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浩然的诗

荒原

<h3>  唐代诗人孟浩然一首《春晓》,妇孺皆知:</h3><h3> 春眠不觉晓,</h3><h3> 处处闻啼鸟。</h3><h3> 夜来风雨声,</h3><h3> 花落知多少。</h3><h3> 我十分喜欢这首诗,可以说,一千多年来,一代代人都是伴着这首诗成长的。孟浩然的诗,不被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因而,他的诗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却又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干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h3><h3> 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在唐代和王维齐名。但由于科举失利,在满腔的悲情之中,成就了他另一首千古流传的五绝古诗《宿建德江》:</h3><h3> 移舟泊烟渚,</h3><h3> 日暮客愁新。</h3><h3> 野旷天低树,</h3><h3> 江清月近人。</h3> <h3>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直奔长安。十年寒窗苦读,却连连科举失利,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面对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满腹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h3> <h3>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行船停靠在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停船夜宿。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暮,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因为日暮,而引发了“客愁新”。为什么日暮会引发出“客愁新”呢?每当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炊烟袅袅之时,家人都会思念外出的亲人。在外的游子,面对此时此景,又何尝不思念家人呢?用日暮之景,引发乡愁,在我们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比比皆是。著名的有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的时候哪里是我的归宿呢?烟波浩渺的江水令人发愁,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于是乎,那羁旅之愁由景而生,就不奇怪了。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天地之中,经历一番苦苦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肠似乎寻到了慰藉……。然,意犹未尽,亲近的孤月,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h3><h3> 读到此,一幅幅忧伤的“日暮”渲染了整个场景,乡愁的情结,似乎也成了古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应该源于在古代,离别,很多时候会意味着永别。比如襄阳到长安,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有钱人虽是车马舟船,路途颠簸,也会苦不堪言。对一般百姓而言,万水千山,大多靠徒步而行,毒蛇猛兽,土匪盗贼,能否安全到达,是每一个人心底的哀愁。于是乎,每当日暮降临,会特别思念家人而满怀愁肠。</h3> <h3>  然而,在古代的诗词中,凡写到“日暮”,也并非一片哀愁。我们不妨读读白居易的《暮江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写的"残阳",与孟浩然写的孤“月”,不也正是日暮这个意境吗?作者虽然也描写了"日暮"之景,但却是诗人尝尽了朝官的险恶、腐败,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顿觉轻松而愉悦,于是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红日西沉,波光粼粼,一幅美丽的画卷!</h3> <h3>  不言而喻,同样的意境,到了现代,科技的发达,社会的进步,“日暮”已经基本褪去了哀愁的像征。因为现代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比如襄阳到长安,高速公路也就十余小时时间,如果高铁、飞机,还没有来得及让你泛起愁绪,就已经到达了目的地,重新投入到充满了情趣的生活中去。再有,与亲人相隔那怕万里之外,一条微信,一个视频,又近在咫尺。所以有人说现代人走的太快,快到来不及品味生活中的离别之愁。由此,我们对"日暮″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赞誉。一首歌曲: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沉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这首歌,更是把“日暮”之美,融在了我们的,尤其是“日暮”之年人们的心灵的最高层面。</h3><h3> 由此可见,同样的景致,心境的不同,时代的进步,是可以诠释出完全不同的精神境界!</h3> <h3>  当然,我们读《宿建德江》,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孟浩然的这首小诗的。诗从羁旅夜泊、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的艺术情趣。我们学习这首诗,就是要在现代生活高速发展的节奏中,也能享受到"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的悲剧般的艺术之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