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拾贝》系列散文之十一:经天纬地写春秋——小镇走出的大史学家李剑农

天山雪

<h3> 经天纬地写春秋</h3><h3> ——小镇走出的大史学家李剑农</h3><h3><br></h3><h3> ——作者:佘德平</h3><h3> 照片提供:刘昭华(李剑农重外孙)</h3><h3><br></h3><h3> 距隆回县滩头老街五里地左右,有一个名叫“砖屋”的小村,村前一条小溪蜿蜒流过,村后几座竹山四季郁郁葱葱。千百年来,那里的庄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自给自足的生活。到了民国,竟然一下子冒出来两个大人物来,人称“滩头两李”,且是一文一武。“文能济世”的这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李剑农,是从滩头小镇走出去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大史学家。“武能安邦”的那位,则是威震敌胆、扬名异域的抗日名将李涛将军,他是中国远征军“丛林之虎”新二十二师师长、国民党五大主力王牌新六军军长。</h3><h3><br></h3> <h3><br></h3><h3>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咱就先说说家乡的先贤李剑农先生吧!说他是大史学家,诸君如若不信,那就先看下面两个例子:</h3><h3><br></h3><h3> 其一 ,李剑农先生是新中国首次评选的国家一级教授。国家一级教授是个什么概念?1956年新中国首次评选一、二、三级教授,当时全国几百所大学,只评了118个一级教授,其中就有李剑农先生。同时被评为一级教授的还有这些学界泰斗:陈寅恪、梁思成、陈岱孙、翦伯赞、冯友兰、王力、季羡林、林徽因,评审极为严格。</h3><h3><br></h3><h3> 其二,上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的格林伍德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近代国际大史学家辞典》,这本辞典共收录了公元1800年以来世界各国著名大史学家634人,其中收入中国的大史学家14人,系由中国史学会推荐并组织学者撰写的。这十四名中国国际大史学家按英文字母排列顺序是:陈寅恪、陈垣、范文澜、翦伯赞、梁启超、李济、李剑农、吕思勉、吕振羽、钱穆、王国维、魏源、萧公权、周谷城。而在这14人里面,出生于湖南邵阳的就有三人,即魏源(1794~1857)、李剑农(1880~1963)、吕振羽(1890~1980)。</h3><h3><br></h3><h3> 以邵阳一个小地区而言,拥有这么多国际大史学家,该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事呀!而我们隆回县又占了两个,滩头占了一个。</h3> <h3><br></h3><h3> (一)</h3><h3><br></h3><h3> 1880年6月10日,李剑农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砖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出生之前,家庭经历了一番盛衰荣辱的变化。曾祖父是个大财主,但英年早逝,伯祖父是一个不会管家的公子哥儿,很快就把万贯家财败了个一精二光。幸亏外婆家解囊相助,加之父亲李梅丰边教书边行医,攒了些银两,又置买了些田土,家庭才又恢复了元气。</h3><h3><br></h3><h3> 小时候,李剑农就学于其父所开办的旧式书塾,稍大一点便离家来到宝庆府的濂溪书院读书。宝庆府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之地,人杰地灵,是湖南西南部的重镇,也是中国近代改革思想的摇篮之一。那时,他虽然读的是经史子集,走的是科举取仕的老路,但是,受魏源、樊锥等家乡先贤的影响以及新思潮的熏陶,李剑农叛逆思想越来越强,他不再为封建的牢笼所束缚,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礼教挑战。</h3><h3><br></h3> <h3><br></h3><h3> 在他就读的濂溪书院,有个名叫“儒卿”的学棍,不学无术而又贪得无厌,常向学生勒索额外供奉,引起学子们的众怒。李剑农邀集几个同学给他凑齐一副对联,上联是“不是个人,装出雷公模样,缺少三分面目”,下联是“活像条卵,专打银子主意,全无一点良心”。上联切一“儒”字,下联切一“卿”字,全联切合这位学棍的大名,堪称绝对。尽管联语显得有点粗野,但充分表现了他们对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假道学先生的不满和鄙视。</h3><h3><br></h3><h3> 还在濂溪书院求学时,少年李剑农就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邻村一位姑娘定了亲。“初一崽,初二郎”,那年大年初二,按照家乡的习俗,他提着礼物兴冲冲地去给准岳丈大人拜年。