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今天是中元节,别名七月半、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钱、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b></h1><h1><b>农历七月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h1><h1><b>我们这里古属安化,安化中元习俗:于农历七月初十“接新客”,七月十三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三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新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书敬献者名字。十三下午,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b></h1><h1><b> “父亲”“母亲”这两个词是多么亲切,我想,这世间,再没有比“父亲、母亲”更能让我感到温暖的字眼,也再没有谁能抵得过父母在我心里的份量。在中元祭祖节来临之际,我谨以此文纪念我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母亲。</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行香子 怀念慈父</b></h1><h1><br></h1><h1><b>清酒寒盅,跪祭堂前。</b></h1><h1><b>乘鹤去,二十六年。</b></h1><h1><b>慎终追远,恩重情长。</b></h1><h1><b>泣风儿急,雨儿动,纸儿黄。</b></h1><h1><br></h1><h1><b>怕回梦里,忆父心伤。</b></h1><h1><b>坎坷路,痛断肝肠</b></h1><h1><b>离愁别绪,永隔阴阳。</b></h1><h1><b>叹事成昨,人成各,泪成行。</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父親劉公楊林老大人,一九二八年六月初十日,出生于安化縣墈田上塘湾里的一個貧窮之家,七歲時祖母病故,祖父沒有再娶。家里無田無土,僅有二間共十多平方的土磚房子。祖父刘公汉堂靠担荒货籠子(貨郎担),賣些小百貨,維持生計,掙錢送父親上了墈田上的義學堂(私塾),因无钱入学,父亲断断续续读私塾八年,1942年至1944年湘乡陶龛学校高小毕业。1945年在安化县师初中班(现安化一中)读初中一年。1946年以“刘国誉”之名在湘乡县连璧中学(现娄底二小)读初中一年零三个月肄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9月父亲经聂昭良介绍参加益阳干部学校第二期干部培训班学习,1950年2月分配到湘乡十区工作,历任土改工作队员、乡农协清理委员会副主任、九小学区校长、1951年任涟源县墈田乡副乡长、乡查田定产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任涟源县扫盲委员会专任教师。</b></p><h1><b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4月调中南有色局企业干部学校(衡阳)学习。一九五五年三月,我出生几個月后,母親背着我去衡陽。</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在冶金工业部广东韶关曲江物质供应站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56年至1957年父亲在茶陵勘探队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三年在冶金工业部地质分局郴州供应站、冶金工业部238地质勘探队供应科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六年四月在238队钻探队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 <h1><b>一九六六年四月至一九六七年五月在斗笠山公社坑田大队务农。</b></h1><h1><b>一九六七年六月至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在明镜公社红砖厂制砖坯。</b></h1><h1><b>一九七0年一月至一九七七年二月,在明镜公社香花大队胜利生产队务农。其中一九七五年参加明镜公社“一清三补”工作队在大石大队工作。</b></h1><h1><b>一九七七年三月至一九八0年三月,在香花村农科队,任农技员。</b></h1><h1><b>一九八0年四月至一九八二年二月,在家务农。</b></h1><h1><b>一九八二年三月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与刘成桂一起承包香花村茶场。