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引子<br><br> 1979年2月17日,中国开创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新模式,在约500公里(作战段)的中越边境线上,30万解放军迅猛出击突袭越南,浅近纵深70-100公里,历时28天生死血战取得重大胜利,一举粉碎了东方古巴的“称霸梦”,彻底解决了中越陆地边界问题!<br> 中越边境惊天动地的枪炮声震动了整个世界!</p> <p>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东(广西)西(云南)方向(网络图片)<br><br> 时年25岁的我,正在41军第122师(原东野4纵)炮兵团(以下简称炮团)政治处服役,直接参加保卫南疆作战,经受残酷战火考验,当兵第6年打一仗,有幸为国家做点事,甚感荣幸与自豪!正如榴炮一营二连连长、战友李贵禄说的:“咱们这一生最值得自豪的就是打了这一仗,不愧是当兵的!”<br><br>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以下简称对越还击作战),至今已整整40周年。虽然那场战争时间不长,但意义重大:大批部队经历战火考验,稳定中越陆地边界已40年,保障改革开放顺利实施,引起军队建设重大改革;因此战,后又彻底解除共和国北疆外敌大患。一战定南北,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功绩,说影响深远毫不为过。(参见攸州网公众号《邓小平总结对越自卫反击战》和《西方人评中越战争重大意义》)<br><br> 在纪念对越还击作战胜利40周年之际,当年中越边境狼烟骤起,生死28天南疆鏖兵,浴血奋战记忆犹历历在目,不少镜头烙印在我的脑海深处:烽火催征程、铁流扑南疆、万炮炸朔江、夜半出边关、勇士浴血路、大炮上刺刀、出国第一炸、凯旋又出征等战场实景,一幕幕好象就在眼前,思绪又飘回那战火连天的浴血岁月……<br><br> 4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战争亲历者之一,我草拟了这篇点滴回忆,以为40年之纪念。<br> 历史不能忘记----祖国尊严必须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p><p> 就从1978年那次紧急备战说起吧。</p> 原陆军第122师炮兵团(师团均已撤销)营区及团部位置。40年前,我曾在这里服役8个年头。(醴陵战友供图)<br><br> 湛江紧急备战<br><br> 大概是1978年11月,我以炮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的身份,随政治处主任王昌茂一行4人,赴广州军区参加共青团工作会议,开幕式未见到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向仲华出席,当时就觉得有点反常,以前军区会议一二号首长必到。会议结束时,我问王主任:回去后怎么传达会议精神?主任当即回复:“不要传达了,回去准备打仗!”<br><br> “真要打仗了?”此前虽知越南反华排华、边境挑衅不断,但没想到形势恶化这么快。实际上,早在1978年8月、10月,我军有关部队就已先后进入战备状态,特别是北方部队。1978年12月7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决定发起惩越作战,以多击少,用牛刀杀鸡,速战速决,震慑越南侵扰中国边境及在东南亚扩张的气焰。12月8日,中央军委下达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略展开命令。战场分为云南和广西两个方向,两段战线长约500公里。广西方向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云南方向由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总共动用9个军29个步兵师,及炮兵师、高炮师、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共30多万兵力的解放军部队。在广西方向,广州军区以第41军、42军、43军、55军(战中又增调了部队参战)集中歼灭广西边境越军第一线武装力量,摧毁敌人的军事目标。<br><br> 1978年12月11日,广州军区第一次作战会议在广州召开,部署部队开进集结。此间,参战部队探亲、休假、住院、出差的官兵纷纷接到召回命令,有的一天收到三封加急电报“速归队”或“火速归队”,有的甚至凭此电报挤上归队的火车。