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文字/插画 沈康平</h5> <h3> 那日,在风水沟矿俱乐部危房拆除的废墟里,得到一盘电影胶片;兴奋地回家用放大镜仔细的辨识着片中的内容,随着一格一格的画画呈现,“不见鬼子不挂弦” 的经典台词在脑中闪现……</h3> <h3> 六七十年代的元宝山────</h3><h3> 工村胡同里围坐着三三两两的妇女们纳着鞋底、绣个门帘,神秘的表情下闲扯着东家长、西家短的没边地那些事;房山花下一群大老爷们拧着旱烟沏壶砖茶,下着五虎、战盘军棋,东一耙子西一扫帚地谈论着不靠谱的小道消息,不时地加杂着呵斥不听话小孩的吼声。偶尔会嬉皮笑脸地“调戏”一下过往的俊俏媳妇儿,得到的回应大多是“潮种,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已”,如此这般也乐此不疲。成群结帮的小孩子们拿着木棍满趟房的打闹玩耍,霍霍的跟个土驴子似的;也有穿着笔挺压条裤线,别着两只钢笔,倒背着手踱着方步,牛逼哄哄样子的,其实这些人多数都是回家翻小人书的主……人们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画面,那个年代除了“单纯”,还真没什么值得让人留恋的啦!</h3> <h3> 晚饭后,听听矿上安装的音质很差的“纸盆小喇叭(音量小、音质不好时,我们会给地线浇浇水的那种)。小喇叭受控于矿广播站,不是你想听就能听的,分时间段的广播矿山新闻,学习老三篇,样板戏唱段等,每天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开播,印象中播报主要是以表扬好人好事为主,最好的作用就是钟点提醒;有些革命歌曲,我们就是在那时学会的……。</h3><h3>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全矿家属同志们,今晚七点矿灯光场放映露天电影,片名叫“地雷战”!家里的小喇叭很押韵地播报着这个通知。一时间工村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疲惫的脸上挂满了笑容,那高兴劲就甭提了。那个年代,能看场电影就如同赶一场“社会主义大集”般热闹,也不是都赶在不冷不热的春秋季,夏天蚊虫叮咬,冬天搓手跺脚,但无论怎样的困难都不能阻挡看露天电影的脚步;当年拉家带口、伙伴结群、跨沟越坎地去东电一公司看场露天电影是常有的事,回想起来有种特别的情感和苦涩。</h3> <h3> 天色还早,人们胡乱地扒拉几口饭,老老少少就急不可待地倾巢而出,抱着板橙去占位置,马路上一扫平日的安静;远远望去,黑边白幕布已经挂了起来,嘈杂的人声伴着大海航行靠舵手隐约传来,走进放映场地,己有不少人不知什么时候早早就在那等候啦;晚来的人们四处找寻着可容身的空隙,有人会悄悄地把别人占地的砖头移动一下,挤出块屁股大小的地方,有的人干脆席地而坐,偶有尿急的,临走不忘在地上画个圈,摆块砖头占据着位置,没地的人只好站在人群两侧,个头惭愧的人颤巍巍地站在自行车的后物架上;不多时附近的房子、墙头上到处都是人,身手敏捷的人窜到了树上。附近农村的也闻风从四方赶来凑热闹。其实在幕布背面看左右倒置有些别扭的电影,也有一番情趣。人们翘首企盼着电影的开演,觉得太阳走的太慢……</h3> <h3> 幕色渐渐的降临,天际边闪烁着星星。放映机打出一道白色光柱投射到幕布上,欢呼的人群片刻安静下来,淘气的孩子们把手伸向了光柱,在幕布上出现了各种顽皮的、奇形怪状的剪影,那是我们自己主演的皮影戏。阵阵的笑声响彻在欢乐的广场上空,将看电影的气氛鼓捣得越来越浓,把整个夜晚喧染得一派祥和。</h3> <h3> 放映正片之前,一般都是加演些新闻记录片,计划生育、家禽饲养、科学种田的科教片,当年被人们称为“假演”的节目;在那新闻传播闭塞的年代,往往加演的内容已过时很久,可偶有一次没放又觉得缺点什么;电影也是放过的旧片,那时也就那么几部片子,翻来倒去地重复放映,故事情节已烂熟于心;这时电影一边放,有人便一边解说,显得很神气。</h3> <h3> 放映中间要换片,这个空闲人们开始议论刚放过的情节,学说剧中台词的,还有的对反面人物破口大骂的,嘈杂声再次响起。有时换片子要等好长时间,那时片源拷贝少,一部电影两地放映,还得等上个放映点放完取来。一辆绿色帆布蓬的北京吉普上卸下一个白色铁皮薄薄的,上面印有为人民服务和“忠”字的箱子,那就是装电影胶片的;电影接茬放映,人群又一次安静下来,只有放映机哒哒声和破气的音响声。</h3> <h3> 当银幕上出现“完”或“再见”的字幕时,人们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散场;回家的路上人太多了,有时走着走着就走散了,喊着孩子乳名的,哭着喊着找爹妈的,有踩丢鞋的,还有掉进水坑里的,有被石头绊倒的。那时有谁拿个手电筒照亮的着实让人羡慕嫉妒啊。看场电影的故事真多,有时会为电影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争辩个鸡头白脸的。</h3><h3> 露天电影填补了人们精神的空白,承载了许多童年的温情和快乐,昔日看露天电影的热闹场景和醉美乡韵再也找不回来了,成了我们生活中最亲切的一场回忆……</h3> <h3> 后来矿俱乐部设施完善,乡俱乐部也后期建成,看电影有了固定的场所,露天电影成了时代的缩影和印记,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h3><h3> 咱们再顺便唠唠俱乐部里的故事吧,找找许多藏在你时光角落里的回忆!国营体制下的电影低票价制度,让我们有能力与电影艺术得以接触。