</b></h1><h1><b>一九八六年起,在家养老。</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父亲一生坎坷曲折,为人公道正派。交游广泛,办事从不半途而废。在地质队供应科任采购员时,因为要采购一些稀缺、紧俏物质而不得不请客送礼。可是当时又不能报销这些费用,只得自己承担。共借了公款七百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加之家庭七口人,仅一人工作,一直没还上。只好自愿申请回乡务农,以为这样家庭生活会好一点。谁知道回乡后,受尽了歧视和艰辛。</b></h1><h1><b>在文革期间,我家被列为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村里的红卫兵组织抄家,抄走了父亲自一九五0年起就开始写的最为珍贵的人生日记六本,铜元四枚、书籍二十多本,至今下落不明。文革中,批斗走资派、地主富农,父亲总是陪斗者。记得1967年6月,批斗地主刘金辉,就是因为他为一个名叫嫦娥、新汉的夫妻写了一副对联:“世上嫦娥由我选 人间新汉任她求”。就批斗了一上午。父亲就站在台上,陪斗了一上午。当时我在现场,目睹这场景,涕泪横流。</b></h1><h1><b>返乡后,父母亲克勤克俭,苦挣苦累,抚养我们五兄妹长大成人。父亲除了在生产队出工外,还参加修建白马水库、修建涟香铁路、斗笠山煤矿火车站,在公社红砖厂扮砖坯、在队里石山上釆石料送斗笠山煤矿、在农科队当农技人员。凭着一手过硬的算盘和账务处理能力,参加公社组织的清帐工作队……尝尽了人间疾苦。</b></h1><h1><b>老安化县辖区的墈田、明镜、金铃片区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很尊重父亲,因为他们许多是父亲的学生和过去的农会同事。总是称呼父亲杨林乡长或者杨林校长。让父亲很是感动。</b></h1><h1><b>积劳成疾的父亲,一九八四年患上了胸膜炎,在斗笠山煤矿住院一个月抽积水、消炎才痊癒。一九九0年为患肺结核晚期,肺部大面积空洞,住院多次都无法根治。</b></h1><h1><b>由于肺结核病引发的呼吸衰竭,一九九三年正月初五日,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天人永隔,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悲伤。</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父亲(后左一)1952年与涟源的土改同事们的合影。</b></h1> <h1><b>父亲(前左一)1954年在中南有色企业干部学校学习时,与同学们的合影。</b></h1> <h1><b>1954年5月2日,父亲(中左三)与湘潭、涟源的好友在岳麓山爱晚亭。</b></h1> <h1><b>1955年2月,父母和我、长沙的一个亲戚的孩子在长沙合影(后左一是我、左二母亲、左三父亲)</b></h1> <h1><b>1955年7月1日,父亲(中左二)与干训班的同学一起。</b></h1> <h1><b>1956年3月父母和我在衡阳</b></h1> <h1><b>1956年3月,父母和我,与长沙的亲戚的合影</b></h1> <h1><b>1956年7月,父亲(前)与同事合影。</b></h1> <h1><b>1960年5月,父亲(左)与友人在长沙烈士公园</b></h1> <h1><b>1961年7月23日,父亲(后左一)与238队供应科的同事欢送丁科长(前左三)从临武县香花岭调回吉林老家。</b></h1><h1><b>这里有一个悲惨的故事,母亲生前常说起:三年大饥荒时期,工人兄弟也饥饿难当,无法度日。1961年3月,丁科長的妻子带着十多岁的大儿子,在附近农村的田里,捉了一些青蛙、采了一些蘑菇,回家后煮了一锅,一个大人四个小孩子每人吃了两大碗。谁知可能釆了毒蘑菇的缘故,除丁科長在单位之外,全家人全部中毒死亡。那真是人间惨剧啊!</b></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64年国庆节的全家福。前左起:小平、我、爱菊。摄于桂阳县城关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59年,父亲出差到青岛,栈桥留影。</b></h1> <h1><b>1959年8月,父亲出差到北京,后为正在维修的天安门城楼,准备迎接十年大庆。</b></h1> <h1><b>1958年4月20日,父亲摄于香花岭勘探队郴州供应站</b></h1> <h1><b>1958年4月20日,父亲摄于香花岭勘探队郴州供应站</b></h1> <h1><b>1958年4月20日,父亲摄于香花岭勘探队郴州供应站</b></h1> <h1><b>父亲的课本与学习资料。</b></h1> <h1><b>父亲的使用过的支票与印章。印章上的字体是父亲用蝇头小楷书写,刻印师傅刻上去的。</b></h1> <h1><b>父亲的釆购供应记帐本。</b></h1> <h1><b>父亲的业务笔记</b></h1> <h1><b>父亲1963在钻井队的记录。