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的历史演变与界定(探秘中亚)

丝路侠客Леон连彦伟

<h3>中亚地区,沙漠漫漫,草原辽阔,绿洲广大,山河交错,三大山系之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昆仑山脉孕育中亚地区文明。古丝路经过这里,驼铃叮当,战马嘶鸣,商道绵延,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无数未解之谜需要探寻。</h3> <h3>中亚国家签证、认证咨询服务</h3> <h3>  中亚地区处在欧亚大陆的腹地,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一个欧亚大陆国家,只要占据中亚,就可达到如下多重的战略目的,向北可以遏制俄国,向东可以挟制中国,向南可以威胁伊朗和控制印巴,向西可到达中东以控制红海和地中海,也可经黑海直抵欧洲,从而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咽喉。故当代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把中亚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从战略资源方面看,现在全世界都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而中亚各国却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以及各种矿藏,是能源和矿产的“聚宝盆”。这使得中亚地区日益变成一个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的地区。</h3> <h3>哈萨克斯坦国旗</h3> <h3>吉尔吉斯斯坦国旗</h3> <h3>乌兹别克斯坦国旗</h3> <h3>土库曼斯坦国旗</h3> <h3>塔吉克斯坦国旗</h3> <h3>中亚,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区域观念。对其内涵,中外学者力图进行界定,但认识远未一致。</h3><h3> 英国学者加文·汉布里认为中亚是地理概念:中亚最重要的和最显著的地理特征,是它完全隔绝来自海洋的影响。他又说:作为地理概念,“中亚”一词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定义。美国学者丹·西诺尔则认为:中亚从根本上来说是个文化概念,而中亚的疆界是不稳定的。</h3> <h3>  中国的学者们对此达成共识:认为中亚是历史上形成的综合概念,它并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亚洲中部民族政权的历史,类同文化的地域和民族渊源关系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中亚既不是一个国家,又不是经纬度测绘出的亚洲中部,因此,只能界定这个亚洲中部历史区域的大致范围。中亚,即人们对这一特定历史文化区域的习惯指称。</h3> <h3><br></h3><h3>苏联(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语缩写:CCCP)</h3> <h3> 关于中亚的范围,在苏联解体后,它所指的范围仍引起广泛争论。一些学者提出将中亚地区分为广义的中亚和狭义的中亚,亦即广义的“大中亚”和“狭义”的小中亚之说。</h3> <h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中亚的范围界定为: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哈萨克草原南部,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广大区域。</h3> <h3> 狭义“小中亚”范围的界定是以阿姆河及其锡尔河两河流域为中心,主要指当代的中亚四个半共和国(不包括哈萨克北部地区),但为了论述方便,一般涵盖了当代中亚五国所在的范围。</h3> <h3> 考古资料证明,中亚是人类早期居住地之一,经过漫长岁月的历史发展演变,这些远古居民逐渐分化为游牧部落和农耕部落,并建立了早期奴隶制国家。现塔吉克斯坦的萨拉孜姆是最好的物证。</h3><h3> 分布在中亚的原居民主要有北方游牧的玛萨该达人,南方农耕的索格底亚纳人(粟特),巴克特里亚人(大夏),花剌子模人等。中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碰撞、吸收及融合的地方,这是了解中亚历史的一把锁钥。</h3> <h3>中亚以外势力最早进入中亚的是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统治时期,使中亚的灌溉系统得到发展,东西交往频繁,由22个字母拼写的阿来米亚文,为以后粟特等文字所用。</h3><h3><br></h3> <h3>亚历山大大帝统治虽短,但影响很大。在中亚地区大修城堡,移民实边的政策,大批希腊人迁入中亚,并与当地人通婚,带来了希腊文化,鼓励东西方商业往来,以后的塞琉古都也采取同样的政策。</h3> <h3>亚历山大大帝石拼画在哭盏博物馆</h3> <h3>安息帝国(波斯语: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h3><h3>帕提亚帝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安息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成为了商贸中心,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h3><h3>安息帝国是一个由不同文化组成的国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标记。随着安息帝国的扩张,帝国首都的所在地也迁移。</h3> <h3>  公元前248年,巴克特里亚的波斯贵族阿萨息斯建立王朝,建都尼萨(今土库曼的阿什哈巴德),统治阿姆河南和呼罗珊地区,中国史称“安息”。此外,在中亚当时还存在着大宛(费尔干纳),康居(锡尔河下游迤北),奄蔡(咸海与里海间),花剌子模乌孙(伊克塞湖,伊犁河),无雷(帕米尔)等国。我国《史记》,《汉书》对此都有珍贵的记载。</h3> <h3>  值得一提的是安息与罗马帝国进行了断断续续达二百年的拉锯战争。公元前二世纪欧亚大陆上并存着三个强大的国家,即东方的汉朝,势力范围已直达中亚。西方的罗马不断地向东扩张,处于两者之间就是安息。罗马从未间断向东扩展,但克拉苏丧命,安东尼大败而归,使罗马东侵的企图化为泡影。安息抗击了罗马进入中亚的帝国美梦,是有着决定性历史意义的。</h3> <h3> </h3><h3> 经历了安息帝国后,中亚又产生一个与我国有着很大渊源的王国——贵霜帝国。贵霜就是月氏人的一支,原居于中国的西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为匈奴所败,其大部分西迁,称大月氏,留存的小部为小月氏。大月氏西经天山北麓,至锡尔河北岸,逐塞种人居其地,后又为乌孙所败。南迁至阿姆河,征服了大夏,在阿姆河北的粟特地区建都。原大月氏的五侯之一的贵霜部统一了整个部落,利用原本游牧部落的优势不断向外扩张,终于在公元65年至75年形成强大的帝国。