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

空空

<h3>  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始,阳关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由此关联、见证、产生的人物、事件、诗篇,而永远占据历史一角,并牢牢刻在国人血脉记忆里,成为我们共同的挥不去的乡愁、湮不灭的身份认同。</h3> <h3>  那么,你从哪里开始认识阳关?</h3><h3> 是张骞出两关使西域通丝路?是张议潮收复瓜、沙、凉等州郡统军出行中兴敦煌?是解忧公主相夫公主出关和亲的叮当环佩声?还是代代相传千古咏颂的璀璨诗篇?</h3> <h3>  单我来说,因兴之所在,在未来亲睹阳关前,大多只通过汉赋唐诗宋词来触摸它的脉络,描摹它的模样,遥想它的雄姿。</h3><h3> 便作阳关别,烟雨暗孤汀;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万里路 不见一人归;便从席上风沙起 直到阳关水尽头;&nbsp;战处黑云埋瀚海 愁中明月度阳关;不识阳关路 新从定远侯。。。</h3><h3> 曹丕有观点: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无常,未若文章之无穷,可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诚哉!</h3> <h3>  诗篇分类别,咏古送别边塞田园寄情等等。纵观浏览,很少有一个地方,在多类别里反复出现,除了阳关。咏古诗、送别诗、边塞诗,诗人总是对它格外偏爱。当然,这种偏爱,最终应该算作相互成全。其中佼佼首推王维。</h3><h3> 一首渭城曲,谱就阳关三叠,琵琶古琴吟唱,慰籍古今多少友人离情。想想真的很不可思议。从长安到阳关,近1800公里,以今天驾车而行都需20来个小时。而诗人这样一路深情惜别,相送至阳关,只能劝君更进一杯酒,不知今生能否再见故人。</h3><h3> 这首诗,后世人普遍解读为王维送元二,告诉他此去远在安西,再无旧友故交。而我有时猜想,诗佛魔诘此言何尝不是以元二视角送别自己?迢迢安西,天不假年,也许,我已等不到知交好友再相见的那一天了。是的,等不到了。</h3><h3> 据考,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而王维卒于公元761年,安史之乱尚未结束,仅仅几年时间,诗人离去。在他有生之年,二人果真再无重逢。</h3><h3> 诗佛运笔遣词洗练空灵精义,而我相信,他本身应该更有一种对于生命始终的微妙预感。如此洞见生命必然、含带了命运不可挡难以改的神秘力量的诗句,也同样具有了旺盛长青的生命力,历1400来年黄沙吹覆,依然熠熠生辉!</h3><h3> 2019年8月,我带着女儿来到阳关。曾经雄姿浑厚的它只剩下一点黄土墩。而石刻的王维,风神俊郎衣袂舒展,高举酒杯邀君同饮。我心中浮想感慨,却也只能无言静立,默默致敬默默怀缅。</h3><h3><br></h3> <p class="ql-block">  我是人世匆匆的一个过客,是历史光阴中的一颗尘埃,是地质时间里的亿万分之一微秒。当我来到阳关,当我绕沙漠中的阳关遗址走满一圈,当我浏览散落安置的镌刻着诸如:都护铁衣冷难着、纵死犹闻侠骨香、功名只问马上取等诗句的石头,我心中涌起的思绪,除了以上,还有更大一部分是关于烽火沙场家国边疆。</p><p class="ql-block"> 一寸山河一寸血,将士同心坚定豪迈,总是誓死守卫我们的每一寸国土,誓死守卫我们的和平时代。为了家国安宁,古时我们能全力以赴,现在一样有勇气有自信。</p> <p class="ql-block">  现在时局乍看十分混乱。香港已持续两月有余,台独又叫嚣助力,而近邻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被拘捕、俄罗斯五万多青年学生游行示威。其实,本质不过是主义制度利益之争。孟子说:民为贵。可惜,思想的权威总抵不过权威的思想。谁坐在那里、谁握着权力都一样。不用急着定论辩解说西方好或东方好,民主、集权,每种制度都有优缺,而文明本身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对于如我一样的普通人,只想能安稳生活自由思想,我们只希望能在大的和平的框架下,逐渐进步文明,而不是这样那样的暴力诉求、武力较量。人类,达成共识果真这么难?</p> <p class="ql-block">  祈祷,祈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