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惠玉昆先生是书圣故里临沂著名书法家,1927年生于日照东港区,2018年9月19日,因病逝世,享年92岁。</h3> <h3>文、图由惠字轩提供,纪念文章选自《永恒的怀念:纪念惠玉昆先生逝世一周年》一书。</h3> <p class="ql-block"><b>惠玉昆艺术年表(1927—2018)</b></p><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四村。</p><p class="ql-block">1934年入本村私塾,从师于祖父惠际虞(晚清岁贡生),学习国学四书五经及顔、柳、钟、王书法。</p><p class="ql-block">1940年师从于本县孙子甡先生(秀才)学习汉、魏碑版,至1945年学习研究临过乙英、礼器、张迁、郑文公、杨大眼、始平公等书法经典碑帖。</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在临沂地区文艺工作队参加工作。</p><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1953年6月在苍山县文化馆工作。</p><p class="ql-block">1953年7月——1954年10月在郯城县文化馆工作。</p><p class="ql-block">1954年11月——1958年12月在临沂地区广播修理服务部工作。</p><p class="ql-block">1959年1月——1990年12月在临沂地区广播局器材公司工作。</p><p class="ql-block">1990年12月由临沂地区人事局批复退休。 2014年获得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19日病逝于临沂。享年92岁。</p><p class="ql-block">社会兼职有:</p><p class="ql-block">1984年担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临沂分校教师,主讲颜体与魏碑;</p><p class="ql-block">同年任临沂地区第一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86年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p><p class="ql-block">1989年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聘为临沂分校书法副教授。</p><p class="ql-block">1990年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评为优秀教师,获荣誉证书和奖章</p><p class="ql-block">1990年连任第二届临沂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92年兼任临沂地区老年大学书法教师。</p><p class="ql-block">1993年由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特邀录制了《颜体教学》录像带,并由山东省教育出版社在全省发行。</p><p class="ql-block">1999年担任第三届临沂市书法家协会顾问。</p><p class="ql-block">2003年受聘担任王羲之故居扩建委员会顾问。</p> <p class="ql-block"><b>惠玉昆诗集作品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为王小古先生逝世周年书画展题</span></p><p class="ql-block">诗人小雅有新意,画出古风无匠心。</p><p class="ql-block">文实不求辞藻美,书重古朴意率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庆书圣诞辰一千七百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草隶兼善立典范,更有真行传世间。</p><p class="ql-block">情多拂郁乐毅论,意涉瑰宝画赞篇。</p><p class="ql-block">写经道士献群鹅,书扇老妪赚大钱。</p><p class="ql-block">琅琊首倡书圣节,翰墨承传肇始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悼念王小古先生逝世二十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诗书画印独全能,惜君怀才运未通。</p><p class="ql-block">才得佳音泉城去,忽有哭声恸沂蒙。</p><p class="ql-block">大道将施身先逝,艺坛不幸天殒星。</p><p class="ql-block">廿年过去当堪慰,桃李盛绽誉寰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读吴丈蜀先生书法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一点一划皆自然,莫道出处无根源。</p><p class="ql-block">两铭一颂追得紧,汉魏精神囊括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为赵文成画师作梅、兰、竹、菊四幅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吟竹》</p><p class="ql-block">长风吹不断,节硬根扎深。