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岛面积3.15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4.95公里。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明、清至解放前诸多海上战事发生于此,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h3><h3> 岛上峰峦起伏,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郁郁葱葱,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岛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下至晚清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2010年,刘公岛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h3> <h3> 北洋海军提督署。在刘公岛中部偏西,依山临海,坐北朝南。为清式单层举架,砖木结构建筑。沿中轴线建厅堂三进,周筑围墙,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门居中,额题"海军公所",李鸿章手书。门前构筑左右角楼和东西辕门,为大典会操、鸣金奏乐场所。西南建二层小楼式、望台。院内厅堂均以正厅为中心,两侧为配房和厢房,共68间。正厅自南向北分别为礼仪厅、提督厅和祭祀厅。配房和厢房分别为总兵、副将、洋员教习办公室及提调室、文武值班室等。正房与厢房之前,皆出檐构成前廊,三进之间,又分别在正厅东西两侧以南北走廊相贯通。二进院内建有地下储水池,设两个明井口,上覆铁盖。在日、英占据时,建筑遭破坏,部分被改建,英国人还在一进院东侧新建水兵俱乐部。新中国建立后,提督署由中国人民海军使用。</h3> <h3> 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寓所,辟为"丁汝昌纪念馆"。建于1889年,位于刘公岛西端,东距北洋海军提督署约200米,坐北朝南,砖本举架结构。寓所占地7000平方米,布局与安徽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相似,分三组,左、中、右三跨院落,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住宿和会客的场所,大门两侧为门房和书房。</h3> <h3> 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系丁汝昌亲手栽植,老干已枯死,发出新枝虬曲,生长茂盛,每年五月花团锦簇,清香四溢。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后,丁汝昌携眷在此居住6年多,又称"小丁公府"。</h3> <h3> 殖民时期,英国皇家海军司令寓所。</h3> <h3>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驰;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在此历史背景下,1894年(按我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爆发了中日战争,亦称甲午战争。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h3><h3> 这场凝聚着近代中国民族屈辱与不幸的历史灾难,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和社会巨变之后,仍然清晰而深刻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对于每个中国人,这种记忆将永难磨灭。我们没有忘却也不应该忘却这段历史,这样不是为了沉溺于对既往惨痛岁月的追忆,而是要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清醒地面对现实,让世纪陈迹成为永远不再覆辙的噩梦。</h3><h3> 勿忘国耻,兴我中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