</b></h1> <h1><b>父亲1977年在涟源县农技人员学习班上的学习笔记。</b></h1> <p class="ql-block">父亲在明镜公社农技员学习班的学习笔记。</p> <h1><b>父亲1977年在香花村农科队的笔记</b></h1> <h1><b>1982年六月初十,摄于老屋门前。</b></h1><h1><b>前左起:寄娘、母亲、父亲、王连求(爱菊的公公),舅舅、聂仲江(我的岳父)</b></h1><h1><b>后左起:刘湘红、王石华、刘小平、刘爱菊、聂桂华、刘勇明、王奇生、刘桂阶、我</b></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84年全家福。</b></h1><h1><b>前左起:母亲、刘勇明、父亲</b></h1><h1><b>后左起:刘湘红、王雄健、刘爱菊、王雄鹰、王琦生、肖振华、刘小平、刘俊芳、聂桂华、刘秋阶(刘桂阶在广东武警部队服役)</b></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78年,父亲与我的姨父在岳阳楼。左起:姨父萧鲤庭、父亲、刘羽仙(姨父女婿)、(姨父岳阳女婿)</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行香子】中元忆故母</b></h1><h1><br></h1><h1><b>几叠钱纸,两盏清灯。</b></h1><h1><b>儿孙拜,怀念母亲。</b></h1><h1><b>思随风去,又至东庭。</b></h1><h1><b>忆童年欢,旧年景,往年情。</b></h1><h1><br></h1><h1><b>一双茧手,数碗菜羹。</b></h1><h1><b>母艰苦,思之泪盈。</b></h1><h1><b>馨消人陨,梦里谁叮?</b></h1><h1><b>嘱寒时衣,饥时食,错时醒。</b></h1><h1><br></h1><h1><b>我的母亲曾氏細英老太君,湘鄉云盤氹人,生于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三日。逝世于二O一九年二月初四日。享年九十一歲。</b></h1><h1><b>我的外祖父曾成生老大人勤俭本份,節省苦做,买下了二十多畝薄田。那時,外祖父請人作事,好吃的都給短工,自己吃着粗茶淡飯,母親和大姨是不能上桌吃飯的,有時晚上都沒有吃飯的。那時,我的母親和大姨娘在家辛勞务農、看牛、喂豬。</b></h1><h1><b>外祖父却不知道,在1949年,他因為省錢省夜飯買田,被划成了富農的"成份",連同我的舅舅曾堯七老大人、舅母邵建秀老太君,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0年三十多年里受盡歧視和批斗。</b></h1><h1><b>一九六七年九月的一天,我在黃港學校讀初中,有個云盤村的同學來叫我:快來看,你舅舅在被批斗。在雲盤凼的一個厅屋里,舅舅站在一個大桌子上,雙手手指被用竹子夾住,繩子穿在竹子上,兩旁二個造反派用力拉著繩子,夾住舅舅的手指。舅舅痛得大聲叫喊,而他們在追問舅舅的花边(銀元)還有多少,藏在哪裡?批斗場面,慘不忍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五十年代的母親,隨著父親顛沛流離,衡陽-韶关曲江-長沙-茶陵-临武县香花嶺。</b></h1><h1><b>父親首先在韶关中南有色地質局供應處工作,后調中南有色地質勘探茶陵勘探队、238隊供銷科工作。常年在全國各地采购物质,每个月回來一次。母親參加了工作,先是在幼兒园帶小孩,后在食堂做工。</b></h1><h1><b>母親一顆愛心,對待所有的人。幼兒园的几個小孩被母親帶親了,當時還經常來往。</b></h1><h1><b>在食堂工作時,常常帶一些剩菜剩飯回來給我和周湘斌、妹妹吃,使我們度過了大飢荒的日子。六十多年后,現居長沙的周湘斌還記得他媽媽的話,要永遠感謝曾阿姨,大飢荒年代,要沒有那些剩飯剩菜。會餓死的。</b></h1><h1><b>六十年代,香花嶺-桂陽。由於經濟調整,母親沒有了工作。父親每月工資僅四十多元,母親節省、儉樸過日子。生活太艱難了,曾經一度將二女儿劉小平(曾名劉愛香。愛香花嶺的意思)送給隊上的一個工程師作女兒,后來父親不忍心,說:要餓,我們一起餓。又把二女兒抱了回來。在香花嶺,我們一家七口人住着二十平方的房子,上公共廁所和公共澡堂。我十歲就學會了挑水,從400多米遠的地方每天挑水三担回家用。</b></h1><h1><b>一九六六年四月,由於父親一個人的工資已很難養活一家七口,加之當采購拉关系時欠下的700多元欠款無法報銷,父親自願申請回鄉。父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姊妹五人,由當時的隊領導占華宝同志帶領,回到了濶別十二年的家鄉。</b></h1><h1><b>回到家鄉,等于是白手起家,除了三間破房子,一無所有。一母親總是天未亮就起床,忙完家務还要出工。每天能掙六分工,年終结算可归六分到一毛八分錢。晚上则是在煤油灯下煮豬食、洗衣服,紡紗、縫补。幾乎每天要忙到凌晨一點多。</b></h1><h1><b>七十年代,隨着我們的成長,父母親的担子我們分担了一些,但勤勞儉樸仍是母親的永遠的主題。