</p><p class="ql-block">虽要绿叶扶,更须自虚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咏菊》</p><p class="ql-block">花发肃杀日,生就傲霜枝。</p><p class="ql-block">知交唯陶令,咏下永世诗。</p><p class="ql-block">《老梅》老去虬龙态,骨硬几疏枝。</p><p class="ql-block">花虽实在少,岁寒香益奇。 《咏兰》幽兰生僻岗,自暗放清香。无意邀楚客,甘为黎庶芳。</p> <h3><b>追思:</b></h3><h3> </h3><h3><b>编者按:由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由惠字轩承办的《永恒的怀念——纪念惠玉昆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将于2019年9月7日举办。届时,《永恒的怀念——纪念惠玉昆先生逝世一周年》一书也将与读者见面,现将部分内容刊发:</b></h3><h3> </h3><h3>写在前面的话:</h3><h3> </h3><h3>我们敬重的书法艺术大师、二十一世纪沂蒙书坛泰斗惠玉昆先生逝世已经一周年了。但他的人品、艺德及音容笑貌依然恍如昨日。在追悼怀念之际,大家商定结集付梓一书,以示对先生永恒的怀念。</h3><h3>宋人苏轼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今人感喟惠老:一片真诚在物外,健笔如云气如虹,高风亮节探书艺,一蓑烟雨任平生!高洁的政治品格,高超的书法艺术,铸就了惠老雄奇瑰丽、如诗如画的九秩人生。</h3><h3>惠老的字,典雅苍茫、大气磅礴。上追汉魏碑版风骨,下得晋唐法书神韵,且又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惠体”风貌。笔画间蕴含着琅琊风骨、沂蒙精神。砚底见风雷,墨间闻狂澜。观惠老的书法,如领略山之巍峨,海之浩淼,天之高远。如同城乡百姓所言:</h3><h3>楼房起来了,门面开张了,定要挂惠老的字。因此,临沂城大街小巷牌匾题字,惠体书</h3><h3>法已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h3>惠老的人,骨硬气正。九秩人生,饱受磨难,历尽坎坷,然而其似玉,可碎却不改其白;</h3><h3>其如竹,可焚却难毁其节。对党对人民,忠贞不渝;对家人对乡亲,有情有爱;对同志对朋友,大仁大义;对门生对学子诲人不倦;对孤贫弱势群体,慷慨相助。凡是与惠老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惠老没有架子、永远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用热情的态度对待他的朋友和书法爱好者,从不愿意人们称他为“大家”“大师”,更愿意人们把他当成“平民书匠”、知心朋友、和气老人。</h3><h3>书法首先是艺术,但不仅仅是艺术,还需要融入人的品格、修养、胸襟、气度等。学书先立品,墨光可照人。对人格臻善和对艺术臻美合二为一的不懈追求,成就了惠老在现代书坛上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崇高地位。在他的笔端,涌动着的是澎湃不息的爱国报国、爱民为民、传承育人的激情。一个民族的文明历史总是要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蕴,书法艺术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一生总是要以一定的目标追求为坐标,坦荡正直,耿介拔俗,谦虚友善,献身艺术。这就是惠老九秩人生的结晶。</h3><h3>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文集《永恒的怀念》,以友人亲朋的真挚情感、门生弟子绵绵追思、惠老精品书作及诗词,成为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是一面烛照心灵的明镜。</h3><h3>我们相信,每一位有幸读到这部书并认真咀嚼的人,都会引起深深的思考,从中得到启发,</h3><h3>受到教益,悟出一些做人从艺人生的哲理。</h3><h3> <font color="#808080"> 选自《永恒的怀念——纪念惠玉昆先生逝世一周年·序》</font></h3><h3> </h3> <h3><b>玉出昆岗格自高</b></h3><h3><b> </b></h3><h3>文 / 朱绍阳</h3><h3>玉昆老离我们而去整整一周年了。回想起玉昆老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他仍然活在我们中间。咱们沂蒙灵山秀水,底蕴深厚,孕育出无数历史文化名人,仅书法界就有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等。近现代又出现了庄陔兰、王思衍、雷一谷,张寿民、王小古等这些书画界领军人物。而玉昆老生在沂蒙、长在沂蒙,在鲁南的文化圈尤其是临沂的书法同仁们中间,同样是一个有影响的重量级人物。他的书法人生凝重而精彩。他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永远丰厚的人文遗产。</h3><h3>他给后人留下了有形有色、饱满厚实的书法墨宝。