<br><br> 广州军区共青团工作会议一结束,王主任率我们迅速返回湛江营区,所见所闻那可真是一片紧张繁忙景象,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一级战备。<br><br> 全团动员紧急备战:部队改代号,三大机关改名称,随之启用新印章,军政首长以序号代表,就差汽车车牌号没改;所有汽车、火炮、枪械、器材全部检修,确保行军、作战不出故障(曾研究,若有故障车影响紧急行军,直接推到路边弃车让路);按作战要求配发钢盔、新式冲锋枪(可折叠)、毛毯、防刺鞋(据说鞋底有钢板);在领章、上衣口袋反面必须填写姓名、血型、部队代号(受伤了便于抢救);每个干部随身必带一小纸片,有本人职务及供应等信息(作战异动时使用);个人物资(含遗书)全部装箱(光荣了这就是遗物),贴有邮寄地址、收件人姓名,集中存放营区保管;确定极少官兵留守营区。这些动作同时展开,你想想有多少工作要做,而且都是限期完成,那可不是一般的震撼,真的“狼来了!”<br> <p>40年前,我所在的炮团营区一角(车库、操场)。当年紧急备战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醴陵战友供图)<br><br> 临战扩编增加兵力:122师由乙种师改甲种师,炮团由原三个营(一营122榴弹炮、二营85加农炮、三营107火箭炮),扩编为四个营(增编一个122榴弹炮营)。这可是重大任务,刻不容缓,政治处干部股通宵研究干部配备,基本原则是挑选优秀班长任排长、优秀排职至副营职均提一级,或越级使用。次日,新榴弹炮营干部队伍配置方案,由副政委李才交团党委研究通过,一次会议就提拔了数十名干部,即上报师政治部;随后配齐全部班长骨干。一个营的干部、骨干队伍就这样组建完毕,真的是亮瞎眼了。特事特办,效率超级的高。兵没一个,炮没一门(门,火炮数量单位),装备没一件,待后补充。临战扩编,这可能是炮团史上唯一纪录。此间,各兄弟军区陆续送来一批批士兵技术骨干,也从全师各步兵团选调老兵,先后补入炮团各营,重点是新榴弹炮营(新二营)。随后,新二营的新炮、新车及相应装备火速到位。<br><br> 据政治处干部股战友关黎信息,扩编后,炮团、三大机关及各营首长为:团长刘承保,政委朱有章;司令部参谋长田金秋,政治处主任王昌茂,后勤处处长郑锦满;一营(原榴弹炮营)营长何植洪,教导员毛运处;二营(新榴弹炮营)营长曾加武,教导员李伯元;三营(加农炮营)营长侯立昌,教导员张梓枢;四营(火箭炮营)营长徐业荣,教导员汪绪雄。<br><br> 1978年12月17日晚,根据122师(师长于新义、政委张登芳)开进命令,炮团从驻地出发,前往广西边境德保县待机。行前,政治处所有干事以连队副职身份,全部下连队参战,协助连队首长工作,并掌握部队动态;奉政治处王主任指示,我跟随火箭炮营、十连参战。炮团同时参战的攸县战友,还有一大队(司令部)参谋刘新恒、二大队(政治处)干事贺冬生、三大队(后勤处)汽车连连长易爱军三人。</p><p><br></p><p> 是夜,弯月高悬树梢上。炮团参战官兵齐装满员,列阵一公里多长的挂炮带弹车队,闭灯排列在营区正门前的笔直公路上,全体官兵默默向营区行注目礼,早已守候在路边树影下的留守官兵、随军家属前来送行,大家轻轻挥手告别,整个现场默默无语、鸦雀无声!谁都会唱《送别》曲,安知此时分别情?炮团已26年没上战场,这次可真是去打仗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全团官兵使命在肩,义无反顾,“头可断,血可流,祖国寸土不能丢”,国家有大事,就该我们上!后来的事实证明,炮团不愧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铁血部队,实战结果大为振奋人心,不辱使命。<br></p> <p>40年前,我所在的炮团官兵,就是在这条路上“月夜出征”,挥师广西边境(醴陵战友供图)<br><br> 约18日零时许,炮团车队缓缓启动,挥师广西剑指中越边陲!至今,脑海里仍烙印着“出征送别图”这一历史性镜头,由此拉开了我当兵六年打一仗的序幕。<br><br> 经连续4天摩托化开进700余公里,炮团到达广西德保县马隘公社驻训待机,火箭炮营驻在贤恩大队山在生产队,我随十连住在旧木板楼、茅草墙的老乡李常坚家。这里离中越边境那坡县平孟关仅120余公里,那是炮团未来的进攻出发阵地,只是当时我并不知道。</p><p><br></p><p> 德保县、马隘公社党委、政府一切工作为支前,当地所有单位、山寨村组老乡家家户户住兵,为部队提供宿营、训练和物资保障的最大支持。1979年过春节,首次在壮族老乡家喝“交杯酒”,记忆犹新。 (待续)<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