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園》二次擴建進度發佈會

Scott Lin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也許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當今世上最大的蘇州園林園景並不在中國,她竟然是坐落在美國洛杉磯地區聖馬利諾市(San Marino)的漢庭頓圖書館裡。不知情的人士一定會用嘲笑的口吻質疑:一個圖書館怎麼可能容納著一個世上最大的蘇州庭園?!</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是的、一點都沒錯,這個漢庭頓圖書館裡確確實實擁有著當今世上最大的蘇州庭園——《流芳園》;包括流芳園在內,至今它擁有著16個壯觀的主題花園,占地120英畝。其實“漢廷頓圖書館”僅僅是一個簡稱,它的全名是“漢廷頓圖書館、藝術珍藏和植物園”(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and Botanical Gardens)。這圖書館的其前身是鐵路大亨、亨利.愛德華茲.漢庭頓先生在1903年購入的一個莊園,佔地600英畝;漢庭頓先生與其第二任妻子阿瑞貝拉一起收藏了大量的古籍善本、藝術珍品和奇花異木,1919年正式將這座莊園命名為上述名字,並於1928年將其對學者與公眾開放。</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流芳園》是由美籍華裔園林設計師——陳勁先生負責設計,他早年就讀同濟大學建築系園林專業,師從著名中國園林藝術大師陳從周教授;之後留學美國,獲麻省大學景觀設計碩士及俄勒岡大學建築學碩士;期間曾師從Nicholas Dines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景觀設計系主任)。陳勁先生於2000年11月入職漢庭頓機構擔任中國園的總設計師及項目經理,併開始了為期三年的規劃設計和項目管理工作……</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流芳園》最初名為“中國園”,設計景區包含“九個不同風格的園林”與“十八個主要觀景”,簡稱“九園十八景”;雖然成品與設計不盡相同、名字也有不一之處,但蘇州園林的各種景觀特色一個不少;諸如:亭臺、樓閣、湖池、溪流、拱橋、幽徑、曲廊、石山、船舫,以及楊柳、芭蕉、松、竹、梅、蘭、荷、菊、盤景等相應的園林植物樣樣俱備。還有,建造所用的材料,施工隊伍均來自中國;可謂是一個「原汁原味」的中國園林...... “中國園”的第一期的建造工程於2008年完成,正式命名為《流芳園》並對外開放參觀。在2014年進行了第二期工程(也稱為第一次擴建工程),去年八月又展開了第二次的擴建(第三期工程);日前(八月十三日),園方再次召開新聞發佈會,對新聞媒體介紹工程進度;據承建商蘇州園林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許小平先生說、本期擴建工程將於年底或明年初可以完工;而流芳園園長Mr. Phillip Bloom/卜向榮先生更向媒體宣布:此次擴建的園林景區預計在明年五月正式對外開放;屆時流芳園的佔地面積將擴大至12英畝,它將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國園林!</h3> <h5>這是流芳園的園長Mr. Phillip Bloom/卜向榮先生分別以中、英文向現場媒體介紹擴建工程的細節......</h5> <h5>來自蘇州園林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許小平先生正在接受媒體採訪,也許他從來沒有被那麼多的記者與攝影器材包圍,以致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按捺不住興奮的笑容......</h5> <h5>這是一個飄檐式建築場地,從圍繞著建築主體的鐵架結構、依稀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建築“搭竹子棚架”之影子</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三期工程場景之一,建築工人來自中國蘇州園林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個施工團隊共有五十餘人。</h5> <h5>一名建築工人在工地一邊砌石、一邊向洛杉磯國際攝影協會的攝影師介紹情況......</h5> <h5>上圖是負責流芳園建設工程之協調及語言翻譯的Vivian Zhu女士、與來自蘇州園林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許小平先生,正向洛杉磯國際攝影協會的毛幼榮會長及隨行攝影師曾明先生介紹流芳園第三期工程(二次擴展)的概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芳園」入口牌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芳園的圍園薔 ——「景雲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進入「玉茗堂」的院落「芭蕉園」</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晚翠」,粉牆、黛瓦、芭蕉葉......