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很荣幸学校给我们提供,王丽杰老师《陪你一起“恋”三课:备课、上课、说课》的专题讲座。</h3></h3> <h3>讲座的开始,王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了教研员的三张精神名片:思考者、行动者、仁爱者。我想这三张精神名片同样适用于普通教师,作为数学老师,首先要做到的是让自己成为一名思考者,然后理论联系实践做一名行动者,有了思与行,还要有教育情怀,因为爱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们还要做一名仁爱者。</h3> <h3>王老师说:数学教学问题并不在于寻找最好的方式,而在于明白数学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短短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学的形式。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有“亮点”,我经常在备课之前在网络上找一些名师的视频,把认为好的片段,全都“拿来主义”,变成自己认为精彩的课堂。但事实上,这样表面热闹的课堂,用的只是表面的形式,忽略的却是数学知识的本质。如何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呢?王立杰老师说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对应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不应该只有老师。比如说在编写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常误用“使”、“让”的字样,现在反思这样的字样,牵引的痕迹太重了,使学生怎样怎样,让学生怎样怎样,本质上这是在说老师的目的,而不是学生的目标。</h3><h3>老师的培训和讲座,让我更深一层的理解了,教学目标的性质:双指性、外显性和可观性。</h3> <h3>培训的第2天,张冲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非常精彩的《认识时、分》。当张中老师讲到“化曲为直”的时候,我深受启发,脑海中瞬间映射出一个词“教今天,想明天”。以前在讲小升初专题《复杂的时钟问题》的时候,有这样一类题型,时针、分针何时共线,何时重合,其实本质就是在求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追及问题,这样的追及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化曲为直”。但是很多六年级的同学不理解,我想如果这些同学有幸在三年级的时候,也有像张老师这样负责任的老师给他们讲过“化曲为直”,那么这个过程就变成了长线浸润,到了六年级就是自然而然理解的过程。所以教学一定要“教今天想明天”。新学期伊始,虽然是二年级的任课老师,但是后面的教材也一定要认真翻阅,要构建整个小学体系的知识树,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了解知识从哪里来,还要知道知识要走向何处。</h3> <h3>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一个困惑困扰着我。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评价语言过于匮乏,经常重复学生说的话。王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很多体态语以及评价语的课堂实例。具体有深刻得实例让我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王老师的讲座,实践联系理论,让我在编写设计意图时,有了理论依据,使我的专业水平更上一层楼。</h3><h3>最后,王老师还介绍了如何说课。说课不仅要说是什么,还要说为什么,即:理论依据。据王老师的要求,我们重新修订了说课稿,让我们说课有了理论依据之后,简直是锦上添花。让我距离研究型教师更进了一步。</h3> <h3>最后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的如此高质量的平台。我将继续以感恩之心,砥砺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