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记录这段征稿历程的时候,脑海里涌现出四个字——静待花开。</h3><h3> 农民画展连续办了三届,有艰难、有犹豫、有执着、有欣喜,一路走来感触颇深。</h3><h3> 2016年在西安举办的十一艺节上,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农民画展,三层楼的展厅,全国农民画优秀作品都集结于此,但山西那一次没有作品参展,于是着手举办第一次展览,找了几个领军人物东挪西凑,勉勉强强凑齐百余幅作品,更准确的说,很多是老作品,压箱底儿的物件,记得当时就算一个小展厅,也真是难填充满。</h3><h3> 去年征稿的时候,明显的新加入的作者多了,但也感到作品作者参差不齐,从构图造型,用色,以及题材把握上,差别太大了!整体作品虽然数量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作品质量难以保证。</h3><h3> 今年征稿时间紧,任务重,但很短时间内集结全省400余幅农民画作品,从中遴选139件,参加8月28日在皇城相府的首展。这实在是繁忙之中的欣喜。</h3><h3> </h3> <h3>在整理作品的时候,三年连续举办的感触和变化颇深,有以下几个特点,于是随笔似的记录下来:</h3><h3>1.农民画创作队伍日益壮大</h3><h3> 短短三年时间,从不足百幅到四百余幅,说明农民画队伍老带新传承有序,经过大家的努力,形成了一个一直坚持创作的队伍。作者年龄大约在20岁——60岁之间,中年作者居多。</h3><h3>2.题材多变,彰显时代气息</h3><h3> 这次入展作品既有保留传统民俗民风、记载乡土情怀的作品,也有反映新时代新农村,翻天覆地变化的新作品——有村容村貌,尊老爱幼,反腐倡廉。农民队伍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春耕秋收,更彰显时代气息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h3><h3> 3.农民画队伍正在逐渐覆盖全省</h3><h3> 山西农民画原本两个重点的区域——忻州和晋中,但这次吕梁和运城等市也参与其中,虽然刚起步,略显生涩,但因为当地有着很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创作出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h3><h3>4.全省各市巡展,资源共享</h3><h3> 皇城相府首展结束后,巡展初步定为闻喜美术馆——孝义美术馆——临县民俗博物馆——古交文化馆。</h3> <h3> 农民画源于乡村,源于生活,以民间阶层的审美追求为价值取向,展示着中国农村最为鲜活的人物和景象。 其表现题材大多是农民和农民耕作、幸福家园、春忙丰收等。 艺术造型均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的养分。 画中所描绘的人、动物、景观等造型,与传统剪纸、面花、刺绣以及布制品里表现的极相似。构思质朴,重视装饰效果,保留着浓郁而鲜活的山野之风,简洁明快,带着泥土的芬芳,且具有造型美。 每一幅画面情景交融,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等。</h3><h3> 农民画向上向善,追求理想和真善美, 作品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 农民画以美显善,它陶冶人们的性情并导向善良。农民画直接呈现的是一种美好的夙愿和情感, 在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悲哀、痛苦。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它一贯的喜庆、红火,一种鼓舞的力量催人奋进,是一种最真实的心灵表白,是用锄头和镰刀蘸着七彩,写就的生活之赞歌。</h3><h3> 农民画家们用朴实的绘画语言,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简洁明快的风格,寓意深刻的主题,生动地记录了社会历史变迁。 夸张多变、色彩浓烈、乡土气息浓厚,已成为中国农民画最大的特点,也使得农民画成为中国民间乡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 大家辛苦了,感谢不间断的创作,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也感谢生活重负之下,用画笔描绘了新农村、新时代!也希望经过几届的努力,山西农民画以一个整体的崭新精神面貌,对外交流,真正可以成为一个本土文化品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