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8月13日,我中心选派了十名教师参加了县进修学校举办的为期两天2019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h3> <h3> 今年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要在我县全面使用,这次培训对我们意义重大。每一次的培训机会都是宝贵的,通过2天的学习,听了专家们对德育有关问题的精辟分析,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对新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能更好的把握以后的教学方向。<br></h3><h3> </h3> <h3> 13日上午,市教师培训中心梁宝新校长为我们讲解《小学德育课程课标解读》。梁校长主要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六个方面来讲解。以前我们的教育 “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很多人认为,“德育工作可有可无,只要学习好,成绩好,考得高分就好”等等。其实不然,德育工作是我们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因为只有培养出有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才算是取得成功,就像讲课的老师们讲到一样,我们是要培养出考取大学而像吴谢宇一样会杀母亲的尖子生还是培养出有品德、知善恶的一般学生呢?我想答案是不容置疑的。因为要培养出能遵纪守法、有礼貌有道德而又有知识有理想的接班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育,我们应该走出误区,既要重视智育,更要重视德育。<br></h3><h3> </h3> <h3> 13日下午,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今宁老师为我们讲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和教师指导策略》。杨老师主要让我们认识到统编版教材的意义和理论定位,还有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时要情理交融,变“强压式”为“引导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是贯穿于德育于作过程中的重要原则。那种不看对象,不顾后果,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办法只能是带来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德育工作必须要实现创新,通过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心智潜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德育目标的定位在于“培养”与“引导”。因此,教师要变强压式为引导式,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设计,情理交融,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正确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br></h3> <h3> 14日上午,竞秀区教师发展中心刘净微老师为我们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观察与评议》。刘老师先为我们举例说明了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影响,比如历史上有名希特勒、吴三桂、曹操等,他们都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但是都因为自己思想道德方面的原因做了让世人所不能理解和认同的事,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甚至世界历史。现今社会,也存在着不少这样的人,如拜金女马诺,弑母状元吴谢宇等,他们的道德观都出现了偏差。所以德育工作是我们中小学校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教育放首位;而对于教育而言,德育是首位的。<br></h3><h3> 刘老师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控制教材与学生、课堂与活动、评价与反思、思路与方法四项不足。刘老师结合了自己的一篇篇生动的教学案例,帮我们发现和解决了教学中的许多不足。还为我们指明努力方向:求真、求趣、求实、向上、向善、向美。</h3><h3><br></h3><h3> </h3> <h3> 最后,市教师培训中心赵书林老师给我们带来《小学品德教育的生活性和生成性》。他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最有魅力的课程。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后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br></h3><h3> 赵老师的德育三问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我们的德育课程该如何认识,如何对待,如何开展?就像赵老师所讲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h3> <h3> 最后进修李明忠校长总结发言,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h3> <h3> 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了自己肩膀上的重任,也让我们清楚自己工作的艰巨。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像文化教育课一样教什么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像其他工作是显而易见的。简单来说是因为德育是对人的心灵的教育和塑造,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导,是对学生心理的辅导等,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不下功夫,不从细微工作做起,不研究好工作方法,是不会取好的成果的。况且,在当今这种社会环境下:网络不断侵蚀着孩子们的生活,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家庭教育又滞后不前,等等,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更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但通过学习,也让我们得到了各位专家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增强自己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的信心。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就能把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推上新的更高的水平。<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