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和中国结下梁子,一记耳光导致一战结局、二战爆发

铁血军事网

文/zhuxk888 “如果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运动场上打胜的话,那么,坦能堡战役则是在沈阳火车站的站台上打败的。” 这是德军中将马克斯·霍夫曼说的,而且是在临终前对约翰·贝内特爵士说的,并被记录下来。 可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俄军将领不和,源于在中国结下梁子 关于霍夫曼所讲这段话中的几个关键词,需要先说明一下: “滑铁卢战役”已是众所周知,而“在伊顿运动场上打胜”之说源自英国将领惠灵顿,意指其在滑铁卢之所以能够击败拿破仑,应归功于少年时期在母校伊顿公学培养的良好素质。 至于“坦能堡战役(又称坦嫩贝格战役)”,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场德俄大战,其结果不仅改变了整个战局,乃至影响到后来的世界格局。 当时,霍夫曼的军衔为中校,担任德国第八集团军作战处副处长,对阵的是俄军德裔将领保罗·冯·伦宁坎普(看到“冯”就知有德国贵族血统)率领的第一集团军,以及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率领的第二集团军。 接下来,就要说“沈阳火车站”了—— 这件事发生在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冯·伦宁坎普与萨姆索诺夫分率本部与日军交战,后者身陷险境求援,前者竟然未出手相助,结果两人在战后发生肢体冲突,地点就在沈阳火车站的站台上。据称,余怒未消的萨姆索诺夫率先甩了对方一记耳光。 当时,霍夫曼以德国官方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到远东考察日俄战争,听闻这件事后便默记下来。 插说一句,冯·伦宁坎普在俄日战争中,曾率领4个步兵营、2个哥萨克中队和2个骑乘炮兵中队,从哈尔滨一路打下齐齐哈尔和吉林,并获得三级圣乔治勋章。由此看来,他不去救援应该不是出于怕死畏战。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有说冯·伦宁坎普一贯拖拖拉拉),反正两人在中国结下很深的梁子,并被霍夫曼认为是俄军在坦能堡战役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俄国大军入境,德国危在旦夕 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必然地被夹在英法与俄国之间,见下图: 德军统帅部判断俄军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战争动员,便决定在西线全力打击英法联军,在东线仅留下第八集团军,以及第一骑兵师和部分守备部队。 没承想,俄军的行动一反常态地快,战争于1914年7月28日爆发,冯·伦宁坎普在8月17日便率领第一集团军攻入德国;21日,萨姆索诺夫率领第二集团军也越过边界。 德国第八集团军当下便被打懵了,随即被统帅部走马换将,新任司令是日后成为总统并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的——兴登堡;参谋长是日后成为纳粹党总统候选人并被视为希特勒精神导师的——鲁登道夫。 插说一句,当时的德军体制是以司令主抓全面,参谋长则负责军事行动,有点类似政委与军事主官的关系。 鲁登道夫这个参谋长是出了名的傲慢与暴戾,后来的毒气战及无差别潜艇战与其有着直接关系,但他却对兴登堡这个重披戎装的司令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并与上述2名俄军将领形成鲜明对比。 兴登堡与鲁登道夫于8月23日到任,此时第八集团军不能说被打得一败涂地,至少是一片惊慌失措。 更为惊险的是,冯·伦宁坎普率领的俄国第一集团军辖3个军20万人,萨姆索诺夫率领的第二集团军辖6个军25万人,合计45万兵力,而实际攻入德国约为40万(有说80万,其实是加上陈兵边境的总兵力)。即便如此,也远远超出德国第八集团军的4个军21万人。 显而易见,德军的最佳选择只能是全力防守,以待从西线抽调的援军赶来,而且仍有可能被俄军抢先一步横扫。 