</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茗堂」前「映芳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映芳湖」上的「翠霞橋」與「玉鏡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睡蓮浮躺「映芳湖」</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碧照塘」側「玉鏡臺」</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間穿閱「愛蓮榭」與「碧照塘」中之荷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時已夏末秋初、碧照塘中之荷花在烈日當空下綻放依然</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浮立在「映芳湖」上的石舫——「不波小艇」、樓船待渡</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瀑布、潺潺流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座落在「映芳湖」邊之「三友閣」</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映芳湖」上的「玉帶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附記:感恩!</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還記得於200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幸認識了中國園(流芳園)的總設計師陳勁先生,他曾特意邀請我去了他的設計室觀賞他那些大幅設計圖稿;讓我驚訝的是那些設計圖竟帶有中國畫的味道,让不懂看設計圖的我也被他的圖畫深深地吸引。當時他頗認真地就建造中國園的設計構思、整體佈局、地形選擇與利用、及具體景觀如何呈現等事項一一向我做了簡單的描述講解;那情形使我有點受寵若驚,感覺他就像是对我匯報設計工作一樣。當時談話的內容細節我都幾乎忘記了,但有一段話的內容我至今仍記憶尤新,大意是:他選擇了在日本園旁邊上方的地域建造中國園(流芳園),利用一條流向日本園的溪流、把中國園與日本園連結一起;寓意着中日傳統文化、尤其在園林建築上的歷史淵源與影響……感恩陳設計師讓我比別人更早和更直接地從他那裡了解到中國園的設計,讓我有受尊重感、以及帶給我愉悅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數年前,陳勁先生向我透露他正在撰寫有關設計中國園(流芳園)的書籍,我當時向他推薦了2位洛杉磯攝影協會的攝影師為他的書籍插圖做拍攝工作;家人也為其書籍的英文表達提供了一些建議……雖然我不知道最終有多少圖片合適被選用,也不知道家人對其書中英文表達的建議有多少被接納;但我很感恩有這樣的機會提供幫助,即便那些幫助微乎其微。</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在中國園(流芳園)開放之後,我一直沒有時間(或者說沒有一個契機/迫切性)讓我抽時間再次進入漢庭頓圖書館參觀瀏覽。直至上週,我所在的好幾個微信群流傳著一條信息,大意是說:週二(08/13/2019)漢庭頓圖書館方將在流芳園舉行開路大典,歡迎大家前往參與同慶,沾沾喜慶之福氣;進門只需提及是Moses的客人就可以進去云云……我最初看到這信息並沒理會,後來又在別的群看到同樣的信息,心想我適逢週二休息(平素週二漢庭頓圖書館是關閉不對外開放的),借機去看看也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圖就是微信群裡流傳的邀請貼</h3> <p>&nbsp;&nbsp;&nbsp;&nbsp;是日早上八點我就抵達漢庭頓圖書館的正門,看到已經有不少中國人在那裡等候;我走近告訴門衛:我是來參加在流芳園舉辦的活動的,對方對我說:他實在不了解情況,因為在他手頭上的活動通知列明只邀請了10個人(獲邀的大概是建園經費的捐贈者吧);如果是Moses邀請的,就要等他本人來解釋清楚……我略略瞄了一下四周,發現已經有大約30-40人在等候,而且還見到陸續有人前來;我想Moses發“英雄帖”邀約朋友前往觀賞純屬好意、沒想到微信的傳播威力導致最終約半百人打著Moses的名義進場,這樣園方怎能答允?!一樁好事、就這樣被擺了“烏龍”......唉,既來之則安之;我走向洛杉磯國際攝影協會的人群並與會長毛先生同坐、一邊閒聊一邊等候。忽然,我看到有一位美女工作人員身後跟著幾位扛着攝像機的男女走向另一側,她同時向我們桌子方向招手說:媒體的跟我來;我當時看一下自己周邊沒有發現媒體的,就又再看了她一眼,在我們目光接觸的瞬間、她又再說:快跟我來,要早些進去,在活動開始前你們需要時間架設器材……我立馬明白了、她的話確確實實是跟我說的,因為我在等候期間拿出了相機在胡亂拍攝場景打發時間,同時我胸前還掛著帶有頭像的IPALA(洛杉磯攝影協會)的胸牌;很顯然她是把我當成媒體的成員!忽然一個念頭在我腦海閃現:我就當一回媒體人吧,現在不是很流行自媒體嗎,多少大公司利用網紅的人氣影響力為其產品打廣告啊,效果好着呢;大不了事后我写一篇报道文章在网络上廣發就是。随即我與毛會長等人也緊跟着她、並坐上她駕駛的電瓶車進入了園區……我感恩上蒼給了我這個誤解的機會,讓我沒有白來一趟!更感謝她讓我們洛杉磯國際攝影協會的這幾個人成為第一批(電瓶車座位少,需要分好幾趟接載媒體人)進入活動場地的人員。後來得悉:即便Moses出現了、還是有很多人根本沒獲准進場(估計園方依舊按照已經登記在冊的名單放行)。在活動結束後,我竟然遇見了Moses(我之前不知道Moses是誰),我抬頭一看,這不就是于摩西前輩嗎?!其實我知道他這個人多年,當年他是南加州中醫界大佬級人馬,名字響噹噹,很多人認識他;我上前與他打招呼並握手感謝他的“英雄帖”,我說原來Moses是您呀?我認識您、但您未必記得我……誰知他老人家很熱情地回復說:我當然記得你,近來可好……雖然我不確定當時他是在說客套話、還是真的記得我是誰,但我感恩他說他記得我,給予我足夠的尊重(很給面子)!</p><p>&nbsp;&nbsp;&nbsp;&nbsp;隨著歲月經歷,我跟許多人一樣逐漸學會了感恩;不論是別人有心或是無意中讓我得到了幫助、得到了快樂、得到了順境、甚至讓我陷入困境後而得到了歷練……這次因誤解釀成的「烏龍」事件於我來說、其發展與結局均屬圓滿;真是感恩之至!為此特意寫下這篇文章,把我所知道的有關這個中國蘇州式園林——《流芳園》之點點滴滴廣而告之,希望有更多民眾慕名而來參觀瀏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