十五岁,我在生產隊出工時,最初定的底分是4分,隨著我的勤勉,不射干(射干:湘中土話,偷懶耍滑之意)底分逐漸增加至6分、7分。即使這樣,我們家仍然是欠錢戶。年終時,分稻谷、分魚、分牛肉豬肉,欠錢戶要拿錢去买,存錢戶在帳上扣。有時沒錢,只好不要魚和牛肉,买最便宜的骨頭,到楊家灘担几個罗卜,切罗卜用大鍋伴骨頭煮成一鍋。就算是团年罗卜了。</b></h1><h1><b>每年的4到6月,是青黃不接的日子,湘中称之為“过荒(Fa)月”,父母親將僅有的一點點米飯省給我們兄妹吃,他們自己吃红薯、紅薯米、灰罗卜丁,有時晩上實在揭不開鍋,只好炒一點蚕豆或紅薯片充飢。</b></h1><h1><b>多少次過荒月時,母親拿着升子,四处借米下锅,多少次又叹气回來,抹抹眼泪,又煮几个紅薯权作中餐,晚餐又是煮紅薯片,放點盐作晚餐。而對在危難之中曾經借了米給我們的乡親,母親知恩感恩,時時念叨,要我們記住恩典,知恩圖報。</b></h1><h1><b>八十年代分田到戶后,弟弟參軍到廣州,我們兄弟姊妹不要母親再種田了。而她闲不住,总是和父親一道,在菜地忙碌,种菜送給女兒家。帮助兒女照看孫輩們。一直到九十年代。</b></h1><h1><b>母親的慈善,体現在关愛弱勢老人孩子上。二00三年十月,馬白村有一個奶奶和一個孫子,在我家門口割青蒿,准备学費。下午一點沒吃中飯,还在割,母親上前去問,知道沒人送飯,她馬上煮好飯菜,喊他們兩公孫來家里吃飯。听說是为了筹學費,母親又拿100元給他們,要他們早点回家。后來,那馬白村的奶奶提了一些鸡蛋來感謝母親,母親又拿出100元錢給她。母親对我們說起這件事時,还直說他們太可怜了。第二年那兩公孫來我們這裡割青蒿,母親還是請他們吃飯、喝茶。</b></h1><p class="ql-block"><br></p> <h1><b>二O一七年正月二十三日,我去請母親過來吃早餐,而母親已不能自己起床了,右手右脚已不能动。我們兄弟姊妹馬上送她去娄底中医醫院治療。經過二個多月的治療和理療,症狀為腦梗引起的中風。症狀有所緩解時,我們兄弟姊妹請了护理在家里养护母親。誰知仅五個多月,护理換了六个,最長的作了四个月,最短的仅半天。</b></h1><h1><b>二O一七年十月,謝华老总聘請我在丰华煤業公司作事,因為照护母親的保姆辞工,又請不到保姆。我只好向謝总辞去丰华煤业公司的綜合办公室主管的工作,专门去娄底帶孫子。由我妻子照护母親。</b></h1><h1><b>母親得病以來,兄弟姊妹們从生活上,照看上尽心尽力,母親喜歡吃蛋糕、瓜子、水果,兄弟姊妹們都經常送到家。母親每餐可吃一菜碗的飯菜或稀飯或面条,兄弟姊妹們看了非常欣喜。</b></h1><h1><b>二0一八年底,母親对米飯呑不下了,我們兄弟姊妹就喂稀飯和面条等流食,每餐也可吃一菜碗稀飯或面条。二O一九年正月二十九日起,母親又吞不下稀飯和面条了。我們喂母親喝牛奶,先是用吸管,后來用小勺喂。</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59年于宜章县香花岭。<br></b><b>前:刘爱菊<br></b><b>后:母亲、秋阶</b></h1> <h1><b>一九九五年,母亲、刘小平、大姨娘</b></h1> <h1><b>七十岁的母亲</b></h1> <h1><b>一九九六年的全家福。</b></h1> <h1><b>二0一五年的母亲,在二女儿家里。</b></h1> <h1><b>二0一七年的母亲</b></h1> <h1><b>二0一八年的母亲</b></h1> <h1><b>孙子勇明与祖母</b></h1> <h1><b>孙子亚雄与祖母</b></h1> <h1><b>母亲九十大寿,五兄妹与母亲的合影。</b></h1> <h1><b>二0一九年六月的全家福(部分)</b></h1><h1><b>父亲母亲生前克勤克俭,艰辛劳作直到八十年代分田到户,生活才日渐宽裕。父母双亲言传身教儿女,要做正直的人,做有用的人,热爱生活,热爱国家。有这样的父亲母亲,我感到光荣和自豪。父亲母亲的形象和教诲,儿女永远铭记在心并传之后代!</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O一九年二月初四日中午,我们兄弟姊妹聚在一起,媳婦、姊妹們为母親沐浴更衣,中午,我們喂她牛奶。下午四時,在兄弟姊妹的陪伴下,在母親人生的最后時刻,沒病痛、沒饥饿,我們的親娘壽終內寢,安祥離世,駕鶴西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清明挂青扫墓,怀念先人。</b></p> <h1><b>版权信息:</b></h1><h1><b>一、图文:秋歌。</b></h1><h1><b>二、欢迎转发、截图、分享、收藏及所有不涉及营利和广告的使用。</b></h1><h1><b>三、转发、使用请注明原出处。</b></h1><h1><b>四、器材:尼康D7200 、苹果7PlUS</b></h1><h1><b>四、作者微信(电话)13973841967</b></h1><h1><b> 2019年8月15日中元节</b></h1><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中元节修改重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