七十年代样板戏开始席卷大地,俱乐部成了社会主义的宣传阵地,每天连轴转地放映着这个戏种。票价不算高二分钱一张票,有时家里给上一毛钱,可以废寝忘食地在俱乐部呆上一整天,图的就是个过瘾和热闹;革命样板戏的故事都能倒背如流,每月学校还组织几次包场接受教育,回去还要写观后感,挺烦人的。</h3> <h3> 不久,友好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新鲜感!“瓦尔特拳”一时间也成了流行的新词汇;《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使得多少善良的中国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加之国产英雄、反特影片的上映,票价涨到了一角到二角,并有了彩色和宽银幕电影,逐渐地爱情题材的电影也解禁,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有了质的变化,顺应了毛主席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最高指示!儿时,大家都喜欢看战斗片,多复杂的剧情,都被我们简单成只有好人和坏人,结局更简单都是好人胜利;以至于让从小被战斗影片熏陶大的孩子们,都想当兵打仗。最不喜欢看的是外国电影,看不懂也害羞,那些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的剧中人让人分不清好人和坏人,更记不住那叽里哇拉很长的名字,像是绕口令。当年有个顺口溜: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印度电影蹦蹦跳跳,中国电影新闻简报,你还记得吗?</h3> <h3> 当年看场电影给人的印象就是“拥挤”,不管怎样人们对电影的热情始终不减。曾经费老大劲挤到售票口,买到票拽不出手的;勉强抻出手而被窄小的窗口卡秃噜皮的,电影开演后等退票的,没买到票在门外听电影的,有幸的等电影开演过半时,安全门会打开通风散热,人们钻进俱乐部看一场有尾没头的电影。那些青春萌动的青年男女,看电影是最浪漫的约会方式,只有当灯光关闭时才敢拉拉手、挨挨头的年代。有经济头脑的小商贩,冒着投机倒把的风险也找到了商机,看着电影嗑着瓜子是当年的标配,偶有逃票被抓的人,会享受电影散场打扫卫生的惩罚……</h3> <h3> </h3> <h3> 可能是想让入场检票有秩序的初衷吧,元宝山矿俱乐部也不知是哪个出的“馊主意“,把入场通道设计成铁栅栏式的。那时的电影票是不按票面座位号的,人们为了早点进场坐个好位置,不顾一切地翻越栅栏加塞,打乱了排队入场的秩序,后面排队的人气不过往前拥,大呼小号,挤的人喘不过气来,你要想取巧的话双脚离地,会被拥挤的人群拥进场的,热闹吧!想想你曾被挤哭过吗?你的衣服被挤刮撕过吗?票被挤丢过吗?是不是特羡慕在俱乐部里上班的人呢!</h3><h3> 露天电影和俱乐部代表了哪个年代的文化鼎盛,代表了人们追求知识的渴望,代表了人们精神文化匮乏的无奈。</h3> <h3> 一部电影可以改变人们的习惯,穿瓦尔特的皮夹克,西部牛仔的格衬衫,然后戴上矢村警长的蛤蟆镜,再配上杜丘和真由美的喇叭裤;当年最时髦的男女,一准都是这个模样。当年,泡妞约会的大杀器不是坐伏尔加兜风,而是摸出两张电影票看内部电影,一般人想看?没门!擅自闯入?后果严重!</h3><h3> 一代人已经老去,新一代人正是青春。时代发展的太快,随着电视机、数字电影、网络进入我们千家万户,简陋的矿区俱乐部完成了一个辉煌的使命!被时代抛弃!现在看电影已是平常,题材包罗万象,只要你坐在家里打开搜索引擎。可不管如今文化生活如何优越,确找不回曾经的那份美好!那种感觉!最后用几段电影里的经典台词,纪念我们淳朴至真那个年代的共同记忆,尘封起那本厚厚的时间……</h3> <h3>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h3><h3>不怕你现在闹的欢,就怕你日后拉清单!</h3><h3>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h3><h3>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h3><h3>脸红什么?精神焕发!</h3><h3>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蜡!</h3><h3>为了胜利向我开炮!</h3><h3>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h3><h3>我胡汉三又回来了!</h3><h3>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h3><h3>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h3><h3>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h3><h3>高!实在是高!</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完 ──────</b><br></h1><h3><b><br></b></h3><h1><i> 很荣幸您听我磨磨叽叽讲故事</i></h1><h3><br></h3><h3> 剧照来自网络/音乐剪辑李峙作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