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明天,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在我现在所居住的城市里,其实已甚少见到有人烧香祭拜,更别说举行隆重且庄严的各种仪式了。然而,在我的故乡,它却是一个盛大的民俗节日。</h3> <h3>七月半,咱又称“盂兰节”,在我们老家则有个通俗易懂的叫法:“鬼节”。相传“鬼节”来源于佛经经典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其实这是一个孝感动天的故事,从中也清晰的意识到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终究离不开“百善孝为先”这个理念。</h3> <h3>记得小时候,很害怕这一天的到来。老家有一句老话,用来教育调皮捣蛋的孩子:“七月半,鬼散放!”哪家哪户的孩子不听话,就让他在这天晚上,只身一人站在家外,从鬼门关放出的孤魂野鬼与之作伴,以儆效尤!而我,偏偏属于这类生性顽劣的小孩。</h3> <h3>直到懂事后,才发觉这只是老家的大人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让他们心有余悸,不再添乱!因此,渐渐的,也不再害怕。不仅不怕,甚至喜欢上了这个传统节日!依然记忆犹深的,是去年的七月半,终于得偿所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到故乡参加这场盂兰盛会。</h3> <h3>七月十四这天的老家,因为已立秋了,经常到了晚上,秋雨经常就会淅淅沥沥的下着,这在儿时的晚上已然增添了几分寒意。而雨过天晴的田野上,鸟鸣声声入耳昆虫低吟浅唱。久违的清新空气,在这一刻让我心旷神怡。犹记得那时老家妈宫两边的店铺,早已人满为患。大家都在争先恐后采购祭拜物资。高大威猛的“圣人公”,也经过能人巧匠的双手,伫立戏台边,让人望而生畏,却又忍不住好奇看多几眼。</h3> <h3>其实圣人公”只是我们老家的称呼,他顶生两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立观音。而关于他的传说千千万,如今却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儿童时代听老一辈的父老乡亲讲过,他还有个名字,叫做:面燃大士。在佛教也有数种说法:一是他是大慈大悲的观音大士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他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一天过后的七月十五,清晨的阳光还未透过云端照射大地,千门万户的人们便把纸钱和香烛装在竹篮内,带到天后宫这里。“鬼节”的庆祝活动,也在这一刻,迎来了高潮。清代诗人王凯泰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诗中所描写的,便是老家沿海地区及潮汕地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h3> <h3>而每当此时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都会不约而同来到“圣人公”跟前,每家每户有条不紊地摆好各式各样的水果,牲畜,饼干,纸钱。祭拜完毕,“圣人公”前烛香弥漫,纸钱晃晃荡荡地投入焚炉燃烧。紫红色的火焰当空升起,这些数不清望不尽的焰火,倾诉着人们对先人的缅怀和纪念。人们不忍先人的寂寞与无助,因此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彼岸过得开心美满。我站在旁边,看着他们久久跪在地上,不能自已。更有甚者,泪流满面。也许是因为被烛烟所熏,也许是因为怀想先人.……</h3> <h3>而鞭炮声也会在下一刻划破天际,震耳欲聋。只是前来祭拜的人们,面带忧伤,双唇紧闭。连平日里活蹦乱跳的小孩,都在这一刻停止了嬉戏打闹。唯一欢呼雀跃的,只有那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烈火。随着“圣人公”那竹搭纸糊的身子也渐渐被熊熊燃烧的火焰吞噬掉,人们才不紧不慢地收拾着属于自己的祭祀品。井然有序的离开。祭拜仪式,在此也告一段落。看着“圣人公”被火焰燃烧殆尽,我不禁思绪万千,感慨良多。</h3> <h3>其实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本不信鬼神之说。毕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让我们对这类无稽之谈总是一笑置之,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直到后来看多了佛教经典,才明白因果循环的不变法则。也许这世上并不存在鬼神,但是只要我们心存敬畏,便会时刻警醒我们要一心向善。善恶到头终有报,有时候,人的内心有了信仰与畏惧,人的品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熏陶。</h3> <h3>其实比起前人,我们这一代人知识掌握太多,阅历也更加丰富,只是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很多传统文化消失在这个世上。很多节日庆典,都在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濒临消逝。而这些流传百世的传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唯一的精神物资,它的存在,集结了先人的智慧与劳动成果。它的流传,诠释了先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世间万物的怜惜。如若可以,真心希望,故乡的传统风俗可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难道真要等到失去了这些传统文化,才发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