</h3><h3>  在中亚南部统治了500年的贵霜王朝,影响深远,与汉朝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在阿拉米亚文的基础上创造了粟特文和佉卢文。前者传至中亚北部游牧人中,后者传入塔里木盆地。</h3> <h3><br></h3><h3> 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古国,国祚始自公元55年,425年亡。127年~180年为其巅峰时期。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h3><h3>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继承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拥有人口1380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h3> <h3><br></h3><h3>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许多关于中亚的信息。司马迁根据这些信息写成《史记·大宛传》,后来班固又据此和他掌握的新材料写成《汉书·西域传》,这便成为我国历代正史《西域传》的样本和中亚史的重要史料。<br></h3> <h3>  </h3><h3> 中国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在前138年~前129年派遣张骞出使中亚后,汉朝再在前121年遣使张骞拜访米特里达梯二世。汉朝使者与帕提亚帝国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建立了正式的贸易关系,但两者没有订立军事同盟对抗匈奴帝国。帕提亚帝国向进行丝绸贸易的过境欧亚商旅抽税而致富,丝绸是罗马人进口商品当中最昂贵的产品。从中国进口的珍珠也是高价的商品,中国人则购买帕提亚帝国的香料、香水及水果。帕提亚帝国用奇特的动物当作礼物送给汉朝宫廷,帕科罗斯二世(Pacorus II)在87年将狮子和瞪羚送给汉章帝(75年~88年在位)</h3> <h3><br></h3><h3> 游牧民族的铁骑,落后的文化,强悍的军事机器,经常给大陆边远地区的几大文明带来了重大打击。英国地理学家哈.麦金德将欧亚大陆的腹地称之为“权力的枢纽”。他认为哪个民族如果控制了这个地区,就可以影响整个欧亚大陆的力量对比。</h3><h3>    </h3><h3>  贵霜王朝为后兴起于塞北的厌哒所灭,厌哒起源于阴山,属蒙古族群。5世纪初,厌哒人臣服于柔然,后来统治了两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并战胜了萨珊波斯卑路支王。公元552年,突厥兴起,他们先与萨珊波斯结盟共灭厌哒,其后又与东罗马帝国联名夹击波斯。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中亚遂处于西突厥汗国统治之下。</h3> <h3>  </h3><h3> 西突厥由十姓部落组成,又称“十箭”,七世纪时,有胜兵数十万人,除突厥外,游牧的葛逻禄,处月(即沙陀),处密,定居的龟兹吐火罗,包括现在阿富汗全境都依附于突厥。后来西突厥内乱,给予唐朝西进的良机。置伊州,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经略西域。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兵三千灭焉耆国。658年唐在天山南路诸国的统治确立,统辖四镇。此后,唐凭借天山南路诸国的供给,向混乱的西突厥展开全面进攻,程知节,梁建方,契比何力,苏定方,阿史那弥射等全面出击,大破西突厥。置昆陵(啐叶川东),濛池(啐叶川西)两都护府,又置北庭大都护府。至此,唐取得天山南北两路的所有统治权,并对中亚诸国行使宗主国的权利。该地区的诸多小国纷纷内附。</h3> <h3> </h3><h3> 七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穆罕默德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史称“大食”,在唐向中亚西进的同时,阿拉伯帝国也在加速东进,651年阿拉伯军灭波斯萨珊王朝,654年越过阿姆河,袭击了河中地区。两大文明的碰撞已经不可避免。660年阿拉伯帝国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夺取哈里发之位,因他出身于古莱氏的倭玛亚家族,故称倭玛亚王朝,其旗帜尚白,史称白衣大食。从673年开始倭玛亚向中亚大举进攻,八世纪已达帕米尔,此后,唐朝,倭玛亚,突厥残余,吐蕃在中亚此起彼伏,互争雄长。</h3> <h3><br></h3><h3> 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人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阿拉伯军队侵入中亚,占领喀布尔、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拉子模等广大地区,直至帕米尔高原,与中国唐朝相对峙。</h3> <h3> 在李隆基花团锦簇,风花雪月,迷恋于杨贵妃之际,中亚的政治局面更加动荡不安,以尚黑旗帜的阿拔斯朝取代了倭玛亚王朝,变成黑衣大食。</h3> <h3>  唐朝驻西域最高军政将军高仙芝在边疆局势危机四伏,朝廷能够给予的支持却越来越少。750年高仙芝率军征讨石国,采取突然袭击战略,俘获石国国王及部众,惨杀老弱人民,夺取珍宝黄金,石国及昭武诸国怨愤很大,石国国王被送到长安,唐玄宗不问曲直,处以死刑。</h3> <h3><br></h3><h3><br></h3><h3> 751年东西方的两大文明的相互碰撞开始了,可能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当事人绝对没有意识到这场战役的深远历史意义,石国王子引大食兵谋攻四镇,昭武诸国联合鼎力相助。751年,高仙芝率汉,蕃兵三万出击,到怛逻斯城(今江布尔城南),遇黑衣大食兵,相持激战五天,双方伤亡都很大,此时,随唐军出征的葛罗禄部叛变,与大食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黑夜仅率残兵数千人逃回安西。葱岭外诸国本依唐反大食,现在依大食反唐。朝廷的腐化堕落导致边将为利所求,胡作非为终成此祸。当时大食国正在内乱,仅仅派出一支不大的军队,便大破唐军,取得葱岭外诸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大战争,从兵力上说,唐战败是意外的,从政治上说,唐失去当地人的信任,边将邀功,残酷暴行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唐既失民心,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br></h3><h3> 高仙芝败于萨利赫。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h3><h3><br></h3><h3>此战亦是中阿两国多年唯一一次的军事冲突。</h3> <h3><br></h3><h3>对广义和狭义的中亚范围的界定既反映出历史上各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民族在该地区活动的范围,也反映出今天这里出现的新的政治格局。