他的这位“岳丈”是一位读了几句老书的土财主,平时爱用封建礼教来束缚晚辈,对思想新潮的准“郎霸公”(方言,“女婿”的意思)李剑农也不放过,就想着给他来一个下马威。那天,“岳丈”知道李剑农要来拜年,便吩咐家人把一条刚洗过的裤子高高地挂在正门上方。李剑农见状,既不愿走旁门左道,更不肯钻他人裤裆,年轻气盛的他扭过头来便往回走,好端端的一门亲事就此泡了汤。估计这个准“岳丈”后来看到李剑农那么有出息,一定肠子都悔青了!</h3> <h3><br></h3><h3> (二)</h3><h3><br></h3><h3> 李剑农所处的时代,正处于三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了广大爱国人士的愤慨,宁静的书院不断激起了维新救国的风潮。当李剑农还是一个十几岁的青年时,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维新运动已经在全国蓬勃兴起。湖南由于谭嗣同、梁启超等借时务学堂大力鼓吹,加上得到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一时成为维新救亡最活跃的省份。樊锥利用濂溪书院这块阵地,积极开展维新救亡活动。在樊锥的影响下,李剑农对维新运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给自己取了一个颇有阳刚之气的别号“剑龙”,表达了学好屠龙术、拯救天下的志向。</h3><h3><br></h3><h3> 李剑农 1904年入长沙湖南中路师范史地科专攻史学,在国内反清革命风潮的激荡下,于次年经同学曾广成介绍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1908年毕业留湖南中路师范任教。1910年春东渡扶桑,入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并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相交往,积极参与同盟会的各项政治活动。辛亥革命军兴,他迅速赶回国内响应,并于武昌起义后四十天在上海《民国报》第一号上发表《武汉革命始末记》。</h3><h3><br></h3><h3> 1912年,由张乗文介绍,与周鲠生、杨端六等在汉口创办《民国日报》,从事新闻编辑工作。1913年6月,该报因力倡民主共和,抨击军阀跋扈,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和支持武力讨袁,遺当局查封,编辑曾毅、周鲠生、杨端六、成希禹四人当场被法国巡捕房逮捕。旋经营救,四人获释,李剑农遂与周鲠生、杨端六等在黄兴支持和协助下,以湖南省官费生身份赴英留学。</h3><h3><br></h3><h3><br></h3> <h3><br></h3><h3> 李剑农再次赴海外留学,其中固然有为当时环境所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出于一种书生报国的社会责任。辛亥之前,他虽曾怀着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愿望留学日本,但由于时间短,且感到从日本转手接触西方文化终难窥其真,故欲到欧美亲接其思想文化。</h3><h3><br></h3><h3> 李剑农来到英国后,为了便于自己根据需要自由选择研究方向,他放弃了进入名牌学府当正式研究生的资格,来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作旁听生。因为是旁听生,学校对他管得不严,他每天听完自己必修的课后,就可以一头扎进书堆里去作自己的自由研究。留英三年里,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走遍伦敦及其附近各城市所有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查找抄录有关资料,广泛涉猎了欧美各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政治史以及宪法史等方面的知识。在研究中,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英国的议会政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h3> <h3><br></h3><h3> (三)</h3><h3><br></h3><h3> 1916年,袁世凯帝制失败。这年夏天,李剑农满怀报国之志由英国归来。回国以后,有人想拉他去北京大学当教授,他不去;他的亲戚朋友劝他去作官,他一笑了之。眼见袁世凯虽然倒台了,但军阀割据,国家依然没有统一,他决心仿效英国联邦制办法,在中国实行联省自治制,使中国在联治基础上统一起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这个理想,李剑农来到上海《中华新报》任编辑兼评论员,专写政论,揭露军阀暴行,鼓吹政治改良。</h3><h3><br></h3><h3> 随着思想的不断成熟,李剑农于1922年7月发表了又一篇政论《民国统一问题》,进一步指出,中国领土如此广大,要想通过武力实现统一,不仅南北不能一统,就是南也不能统南,北也不能统北。