序中的章节。书写人师国新是邑中望族之人。</h3> <h3>原东关马进士院二门门额砖雕。“垂青五柳”是进士公亲题,表明他崇尚陶渊明之意向。从他的住宅看,确实这个进士府第在民居中也算不上好的。</h3> <h3>原城中名士李炳寅之父,李涵墓志铭。为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文中述李家是他的六世祖宦游(因做官而迁徙)来怀。其祖父被诰封“武德骑射”将军。</h3> <h3>清光绪举人马蕃墓志铭(局部),汉白玉石质。書法极佳。</h3> <h3>民国十九年所立之修城墙碑。书法工整,刻石精湛。</h3> <h3>碑文记述了民国十五年,冯玉祥军从一民居院挖地道炸毁西城墙(今城内村委会处)之事。还提及三年之中,怀仁县长换了几任,可见世道之不太平。被时政府还设有差徭局。就是专门强迫民众从事无偿劳动的机关。</h3><h3><br></h3><h3>文中有:饥民六百余人由是存活"句。意为因为有了这个工程,六百多人才能有口饭吃,不至饿死。可窥当时民生一斑。</h3> <h3>原县城东关顺城巷口之刻石。旧时街道上多有这样的石刻,是用来避邪的。多锒于小巷的拐弯处墙上。</h3> <h3>民国时期,阎锡山重视教育,在国内领先,曾获美国教育家认可。此碑即彼时怀仁在刘晏庄建第二高(级)小(学)之证明。</h3><h3><br></h3><h3>彼时家中有高小毕业生。县政府就会在这家大门口贴一大红喜报,响三声铁炮以示祝贺。</h3><h3><br></h3><h3>民国二十年有一王姓青年高小毕业后,政府没及时安排工作。在街上卖凉粉。并在身后写了四句话:高小毕业生,今春没事情。万般无其奈,上街卖凉粉。政府知道后立即让他去学校任教。</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这些些石刻是怀仁的珍贵文化遗存!</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