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佳作欣赏

锦绣中华

<h3>《蓝色随想》李晓谭</h3><h3>第十九届江西省摄影艺术展银奖</h3><h3>&nbsp;作品色调统一,清新淡雅的蓝色印象,两只洁白的仙鹤跃然画面,好一幅兼工带写似的中国画画意摄影。</h3><h3>&nbsp; &nbsp; &nbsp; 制作元素:雾、鸟、树,把握色调统一趋势,叠加簿雾,渐变推出树林空间及营造气氛意境,添加仙鹤,舞动画风。</h3> <h3>《古镇》李晓谭</h3><h3>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铜奖</h3><h3>画面富有丰富的黑白灰明暗层次,立体感强的灰调照片。表现炊烟下的古镇、老宅、石板路丰富的肌理和层次及大广角焦段拍摄宽背景烘托下的透视感强具有冲击的主体人物。</h3> <h3>《彝人如山》蓝建民</h3><h3>江西省摄影艺术作品展铜奖</h3><h3>用超广角焦段贴近地面仰拍人物、彝族老翁盘座形象近大远小一座山形似的透视感直冲云霄,视觉冲击极强。夸张的形象与左下角小面积人物对比更显彝人如山的高大。</h3><h3>  用黑白表现更具雕塑感。</h3> <h3>哦《女孩》(埃塞俄比亚2017)钟观永</h3><h3>&nbsp; 人物特写不是简单的大头像特写,当然是长焦拉近及广角贴前主体的大画面或二次裁剪后完美的画面体现,特写构图人物成败在于细节。</h3><h3>&nbsp; &nbsp; &nbsp; 首先作品构图立意奇、巧、新:抓拍住了脸和手,反映人物动态、神态二个表现人最典型的“表情脸”,聚汇在我们的视觉中心,透过交叉的手指围框下的两目直射,使人过目不忘。</h3><h3>&nbsp; &nbsp; &nbsp; 色彩沉稳而不彰显,明喑调子深沉,后期更把亮点集中于主体,又在独持的黑人女孩发暗的粗糙皮肤衬托下的一双有神闪动的绿色眼晴冲击力超强。画面这一独特的“绿光”形成画面强烈的明暗、色彩对比,强调凸显出视觉中心,趣味中心这一我们要的特写细节形成精典作品的要素。</h3> <h3>《牧羊女》万芒</h3><h3>中国原生态国际影展人物类金牌奖</h3><h3>一幅调子明快而清新的水彩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泥泞斑驳延伸远去小路上的羊群,消失在淡淡的晨雾中。包裹严实头巾的牧羊少女回眸一眼,给人留下深深的记忆与难忘的回味。</h3> <h3>《沱江吊角楼》熊义诏《摄影与鉴赏》发表</h3><h3>用封闭式构图或二次裁剪形式表现鳯凰古城照片少有,构图独特巧妙,体现古城灯光繁华无限,连绵无限。</h3> <h3>《士豆晚餐》陈瑞元</h3><h3>十多年前拍摄的纪实类作品,拍摄角度高机位,相机举过头,刚好拍完整围坐在一起的小孩整体外形。且每个小孩形象不会因平摄而遮挡,全貌表现出来了。圆圈中的圆框“午餐”,这一主体圈定在我们造型视觉中心点,所以说画面构图主体突出而又奇巧。</h3><h3>&nbsp; &nbsp; &nbsp; 用广角焦段拍摄,小孩脸略变形夸张,又有前后透视空间感,背景干净简朴,色彩近单色和生存环境吻合。孩儿仰视祈盼的姿态与眼神,酷似在问:你到过大山吗?大山盛产的土豆也是我们常用的午餐。</h3> <h3>《藏袍》彭学平</h3><h3>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展金牌</h3><h3>&nbsp;宽幅式人物构图如电影宽银幕的大场景。拍摄时主体置中、置前特写,手法大胆新颖,大小藏袍主体人物突显,如中流砥柱式的稳重、坚实。在高大而宽厚的身躯与藏袍的烘托下,一代新人茁壮成长。</h3> <h3>《丰碑》彭学平</h3><h3>《建军雕塑广场》组照之一,</h3><h3>作品获中国第十二届摄影艺术节《摄影英雄》称号。</h3><h3>全包围 围框式构图。极简“五星”主体造型低角度、广角拍摄营造出高大、视觉冲击力强。远处相对应的主体雕塑小,但处在围框中的视觉中心构图地位突凸,又拉出了很强的视觉空间,可见是平中求奇的构图对比范例。