人生九十岁,笔耕八十年。在民间、在画廊、在书法殿堂里留下了许许多多格调高雅、独具风采、自成一体、端庄大气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为大众所喜爱,为书法爱好者所推崇,为专家学者所赞赏。他习古而不泥古,入帖而终出帖,走出了一条“立足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书法学习创新正路,终成临沂乃至鲁南地区有影响的一代书法大家。</h3><h3>他给后人留下了尊长敬贤、诲人不倦、谦虚敦厚、和蔼可亲的书法长者形象。有文化修养、有书法造诣的人都是有其人格魅力的。玉昆老一生谦虚谨慎,宽厚待人,对先辈、对传统敬爱有加,从不大言诳语;学习书法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从不标新立异;对学生、对青年,教书育人耐心宽厚,循循善诱,从不挑剔喝斥。他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可亲可敬像启功先生的形象一样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h3><h3>他留给后人一大笔可圈可点的精神财富。他有对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兢兢业业,笔耕不辍,而终成正果;他有对书法研学的刻苦精神,几十年心追手摹,精雕细琢,终于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书风;他有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之责,对向他请教书法之道的青年学生,总是言传身教,呵护有加。几十年带出了一批形神兼备的“玉昆书体”的书法新秀,为弘扬国粹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丰厚的精神财富。</h3><h3>斯人已去,音韵犹存。我将一首藏头拙作诗作为本文的结尾。“<font color="#167efb">玉生云岗格自高,昆老书法厚重巧,前人书风传后世,辈出新秀乐陶陶</font>。墨泼砚池八十载,香飘黉学五孔桥,留印兰亭长廊内,史存琅琊领新潮。”玉昆前辈墨香留史。</h3><h3> </h3> <h3><b>飘着墨香的友情</b></h3><h3>文 / 李常存</h3><h3>转眼之间,玉昆兄走了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地闪现在我的眼前。仿</h3><h3>佛他正在伏案挥毫、与友畅谈。我同玉昆兄的友情,完全是从书法中建立起来的。</h3><h3>早在上个世纪后期,我尚在苍山县工作,偶然来临沂城办事,见街上有些商店匾牌是他写的,心中肃然起敬。调市直部门工作后,通过笔会活动,交往日多日密,对他的</h3><h3>了解越来越多,关系也日渐加深。你敬我尊、心心相印。结识于书法超出了书法,上升到人格的敬仰、爱慕。</h3><h3>玉昆兄性格直爽,是非分明,凡他认为不对的事,都当面讲出来,操着日照乡音,从不顾及对方的面子。但又从不背后议论人。他心胸开阔,对己严对人宽,有君子之风。</h3><h3>他说话很幽默,能让人笑得肚子疼。曾给我讲过一个笑话:一个青年书法爱好者去他家,</h3><h3>那时距书法家张寿民先生去世不久,这个青年说:张寿民去世了,今后就轮到你了。他</h3><h3>便诙谐地接着问:那你说我该那天死?说的我俩大笑一阵。他单位一位同志,在运动中</h3><h3>无限上纲添油加醋,将他送进监狱蹲了几年。待平反出狱后,他若无其事,照常与诬告</h3><h3>他的那个人一起活动。由此可见其胸怀之宽大,思想涵养之好。</h3><h3>他非常尊重、信任我,几次要我站出来,统领临沂书画坛。临沂远受王右军、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沾露,近受王小古先生的影响,书画热长久不衰,人才济济,一代接一代。</h3><h3>因未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名声地位与实际水平不同步。这是他生前对沂蒙书画长久的</h3><h3>关怀。考虑再三,我觉得自己身微言轻,艺道浅薄,未敢应允。遭车祸后,他更一而再</h3><h3>再而三地说:李常存受伤,是临沂书画界的重大损失。</h3><h3>我故然也喜欢他的字,却从未好意思张口。这倒成了这位老实人的心病,托人捎话给我。我听说后,心中顿然不安,老兄是否认为我看不上他的字呢?连忙回了话。他要我自写一首诗,我便写了一首词。他高兴地像孩子一般,用了一张六尺加长宣纸,并将其他活儿先放一边,集中半天时间,精心为我书写了那首词。整幅字气贯全局,熠熠生辉。</h3><h3>单个看,字字神态各异;整体看,如操场练兵,步伐整齐,阵势威严,一动,全局皆动。</h3><h3>他楷行兼擅,以楷见长,说准确些,应是魏碑。<font color="#167efb">他自幼临池,习过颜、柳、欧等,上追“二王”,从《嵩高灵庙碑》化蛹成蝶。</font>由方变圆,取其端庄,去其拙朴,才形成了他端庄、和善、安详、厚重雅俗共赏的风格。他的书法成就使他成为临沂书界一面旗帜,名列青史。</h3><h3>痛哉!悲哉!玉昆兄虽离我们而去了,他的书法艺术光芒还会照耀着我们,照耀着临沂大地书坛一个相当长的时日。</h3><h3>玉昆兄书法艺术之树常青!</h3> <h3><b>惠风和畅</b></h3><h3>——我与惠老的翰墨情缘</h3><h3>文 / 马世治</h3><h3>1986 年秋天,菊花盛开时节,我在浮来山写生,偶遇前来游览的惠老,久闻大名,一见如故,遂邀惠老至画室,喝茶聊天,展纸泼墨,又请惠老在我画的菊花作品上题字,</h3><h3>惠老沉思了一会儿,提笔题了几首诗,随后又写了几幅大作。