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封建百态</b></h1><p> ——读《儒林外史》有感</p><p><br></p><p><br></p><p> 说起清朝的康乾盛世,人们的看法各异。从我小时候起,就认为乾隆、康熙和雍正都是明君,但学了历史之后,才发觉当时的清朝虽然在经济方面看起来繁荣,但人民却被剥削得厉害,而且与西欧国家相比,当时的中国因封建制度的压迫,在军事、工商业等方面都远远落后。官员的腐败与不合理的制度都加剧了清朝的没落。当我翻开《儒林外史》后,也不由得感叹儒腐的思想对百姓的残害有多么深刻。</p><p> 众所周知,《儒林外史》是一部对科举弊端进行批判的一本书,作者花大量笔墨描写想做官的读书人如何在科举中起起落落,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士人追名逐利的讽刺。</p><p> 譬如周进,之前的周进六十岁都没有出人头地过,小舍人中了学,他却只能在一旁作陪衬,还被梅玖调侃,被辞退后,他和金有余一行人到省城去做生意,经历了被鞭子打出贡院,他又一头撞在号板上,并且陷入假死状态。他被人救醒了便大哭一通,博得了众人的同情。可救济的代价却是让他磕头,周进欣然接受,竟还说让他变驴变马也心甘情愿。可见周进对中学的期望将自己逼入了绝境,即使周进的结局再怎么神气,也无法盖过他被人轻视过去。范进中举时的举动更是令我叹息,他欣喜若狂,踩入池塘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却还大笑着往前走。读到这,我感到无比惊奇——一个人要读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做出这等疯狂的举动。但笑过之后,我才发觉自己也是一个样,虽然没有范进那般反应剧烈,但在考试考砸后,我的情绪起伏也是蛮大的。每次得知成绩差,我觉得自己说话都变得咬牙切齿,有时还会抓着头发,自顾自流下一串泪来,活像一个疯子。父母也会被我这副消沉模样搅得心烦意乱,好言好语相劝,却被我恶狠狠地顶回去,全然没了长辈的地位。如此看来,我和那些迂腐的士人又有何区别?我只把学习看作飞黄腾达的工具罢了。这样功利的我,又能完成什么?</p><p> 当然,有反面人物也自然会有正面人物。比如开篇的王冕,虽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己努力成为文画精通的学者。他得到危素的赏识和提拔,也坚持过安定清静的生活。后因为性格清高而多次辗转,给吴王提意见又多次被邀请做官。最终,他在对世俗的抗拒下过上了隐居生活。王冕的洒脱与前面的士人形成对比,如果谁都不抱着定要通过死读书获得肯定的心态,或许就不会有许多因考试不顺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了。</p><p> 《儒林外史》中还有对很多人物的刻画:贪心狡诈的严贡生,误入歧途的匡超人,为民着想的萧云仙等,体现出那个时代有对封建服从的堕落,也有顽强的抵抗。</p><p> 这本书确实称得上经典,那个落后的时代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在现实生活中,我的身上却还能寻找到当时封建社会负面性格的影子——愚昧、人云亦云。除此之外,还有一颗易碎、不敢承担的心。人总该向高处看,不是冲着金钱堆积起来的高峰,而是向着宁静清新的空地。或许,当人的欲望跨过封建制度的坎后,会变得更加强烈。但只要坚持最初的憧憬,便总会找到可以让纯净立足的地方吧……</p> <h3><font color="#010101">坚持完成垫排球、仰卧起坐、跳绳等体育作业。</font></h3> 坚持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家务<br> 到中洲公园跑步<br> <h3><font color="#010101">爬横山</font></h3> 清扫楼道<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