</h3><h3>&nbsp; &nbsp; &nbsp; 作者极善于后期压暗减弱次要部分而把亮点集中强调突出视觉中心、趣味、主体中心。</h3> <h3>《久远印记》李穗</h3><h3>中国武当山国际摄影大展优秀作品</h3><h3>角式构图:把主体放在画面一角,留有大面积空间,有想象与联想的余地。曝光以远处灰面为准,使主体形成剪影。画面主陪体反差大,十分简约。主体一目了然,飞檐上动物小鸟鸣春的剪影十分有趣的点出主题。作品构图、曝光、手法简约而生动。</h3> <h3>《红与黑》罗利红</h3><h3>《大众摄影》二等奖</h3><h3>对角线兜角构图。画面贵在简洁,贵在传神达意。本幅作品突破人们司空惯见的表现方法,大面积的留黑衬白,构图手法大胆。照片强调二位演员的脸谱形式,不仅构图奇特,而且用光用色也非常大胆。虽然二位演员的距离较大,但是右边花脸演员的目光方向却将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吸引到左侧粉红脸上。画面其余地方压成黑色,使整个影像显得干净简洁,以巧取胜。</h3> <h3>《理冦》罗利红</h3><h3>《大众摄影》一等奖</h3><h3>&nbsp;采用长焦镜头拉近拍摄主体,压缩了透视效果,突出了一位大人给孩子整理衣冠的瞬间,两人的神态自然而生动极富戏剧性。大光圈拍摄使主体在众多人群中主体人物更加突出又不失节日的热烈气氛。</h3> <h3>《风雪祈福》杨天民</h3><h3>二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h3><h3>表现人物群像的大场景,采用封闭式构图作二次裁剪,感觉人流在画外无限延伸。人物画面分成前后两组增强了空间感,前景压低了色彩饱和度突出中景人物主体造型动态。</h3><h3>&nbsp; &nbsp; &nbsp; 画面色彩控制恰当,有意压暗画面,并使之呈现蓝冷灰色调式,营造出很强的油画效果。作品中人物形象、动态各异、表情丰富、顾盼呼应关系和谐生动,但皆肃穆、庄严,加之平添飘舞的雪花纵横其间,进一步烘托了藏民虔诚朝圣的主题。</h3> <h3>《浮桥上的人》戴军</h3><h3>第二十二届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h3><h3>江西赣州文化古城的宋代古浮桥距今一千余年,它由一百多只木船用缆绳连接而成,横跨贡江两岸,沟通着城乡百姓的生活。行走在浮桥上的百姓,每天都这样的生活着。每月的初一、十五便成了佛家弟子放生行善的场所。作者不论春夏秋冬以这座城市的古桥为背景多年如一日的追踪拍摄浮桥上的人,表现了城郊与乡村、朴素与洋气、古老与现代的形形色色的百姓生活。浮桥故事每天都在这里碰撞,久久的传说…</h3><h3>&nbsp; &nbsp; &nbsp; 纪实作品,特别是专题纪实,贵在坚持,充分发现其中的情节与内涵才能赋予作品历史价值及生命力。</h3> <h3>《徽乡》钟海林</h3><h3>大众摄影“二等奖”</h3><h3>《大众摄影获奖秘籍》示范作品《大众摄影获奖秘籍》评述:</h3><h3>&nbsp; &nbsp; &nbsp; 徽居的粉黛瓦墙是“谋杀”摄影者胶片储存卡最多的地方,在成堆的徽居民居摄影作品中“微乡”以其独特视角,朦胧的意境,水墨画般的画面效果而超凡脱俗。马头墙那浓浓的文化底蕴,橘红的红柿更彰显了浓浓的皖南秋意,是画面的点睛之笔。作品让观者既有国画的感觉,又有水彩画的意境。</h3> <h3>《古韵徽州》钟海林</h3><h3>《大众摄影》“一等奖 ”</h3><h3>中央电视台二套“古韵徽州”展播。</h3><h3>&nbsp;构图奇巧,善用广角焦段低角度拍摄,把一扇正平常之门拍的均衡呼应,斜势动感。画面中平面分布的门、院距离不大,却很好利用天光雾气营造出透视空间,深棕色的色调古韵沉稳,又强调突显了木质门和古色青铜门环的质感对比。</h3><h3>&nbsp; &nbsp; &nbsp; 司空惯见的平常之门给人以中规中矩的一般视觉,正因为拍摄视角独特而形成了视觉上的冲击力,犹有一种推门而入去探索古老而精美的徽州名楼“木雕楼”为代表的古韵徽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