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此次英国行,老乐是位好领队,所有的吃住行由她总理,我们都听她的安排。这其中最难的民宿预定,全由她一人在"爱彼迎"上搞定,10天5个地方,每到一处都有不同的惊喜,真的佩服她,感谢她,眼力好,能力強。</h3><h3> 其中给我和老孙印象最深感觉最棒的是约克郡的大豪斯一一海伦家的大庄园,(预订时,老乐和海伦女士还有插曲,亏得老乐会英语,会沟通,详情见老乐游记)特地来说说它。</h3> <h3> 第一眼见就爱上的海伦家庄园!</h3> <h3>有没有"唐顿庄园"的影子?</h3> <h3> 这是一座有200年历史的乡间大房子,我猜想,海伦家一定有爵位。大庄园房前屋后有美丽的花园,旁边有家族教堂,一条长满水草的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大房子身后是一望无际直到天边的牧场,树林,马儿,肥羊,壮牛,野雁,兰天,黄草,和风,老树……三层楼的庄园内到处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傢俬和摆设,大幅油画,精美瓷器,古老烛台,厚重桌椅,孔雀翎子,发亮猎枪,图书画册……美不盛收。海伦女士有两个玉树凌风的帅儿子,暑假在家,着工装,穿着大雨鞋,不停地在庄园干着各种活,看过去不足20岁,见面就微笑,又可爱又绅士。英国人重隐私,应尊重,我不敢随意拍他们和他们的住处,所以,只能看看公用场所。</h3> <h3>傍晚时分。</h3> <h3>四周是花园。</h3> <h3>喂小鸟的装置。</h3> <h3>苹果熟了。</h3> <h3>秋千椅。</h3> <h3>古树。</h3> <h3>还长了灵芝。</h3> <h3>大豪斯分为二个区域但并不隔绝,有两个楼梯分别供主人和民宿客人使用。这是第三层,宽大的客房厨房与餐厅,长桌上摆着主人为我们准备的自家烤的小蛋糕和水果,厨房用具和调料一切齐全,界面友好贴心。</h3> <h3>往下望去的庭院。</h3> <h3>嗨!军好兴致!</h3> <h3>老乐主厨,我二厨完成的一桌子丰盛晩餐。</h3> <h3>第二天一大早,和老孙做了早餐,先喝杯早茶。</h3> <h3>面包现烤,咖啡奶茶自己冲。</h3> <h3>在客厅喝下午茶。</h3> <h3>这是我们的卧房,足有三,四十平方。</h3> <h3>宽大的床,软软的床垫,蓬松的被子,干净,舒适,极合我意。</h3> <h3> 有个细节:200年的老房子当初哪有抽水马桶和电梯。经过改造,增装了小小的电梯和抽水马桶。第二天发现我们卧房的抽水马桶不下水了,告知海伦后,不仅海伦到场,不一会儿,还跑来一位气喘吁吁的工人样大叔,一看笑了,指着墙沿一个开关,按下,好了!原来,这是抽水马桶粉碎装置的电源,不知什么时候被碰关上了,所以马桶停止了工作。我这才知老房子是这样解决马桶排污的。</h3> <h3>昨日海伦家的帅小伙告诉我:你眼睛看得到的地方都是我们家的!从飘窗望出,一望无际啊!</h3> <h3>现在,让我们看看海伦家。</h3> <h3>客房楼梯,墙上挂满了庄园曾举办的各种活动照片,有许多青少年项目,还有公益项目。</h3> <h3>楼梯拐角。</h3> <h3>客房走廊,摆了许多杂志。</h3> <h3>通向主人家的楼梯。</h3> <h3>楼梯墙面有大幅的人物油画,不知是不是历代主人。</h3> <h3>小角落。</h3> <h3>走廊,挂毯。</h3> <h3>装饰与摆设。</h3> <h3>主人书房。</h3> <h3>主人家的餐厅。</h3> <h3>酒具。</h3> <h3>可以烛光晚餐。</h3> <h3>林语堂的话有点道理,哈!</h3> <h3>庭院里海伦养的孔雀。英法宫廷和贵族家的标配。</h3> <h3>海伦家的大狗。</h3> <h3>家族教堂。</h3> <h3> 之前走过几次欧洲,加上此行英国,对他们的古城堡和大庄园的传承有所思,这就是长子继承制对古堡和庄园的传承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道理?</h3><h3> 自中世纪以来,英国在财产继承上一直是长子继承制。即土地和不动产由长子(非女儿)继承,(电视剧“唐顿庄园"对此有很好的诠释)直到近代有了进步,无男子家的长女也可以继承。这种集中传承制度确保了大地产长久不衰,而不是子女均分析产,从而避免了财畗分散,家族衰落甚至逐渐消失的结果。这一切,皆为王权统治的需要,因为失去贵族,失去贵族的世袭,国王便失去了王权的根基。另外,这种制度也有利于财富的积累,使得土地与资本结合在一起,释放出了产生资本主义的有利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变革进程。再有,因长子继承,其他诸子为了生计,无法游手好闲,便主动进入各个领域工作,这种积极的流动对社会也是很有益的。反观中国式的"富不过三代","千年田,八百王"的财产分割继承带来的快速变化现象,很有弊端。如今,单从眼前看到的这个大庄园的保留和传承,英国的这一制度确有其合理性。倘若家产分了,海伦家庄园还会是今天这个模样吗?</h3><h3> 我想起前些年行走藏区,在玉龙雪山下的雨崩村,仍有兄弟共娶一妻的家庭。这种一妻多夫制,首先是因为西藏匮乏的资源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因为偏远,因为艰辛,因为小家庭的力量薄弱,因为一个人难以养活一家人,为维持生活,为促进生息,一妻多夫使家中有了更多的劳力,大家分工合作,不分家不分财产,更容易抵御各种变故,更能发家致畗,所以,在当地,它是合理的存在。那次进雨崩,为我们赶马的女子看我们同行的大哥身壮有力,还口口声声要他留下,哈哈哈丨</h3><h3><br></h3><h3><br></h3> <h3>海伦家的产业真不少,这是养马场。</h3> <h3>马儿身上披着毯子,远看像斑马。</h3> <h3>不知道它们会不会盛装舞步?</h3> <h3>小河。</h3> <h3>有群野雁大摇大摆,老孙数了数,说刚好十只。</h3> <h3>海伦家的草场黄澄澄的,马上要打草收获了。</h3> <h3>张力十足的老树!</h3> <h3>在这样的天地中,怎能不放开乐啊!</h3> <h3>我同意。</h3> <h3>海伦家的牧场,好几百只的绵羊!</h3> <h3>更远处是养牛场。</h3> <h3>有人说,真正的英国人是乡下人,我明白了。同时,我也明白了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东道主把贵宾安排在16世纪都铎风格的官方乡间别墅契克斯庄园下榻,那就是最高礼遇。</h3> <h3>第三天早晨,与海伦告别,竞有依依不舍的感觉。</h3> <h3>海伦女士,一个没有贵族外表的贵族女人,打理着诺大的庄园,过着精致优雅的生活。</h3> <h3>再见了,海伦!再见了,大庄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