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据说,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清末成都街巷有500多条,仅茶馆就有400多家。到了30年代,成都共有茶馆近600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了一支喝茶的“十万大军”。即使在今天,成都的茶馆也是四川最多,中国之最!</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造,成都闹市区的茶馆大都已改建或翻新,虽然喝茶环境得到了改善,但老成都人的喝茶传统和茶馆文化,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p><p class="ql-block"> 位于成都双流县彭镇的一条老街内,有一个土得掉渣却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的老茶馆,名字叫做观音阁茶馆。因地处彭镇,距离成都三十公里左右,远离喧哗嘈杂的都市。门店没有招牌,摆着的那些长长的木质旧铺板和整日来往络绎不绝的新、老茶客,还有全国及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摄影师,彰显出不同凡响的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这茶馆的建筑,原来是一座庙宇,文革期间被收为公有,成了一处茶馆。后来又被承包下来,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步入茶馆,店堂内木梁木柱歪歪斜斜,墙壁上斑斑驳驳,依稀可见竹篾墙胎。墙上巨大的毛主席画像、屋檐下那颗闪闪的红星、土灶、铜壶、盖碗、草鞋、斗笠……,处处留存着历史和文革时代的印记。灶上的水壶冒着白色的水气吱吱的叫着,几把竹编的椅子显示出岁月的流逝和经年,年轮把地面磨的光亮、斑驳凸凹,仿佛时空的穿越,凝固着逝去的时光,静静地等待着南来北往的人们细细品味。</p> <h3> </h3> <h3> 当一个人身处茶馆,不是孤独,是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来这里的人们,喝的是茶,品的是文化。一口甘冽的清茶下去,记忆的闸门立刻打开,所有的往事油然而生,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分!那份沧桑存留在心底,却久久不愿离去!<br> 如果时间能论斤称的话,一斤时光值多少钱?喝茶,抽烟,聊天,打发光阴,是彭镇老茶馆的永恒记忆。 朴素的岁月历练了这里的人们宠辱不惊,幸福不是因为家中有多少银子,而是有几个知己的朋友一起和你慢慢变老。 老哥们的沧桑岁月,无拘无束,心无杂念。他们衣着朴素,谈吐随意,生活安逸,与岁月永恒!<br><br></h3> <h3> 茶馆里灯光昏暗,每天一拨又一拨的茶客来喝茶,当地人保持了几十年的喝茶习俗。清晨陆续而来的茶客坐满茶座,个个显出一派悠闲任性,大大咧咧,唯我独尊的样子。</h3> 阳光透过残破的木格窗棂照射在他们的身上、脸庞,轮廓中镀上了层层金辉,光影中每位茶客仿佛一尊尊鲜明的雕塑! <h3><br> <br></h3> <h3> 茶馆里的串堂伙计老五、老七、杨耳朵……,个个身怀绝技,精通茶艺。每一位伙计、老板、老板娘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h3> <h3> 赵桂华,71岁。赵婆婆17岁开始在茶一店工作,茶二店由赵婆婆小姑子经营。80年代,赵婆婆被分配到茶二店,90年代初,赵婆婆与几位在茶二店干活的老太太承包了茶二店,后改名为观音坎茶铺,2005年香港导演陈果在此拍摄《成都,我爱你》,后被称为观音阁茶馆。 茶馆的老板李强,52岁。赵婆婆长子。1995年接手茶铺,生意不景气,赵婆婆帮忙打理茶铺,李强做一些小买卖,1998年李强到双流邮局上班。2012年,李强与妻子重新开始经营茶铺,刚开始茶馆生意仍不佳,除了打理茶馆,李强还卖过春卷、串串等。到了2015年,茶馆生意渐入佳境。 <br> 多年来,为使老茶馆免受拆迁和破坏,维护其原貌,精心经营到现在。他说,当地老人在这里喝了一辈子茶,有的老人临终前,家人还要给他买碗茶,送上最后一程!这些年,老茶馆的价格从未变过,当地老人喝茶1元,游客喝茶、拍照10元。 </h3><h3> 李强的摄影技艺精湛,尤其在弱光环境下,对于相机的操作和人物的刻化有独到的见解。摄影人在他面前自叹不如! 这是一位值得敬重,默默无闻、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辛勤耕耘的历史的继承人!<br></h3> <h3><br> <br></h3> <p class="ql-block"> 向菊昭,重庆人,39岁,李强之妻。90年代末来到彭镇,在四川棉纱纺织厂打工。2012年与李强一起经营茶馆到如今。老板娘说:“不为别的,就因为李强喜欢,就是想把老茶馆经营下去,所以即便每天的生活平淡清贫也是一种快乐。一双勤劳的双手,一份坚守的情怀,令人感叹!</p> <h3><br> <br></h3> 老七,名叫陈国庆,48岁。