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果果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执笔:谢颜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调查人员:谢颜嘉 、颜伊贝、吕圣春、邹宇傲</h3> <h3>一、研究背景</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些都是我们眉山的骄傲——三苏的千古名句。不了解三苏,不算真正的眉山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三苏,学习更多的三苏文化,传承三苏精神,所以我们做了这次三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h3> <h3>二、研究方法</h3> <h3>1、文献研究法</h3><h3>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三苏文化。</h3><h3>2、行动研究法</h3><h3>参观三苏祠博物馆研究三苏的生活环境及家风家教。</h3><h3>参观三苏祠纪念馆研究三苏的生平事迹及三苏精神。</h3> <h3>  三苏祠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这里承载着“读书正义,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精髓。</h3> <h3>  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说到苏洵,大家并不陌生,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老泉就是指的是苏洵,他在青年时“游荡不学”,喜欢游山玩水,27岁的一天,他给程夫人说,他现在仍然可以读书,得到了程夫人的支持,但是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他决定再不参加科举考试,开始潜心研究学问和精心教育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后来,他的文章受到欧阳修、韩琦等人的大加赞赏,苏洵也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在文学方面他也有很高的成就,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h3> <h3>  苏洵教育孩子,也有独特的方法。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两人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并认真地读起来,逐渐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读书无穷的乐趣。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读的书多了,文章自然就写得好,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苏轼和苏辙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是与他们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子女要言传身教,在苏家程夫人是功不可没的。程夫人曾教孩子读《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忠臣,他为官清正,同情百姓,因打击豪强势力而遭到陷害,惨遭杀害。临刑前,范滂对母亲说:“孩儿再也不能为您敬孝了,请您不要悲伤。”范滂的母亲却说:“你为正义而死,我不觉悲伤,我感到自豪!”读到这里,苏轼抬头问程夫人:“妈妈,我长大以后能做范滂这样的人吗?”程夫人很吃惊,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程夫人说:“既然你能做范滂,我那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程夫人以气节勉励子女,在母亲的教诲下,苏轼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正义的火种深深地埋在苏轼兄弟心中。</h3> <h3>《不残鸟雀》的故事是程夫人教育苏轼兄弟要以仁爱为本,爱护生命。</h3> <h3>  苏轼一辈子的人生轨迹,就像是股票的K线图,上上下下,曲折痛苦。在凤翔苏轼改革衙前役,抗旱救灾,修筑东湖;在密州,带领官员去捡丢弃的婴儿安排抚养,几年下来救活数千人;在徐州,和百姓一起坚守45天取得抗洪胜利;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非常艰难,但苏轼得以静心创作写出了大量的诗词赋和散文,迎来了文学上的大丰收,大家熟知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在黄州期间写的;杭州任市长,先是抗水灾和旱灾,后来饥荒和瘟疫同时出现时,自己捐赠50两黄金加公费合办安乐坊,为老百姓治病,这算是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苏轼看见西湖水干枯,就将淤泥堆积于湖中,组成一条长堤,被称为“苏公堤”;后来又被贬到岭南,仍积极为百姓做好事,推广为减轻农民劳作工具秧马;还用毛竹连成水管,把蒲涧山的泉水引入广州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62岁再贬蛮荒之地儋州,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推广教育,并开设讲堂亲自教学,为海南培养出历史上第一名进士;苏轼回到内地,第二年在常州病逝,终年66岁。苏轼这一生,不管他到哪里,都是竭尽全力为百姓做好事,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乐观的去面对生活。这种博大的情怀,宽广的胸襟贯穿着苏轼的一生,时时展现出真挚迷人的人格魅力。</h3> <h3>  苏轼对诗的改革,使他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风格,成为宋诗的代表;苏轼词的豪放派,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既有顶峰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又有“千古第一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有令“余词尽废”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为一代书法家的苏轼,是“宋四家”之首,其《黄州寒食诗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h3> <h3>  苏辙作为元佑年间的重臣,元佑年二至八月期间,上书为民请命的奏章二十九状,可见他忠君爱民之心。在筠州发生大瘟疫,苏辙不顾自己的安危,用圣散子药方熬制药汤,送往生病者家里,救活了很多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于散文和诗歌方面。他提出著名的“文气说”强调修养和阅历对养气的作用,对中国文艺思想的一大贡献。苏辙曾说过一句话:“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学,气是浩然正气,是一种精神,养是培养、修养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学不是学了就会,要慢慢地去积累,但浩然正气可以培养出来。要写出好文章,我们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力量,进行人格修养。</h3> <h3>三、<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研究三苏文化的意义</span></h3> <h3>  三苏文化已经成为眉山最响亮的名片,对于不断深化三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三苏精神,提升了眉山人的综合素质,形成了眉山的城市品牌,让世界了解眉山,提高眉山的知名度,从而全面提升了眉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br></h3> <h3>四、活动总结</h3> <h3>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三苏文化和三苏精神。三苏辉煌的文学成就,百折不挠的意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已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h3><h3> ——谢颜嘉</h3> <h3>  这次活动让我们对三苏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了三苏文化,我们更要传承三苏精神。</h3><h3> ——颜伊贝</h3> <h3>  参观完三苏祠,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和良好品质。比如之前我一直以为苏轼和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观完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个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这一号名特别的响亮,以至于许多人只知“苏东坡”,而不知“苏轼”。</h3><h3> ——吕胜春</h3> <h3>  这一次参观三苏祠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读书正义、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规家教,还有苏轼乐于助人、不求回报、为官清正、乐观豁达、关心百姓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希望这些精神能够一直传承下去。</h3><h3> ——邹宇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