三、德军临阵换将,决意孤注一掷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兴登堡与鲁登道夫不仅决定主动反击,而且意图率先全歼俄国第二集团军。 可是,谈何容易! 因为即便单独对阵俄国第二集团军,德军在兵力上也不占优势,何况还要留下必要的兵力抵挡俄国第一集团军,尤其极有可能被后者实施反包围,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包饺子”。 当然,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并非鲁莽行事,除了依据早在1906年便拟定的施里芬计划(专门针对俄国与法国或英法联军的夹攻)外,还有开篇提及的霍夫曼递交的一份作战计划。 霍夫曼也并非鲁莽行事,除了依据发生在中国沈阳火车站的那记耳光,判断冯·伦宁坎普仍然不会施以援手外,还另有诸多因素,包括: 俄军的战争动员太仓促了,导致无法理顺后勤保障,只能就地征集物资,由此引发了民愤,且仍会饿肚子; 在战前,俄国第二集团军被抽调走大批富有经验的官兵,除了直接影响到战斗力,以致只能使用明码电报进行联络,德军不仅轻而易举地获知行动计划,甚至据此假传军令调动俄军; 在出战的俄军中,以哥萨克兵为主,其作战勇猛没得说,但也非常散漫乃至散乱。 最为关键的是,作为总指挥的俄军西北方面军司令日林斯基没有亲临一线,遥控指挥也不得当;而阵前的2名主将一向不和,不仅没有协调行动,连最基本的互通情报都没做;尤其第二集团军主帅萨姆索诺夫为了征集物资,擅改本部主力的行军路线,导致战线拉得太宽而漏洞百出。 反观德军,虽然兵力不足,但属于本土作战,尤其将帅齐心,民众也协力。总之,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决意孤注一掷——出击! 四、坦能堡改变命运,四大主角谁更悲催? 简短截说,与十年前在中国战场上一样,冯·伦宁坎普没有施以援手;至于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在德军发起攻击5天内便遭围歼,其本人找了一片小树林自杀了。 据德方战报,俄军伤亡7万人,被俘9.2万人,损失了所有大炮和运输工具,而德军仅伤亡1.5万。 紧接着,德军调头扑向俄国第一集团军,仅用10天时间便予以歼灭,也就是马祖里湖战役(被归于坦能堡战役之内)。 据德方战报,俄军伤亡6万人,被俘4.5万人,损失大炮150门,而德军仅伤亡1万人。至于冯·伦宁坎普的命运,后文再述。 俄军被打得一败涂地,随即撤回国内。德军也不敢大意,迅速从西线调兵充实东线,这反而让英法联军喘了一口长气,但整体战争也就失去速战速决的可能,由此陷入僵持、绞杀、消耗的泥沼。 最先挺不住的是俄国,不仅前方军心不稳,屡屡发生叛乱,后方政局也深陷动荡之中,布尔什维克则逐渐赢得民心所向。 于此又要说到鲁登道夫了,他因在坦能堡战役获得大胜,于1916年升任德军军需总监,相当于副总参谋长,而总参谋长便是老搭档兴登堡。此时,他俩已经实际褫夺了军事独裁权。 出于对德国利益的考虑,鲁登道夫派火车将列宁从瑞士接送过境,后者又乘船渡过波罗的海,再经瑞典返回俄国,此时为1917年4月,接着就爆发了“十月革命”。 又一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结果是德国战败,德皇退位,兴登堡却主动揽起必受屈辱的善后事宜,由此深得德国民众的尊敬。 再后来呢,前文已讲过兴登堡及鲁登道夫对希特勒的影响与提携,而希特勒独揽大权后的事情已是众所周知,无需赘述。 只说兴登堡死于1934年8月2日,鲁登道夫死于1937年12月20日,均未能等到1939年9月1日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也没能看到德国再次战败的惨况,而率先攻入柏林的便是苏联红军。 至于坦能堡战役的四大主角之一、俄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冯·伦宁坎普,在战败后便被免职,第二年也就是1915年退役,后于1918年被红军处决。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有“蝴蝶效应”一说,但也不能将一战结局、二战爆发完全归结于沈阳火车站的那记耳光。不过呢,这件事至少说明一个道理,即抛开个人恩怨搞好团结很重要,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