幼时因医疗事故导致智力障碍,2012年父亲去世后,来到彭镇妹妹家,因无人照看,老七每天被送到观音阁茶馆喝茶,2013年,老板娘向菊昭因腿受伤,茶馆缺少人手帮忙,喝茶的一位老人向李强推荐老七来帮忙,勤快的老七就这样成为了茶馆的堂倌。 <h3><br> <br></h3> 刘忠成,49岁。人们习惯称他为“老五”,2016年在茶馆义务帮忙,成为正式员工。身怀绝活,人们尊称他为"刘大胡子“。 <h3><br> “耳朵”,茶馆里无人知道他的原名,来自哪里,且留着一头长长的头发,裹在帽子里,因此大家称呼其为神仙。此名来源还因一个“神奇”的故事。神仙是个算命先生,2015年,神仙给茶馆一位中年人算卦,告诫其最近行事小心,否则会有灾祸临头,中年人不以为然,两月后此人双腿被撞骨折。 杨洪,48岁,四川新津人。有过四段婚姻。现任妻子为双流彭镇人,因此来到了彭镇。他勇于尝试做任何赚钱的事儿,开茶馆、按摩、拔罐、掏耳朵、婚庆摄像、算命、办摄影培训班……因此他也被当地人戏称“一罐仙”、“耳朵”等。<br><br></h3> <h3><br> <br></h3> <p class="ql-block"> 袁明成,1958年生于四川双流,幼时受伤造成驼背。家庭贫困,未曾上学识字。为谋生,18岁跟随表哥学剃头,刚开始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后来固定在“观音阁老茶铺”门口摆摊,至今已40多年了。渐近花甲之年,袁师傅仍放不下手中的剃头刀。袁师傅妻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儿子先天性智力障碍,全家的生活重担落在袁师傅一人肩上。子承父业是袁师傅最大的心愿。</p> <h3><br> <br></h3> <p class="ql-block"> 罗朝荣,78岁。四川资中人。因其女儿嫁到彭镇,时而来彭镇。罗大爷爱好手工制作烟杆,材料来自于平时收集的枯树干,以及地摊上淘来的饰品。罗大爷制作的烟杆,其特色是采用树干天然的形状,经过加工制作各式各样的形状,比如龙凤、鱼、青蛙、树瘤等等。罗大爷最得意的杰作是家中那根两米多长的烟杆。</p> <h3><br> <br></h3> <p class="ql-block"> 钟光群,94岁。年轻时在成都红星路弹棉花做学徒。钟大爷回忆说:民国28年,成都盐市口被日军轰炸,4月24,两天轰炸成都,24驾飞机,只有中国银行没炸,然后才开始修成都新南门,新南门汽车站都是坟茔堆。把少城公园炸了,死了很多人……也就这时,为了避战乱来到了彭镇居住到至今。</p> <h3> 四川金钱板表演者,何师傅最好的徒弟张素芳女士。精彩的传统爱好在茶馆里,即是自娱自乐,同样也给茶馆增添了些许文艺色彩。</h3> <h3> </h3> <p class="ql-block"> 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南来北往的人们,沉浸融入在这凝固的历史场景中,仿佛是一种穿越,坐下便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 滚滚红尘中的人们,总有一天会厌倦的,会老去的,而回归这样的安静之地,是多么优雅自在的选择。这种悠闲、安逸、滋润的日子,是成都乃至天府之国市井百姓几百年来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老茶馆的淳朴民风,反映着老成都,老成都人和成都老茶馆的厚重文化底蕴,承载着一份厚厚的川西文化,也保存着民风的那份甘醇与浓烈。</p><p class="ql-block"> 几把老壶,几度春秋。或许是彭镇古朴的巴蜀文化和民俗民风、或许是老茶馆独特的经营理念和随意淡然,这种洋溢着地方人文历史的氛围和乡里乡亲的温馨让她喧嚣热闹至今。再普通不过的老茶馆却有如此的气场,不得不让人为之思索。老茶馆随遇而安的平民氛围与乡亲随和的民风,自然融合着国人深厚的文化和浓郁的区域民风,正是这一本质内涵显现着它的民族的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使得茶馆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曾经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成都本土文化-茶馆,已在社会的演变和城市的进化中慢慢地消失,而位于成都双流县彭镇杨柳河畔的这家老茶馆却还在艰难地维系着这种文化,它不但保存了百年来不变的茶馆文化原貌,更存留铭刻了时代的印记。在茶馆里老烟杆的敲打声和老哥们打牌时扯喉咙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定格成老茶馆日常的生活写照,这番景象百年来不曾变过。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和嘈杂,有的是一种自在、平静和悠闲。一杯清茶,几句闲语,构成了茶客精彩的一天。 茶馆里每一处犄角旮旯,都留有历史的沉淀,等待着人们去细细品味。老茶馆宛如一缸陈年老酒酿醉人们的心扉!如同一首浑厚的交响乐令人荡涤回肠!它所经历的故事将会经久不衰!融入历史的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茶馆》拍摄于2018-2020年。已申请通过版权保护,违者必究。谢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