</h3><h3>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本区东南部为山地,地震频繁,属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平原和丘陵,沙漠广布,气 候干旱,属温带和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极小部分的高原山地气候。矿物以天然气、石油、煤、铜、铅、锌、汞、硫黄和芒硝较重要。 中亚是豌豆、蚕豆、苹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库尔绵羊的原产地。出产棉花、烟草、稻米、蚕丝、羊毛和葡萄 、苹果等,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h3><h3><br></h3><h3><br></h3> <h3>中亚社会的发展是不同民族和多种文化长期接触、交流、冲突、融合和沉淀的一个复杂过程。18世纪左右,定格在中亚的主要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是突厥-伊斯兰化因素(突厥因素中不包括塔吉克)。此后,俄罗斯逐渐入主中亚,中亚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就多了一种俄罗斯文化及其引导的社会力量因素。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这种俄罗斯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 </h3><h3>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亚再次走上了多种文化和社会力量互动的全球舞台前沿。在中亚社会的发展道路上,必将集聚多种多样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这些因素的碰撞将有力地影响中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并在这里演绎一场或明或暗的、可持续到未来的交流与较量。而且,随着高科技(包括先进武器装备)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中亚的多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在和平交流的同时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的可能。因为,显而易见,这里既有早已融合、同化了古代中亚不同民族文化的本土文化及社会力量,还有新近进入的外来文化因素及社会力量,如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及其引导的社会力量。因而,在中亚各支本土文化力量交流、融合的同时,这里既有可能出现本土文化及社会力量与外来文化及社会力量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有可能出现外来文化及社会力量之间的较量与争夺。由于多种力量间的差异与交叉,这里既会出现和平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也会出现非和平的文化争夺与冲突。</h3> <h3>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亚地区曾出现过许多公国和汗国。从19世纪中叶起,沙皇俄国大力对外扩张逐渐把中亚各国并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十月革命后,中亚各国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先后作为加盟共和国并入苏联。1991年8月事件后,中亚五国相继发表声明宣布独立,同年12月21日,五国又以独立国家联合体创始国的身份参加签署了11国《阿拉木图宣言》,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重要成员</h3> <h3>中亚民族中主要民族。</h3><h3>哈萨克:由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之间的混血类型(图兰人种)。</h3><h3>乌兹别克:上同(图兰人种)。</h3><h3>吉尔吉斯: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混有少量欧罗巴人种血统。</h3><h3>土库曼:图兰人种。</h3><h3>塔吉克: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h3> <h3>中亚五国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地区。中亚各国主体民族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族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此外,这里居住的卡拉卡尔帕克人、维吾尔人、东干人、鞑靼人也属于穆斯林民族。这些民族群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至今信教人数在其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亚地区伊斯兰化差不多有千年的历史。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始终把宗教认定是最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70年来把反宗教宣传、无神论宣传作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伊斯兰宗教思想在中亚日益淡化,尤其是在本来宗教观念淡漠的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中更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苏联解体后,伊斯兰宗教思想在中亚出现“复兴”,这与剧变信仰发生危机有直接联系,同时也受到来自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塔吉克斯坦内战就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亚各国政府尽管实行比较宽松的宗教政策,但迄今仍坚持反对宗教干预政治的立场。中亚地区的穆斯林绝大多数是逊尼派,只有塔吉克族少部分穆斯林属什叶派。此外,在中亚的俄罗斯人、斯拉夫语族居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东正教教徒,还有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新教和犹太教,但教徒的数量不多。</h3> <h3>现在中亚五国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400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