只有采取联邦分权的办法,确定某种事权归各省自己处理,某种事权归中央掌握,才能防止各省把持一切的弊病,使中国真正归于统一。当时,人民饱受军阀混战的痛苦,对李剑农的联治主张表示欢迎,地方军阀为迎合人民的要求,骗取信任,保住地盘,也对这一主张表示拥护。这样,联省自治的声浪一度播及全国,李剑农也因此声名大振,受到各方面的追捧。</h3> <h3><br></h3><h3> 在民国初年议会政治失败后,湖南在1920年代初兴起了一场热闹的联省自治运动,期间,经民国前总理熊希龄推荐,李剑农于1921年3月被地方军阀赵恒惕聘为省宪起草委员会主席,与王毓祥、王正廷诸名流聚集岳麓书院,起草省宪。自3月20至4月20日,共完成六种草案,送交自治宪法审查会审查。</h3><h3><br></h3><h3> 当时参与审查的人员大致分三派,:一为赵恒惕派,一为谭延闿派,一为林支宇派。各派意见不一,经李剑农一再答辩。才算通过,1922年12月,湖南省自治政府成立,包括内务、财政、实业、教育、交涉、司法、军务七司,七司司长互选一人为院长,辅佐省长处理日常事务,结果李剑农以六票当选。李剑农再三推辞不获,遂勉强就任。</h3><h3><br></h3><h3> 但不久,湖南就发生省宪战争,谭延闿派与赵恒锡派决裂,争战半年之久,最后赵恒惕派虽退出湖南,但局面终难安定,省务亦陷入困境。其时湖南人最迫切而又最难解决的是地方军阀的财政开支问题,湖南省宪法明确规定军队以一万人为限。然谭赵分裂后,两派各拥军不下五六万人,省议会因此向李剑农主持的省务院频频发难,使李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后来,李剑农自称这是“一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意识到在当时中国的政治情势下,联省自治“纯属舍本逐末的书生之见”。便于1924年,辞了省务院长和教育司长职务。从此,他再不谈论政事,不涉足仕途,专心致志从事中国社会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h3> <h3><br></h3><h3> (四)</h3><h3><br></h3><h3> 1925年,李剑农和友人彭一湖在长沙创办晨光学校,以无党无派、不谈政治相标榜。1927年仲夏,李剑农赴上海担任太平洋书店编译主任。在这段时间里,他一边从事书刊编译工作,一边专心致志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先后以“半粟”笔名出版《中山出世后中国六十年大事记》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h3><h3><br></h3><h3> 1930年秋,李剑农应武汉大学之邀,担任该校中国近代政治史课程的教授,以后又担任文法学院教授兼史学系主任。那时的武大,校誉如日中天,学校环境优雅,建筑宏伟,师资精良,人才荟萃,而李剑农更是被学生们誉为学问好、襟抱好、道德好、文章好的“四好先生”。</h3><h3><br></h3> <h3><br></h3><h3>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学者从政”之风盛极一时,武汉大学教授加入国民党政府参政者不乏其人,校长王世杰出任教育部长,杨端六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审计厅厅长,李剑农的同乡好友蒋廷黻受任于南京政府行政院,但李剑农始终没有参加国民党,也不接受任何官职。</h3><h3><br></h3><h3> 1938年日军侵入湖北,李剑农因年事已高,未随武汉大学入川,从武汉回到邵阳,先住邵阳城,随后返回滩头老家。1939年在家乡约集门生举办补习学校,收录因战争而失学的青年,随后又创办私立松坡中学(今隆回一中),被推为董事长。</h3><h3><br></h3><h3> 1945年春,侵华日军欲发动湘西芷江战役,为进攻中国大西南扫清障碍。中国抗日军队由国民党王耀武率领第四方面军守卫大湘西之武冈、洞口、隆回、邵阳、新化、溆浦、芷江等纵横300余里的雪峰山战线。驻守隆回防线的是李天霞将军率领的第100军。第100军辖属之63师的55团、56团当时奉命在隆回岩口、大观驻防,准备在九龙山一带阻击日军。当时正在滩头老家度假休养的李剑农从其得意门生李涛将军和刘建章将军处获此信息,急忙从滩头赶到桃花坪去见李天霞军长,受到李天霞军长的热情接待。李剑农恳请李军长不要把抗日第一战场设在九龙山一线,声情并茂陈述如在九龙山开战,滩头至岩口地域内人口众多稠密,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损失不堪设想。并提醒日军会绕开邵安公路岩口铺军事要塞,另走捷径入侵隆回,参与湘西会战。李天霞军长当即采纳了李剑农的建议,将第100军55团、56团从岩口、大观调至六都寨北面高平罗洪界一带布防,在滩头三溪暗设伏兵严防把守入侵日军。</h3><h3><br></h3><h3>  1945年4月14日夜,日军47师团一部突袭邵安公路岩口铺军事要塞。日军联队长加川大佐率日军133联队从邵阳风吹亭出发,沿空隙西钻,经小塘、严塘过塘市头(今滩头镇塘市)进入三溪,遭中国军队第100军三溪伏兵痛击,随后中国军队快速机动撤出战斗。16日,侵华日军经岩口膝头岭古驿道过六都寨,北进高平,在罗洪界遭到痛击。