其笔墨间蕴含的思想、才</h3><h3>情深深打动了我。从此定交,翰墨往来,我也成了惠老书艺的粉丝。</h3><h3>惠老之所以能够集浓厚的人文情怀、深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书法艺术于一身,是同其不忘初心、勤奋好学、准确把握传统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他坚持用传统文化来增进修养,用书法涵养性情,在挥毫泼墨间抒写自己的性情,并使之个性化、精神化,德艺双馨。着实令我敬佩!</h3><h3>惠老生于海曲世家,幼承家学,受其祖父影响,酷爱书法。五十岁前临摹唐碑,以“欧”“柳”“颜”为主,而后转入学习魏碑。他认为魏碑有着特殊艺术价值:线条厚重,笔画方折精神、飞动,气势雄强。他反复临写《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石门铭》《嵩高灵庙碑》等,在不断提炼、总结中得以进步,他认为作为书法家要沉下来,戒骄戒躁,博学博修,在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使自己内涵丰富之后,艺术作品才能生动,才能生机盎然。</h3><h3>我国从古代就有“书如其人,书品即人品”之说,这一说法在惠老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h3><h3>在书法界惠老的人品是有口皆碑的,他为人诚朴、正直、善良,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他都一视同仁,以诚相待。对前来求教者总是和颜悦色,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数十年来探索的经验和成果和盘托出,从不做玄虚之言、空泛之论。他推崇传统,尊重前人,对传统、对前辈总是怀着一种虔敬之情,他虽已名满齐鲁大地、硕果累累,但依然像一个辛勤的农夫,在砚田内默默的耕耘着,劳作着,他的心胸是博大的,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忍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但依然乐观豁达,不计前嫌。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倾注于对书法的探求和创新,而没有对名利、地位的企盼和追逐,这也是惠老在艰苦漫长的书法道路上取得极高成就的秘诀所在。</h3><h3>惠老在书法界是一位完美至臻的大师,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先生遽归道山(2018年9月19日),感其书品、人品,谨撰一联以表达我对惠老深深的怀念之情:</h3><h3><font color="#167efb">玉出昆冈君子清标堪比德</font></h3><h3><font color="#167efb">书绍魏晋惠风和畅永流芳</font></h3><h3> 己亥暮春记于海曲天香轩</h3> <h3><b>炳烛庐与王羲之故居</b></h3><h3>文/刘家骥</h3><h3> </h3><h3> </h3><h3>2003年,市政府扩建王羲之故居。余董斯役,特聘惠玉昆老师为顾问。这个顾问不只是问而是实际参与。每天上午接他到故居,开始书碑。这样他的书斋炳烛庐实际移到了王羲之故居。</h3><h3>故居重要建筑碑廊的前言,就是惠老书法精品。而进入大门后的故居简介又是惠老的大笔。惠老师会写各种字体,其中普照寺天王殿的楹联便是惠老用老颜体所书,参观者见后无不称赞。</h3><h3>除了建筑物书法精品外,对故居碑贴更做出了特大的贡献。临沂的古代名碑当属《琅邪集柳碑》。为了恢复这一名碑,惠老冒着酷暑炎热,将原碑的碑文一字一字的描写在新碑上。从上石到拓片,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至今保存的初拓本上的多处斑点皆是他的汗滴所致。</h3><h3>故居的有关王羲之的名贴《琅邪帖》,也在此得到了重刻。他依照古法帖将右军之字一字一字的描上新石。最后又用工整小楷书写了跋文。所以新刻的《琅邪帖》,最后又多了惠老的书法。观赏者皆称其书法瑰宝。</h3><h3>恢复旧观,修旧如旧。是这次重建故居古建筑群的原则。故居东侧的重要建筑“五贤祠”也要恢复旧观。原山门上的大匾是陈允升老先生所书。“文革”中,将其“贤”损毁。为恢复原样。因惠老与陈允升先生是好友,对其书法甚熟。故“贤”字即由惠老补书,刻好后,与原作融为一体,习陈书者亦难分辨。而更有难者是御碑亭原石柱上有乡贤狄建鏊的书联。从残石中搞到部分拓片,但尚缺数字。而狄建鏊是写欧体的,惠老又承担了这艰巨的任务。他依照其书体将楹联所缺之字全部补齐。现该楹联安装在山门的两旁。</h3><h3>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惠老在王羲之故居的修建中作出如此的贡献。从晒书台上恢复的乾隆御碑后面的跋文,到大工程恢复《琅邪集柳碑》,数月如一日,不辞疲劳。每天按时上班,给全体工作人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其更高贵处是从未收取任何报酬。给为故居书写作品的人起到了示范作用。从领导到职工皆称道惠老两袖清风。后世参观王羲之故居者当知惠玉昆先生所作的贡献,惠老的名字当作王羲之故居不朽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