雪峰山湘西会战序战,中国抗日军队首获胜利,在减少对平民老百姓损失的前提下重创敌军。李剑农功成不居,事后告诫亲朋,此事莫要声张。</h3> <h3> (五)</h3><h3><br></h3><h3> 李剑农平素对蔡锷推崇备至,为纪念蔡将军再造共和的丰功伟绩,1941年,特与邵阳地区专员岳森(蔡锷将军原部下)和石陶钧、刘达武等发起编印《蔡松坡先生遗集》,并亲为作序。在序言中,除了对蔡锷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英勇奋战、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下的再造共和的丰功伟绩作了充分肯定外,还对蔡锷的清廉自持、一心为国的品德予以高度赞扬,认为“盖棺后室家萧然无长物,尤足为当世军人楷模。”1943年12月,又与岳森、石醉六等发起筹建松坡图书馆,并将自己从武汉带回的图书大部捐出,该馆于1946年6月9日正式建成开放(成为当时湖南三大图书馆之一)。</h3><h3><br></h3><h3> 1940年夏到1945年冬,李剑农一直执教于蓝田(后迁溆浦)国立师范学院。1946年借聘于湖南大学。次年回武汉大学执教。解放战争时期,李剑农十分痛恨国民党的腐败,准海战役后,他就断言“蒋党必亡,共党必胜。”解放战争后期,白崇禧从武汉率军入湘,妄图继续挣扎。程潜准备起义,唐生智组织“湖南自救会”,反对白崇禧入湘,李剑农也加入了这一斗争,为湖南和平解放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他回到邵阳,参与了湖南自救运动。也正由于此,解放后,1950年被聘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1954年12月,他被推荐为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1959年4月又连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无党派知名人士身份,履行一名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神圣职能。</h3><h3><br></h3><h3> 解放初期,他主动学习马列主义,自觉进行思想改造。多次写信给毛主席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毛泽东也从百忙中抽时间回信给予他鼓励。他因此很受感动。晚年的李剑农对自己要求很严,时时处处用无产阶级思想约束自己,平时以节俭自持,不讲求个人享受,衣食住都很简朴。经常穿一身半新不旧的长衫,脚穿布鞋,冬天着一件布棉袍。在武汉大学,他不住条件优越的教授楼,却住着简陋的小石屋。1961年,领导上看他年过八十,为他买了床鸭绒被,他坚辞不受。</h3><h3><br></h3><h3> 1963年12月14日,因患动脉粥样硬化症,医治无效,这位充满了革命精神和斗志,一生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与研究的家乡先贤、史学前辈,现代国际史学大师李剑农先生,终于停下了他勤奋不辍的脚步,享年83岁。</h3> <h3><br></h3><h3> 几十年里,他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史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其中关于中国经济史方面的专著有《中国经济史稿》上、下册、《先秦两汉经济史稿》、《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宋元明经济史稿》、《明清史讲稿》等。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有《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其中他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除先后多次在国内出版发行外,又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印度等多个国家一版再版,被美国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费正清教授誉为“中国近代史”中的扛鼎之作。另一位学者林伯格则认为“李剑农的政治史对于中国问题专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书”,可见该书的学术价值。</h3> <h3>  作者简介:佘德平,男,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人,大学文化。曾从事过教育、企业、新闻、党政工作。原湖南电视台记者、邵阳市某政府部门主任(正处),现退居二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台发表散文、诗歌、言论、论文、新闻通讯数百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