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暑期英伦行:7月18日"道不尽的莎士比亚"

青山

<h3>  斯特拉特福镇,是莎士比亚出生和故去之地,这里有莎士比亚故居和墓地,因而成了属于全世界的永远的莎士比亚小镇。</h3><h3> 莎士比亚,一个属于千秋万代的永远的人,他不仅是英国史上最杰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伟大,更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莎士比亚父亲任过小镇镇长,是个商人,后因破产,莎士比亚小小年纪就去肉店当学徒,在乡村教过书,去伦敦剧场当马夫,杂役,后成了剧团演员,导演,编剧,作家,成了剧院股东。其间由于写作成功得到某勋爵的眷顾,成为被保护人。他为勋爵写诗,走进贵族沙龙,得以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与了解,由此扩大了视野,为创作提供了源泉。</h3><h3> 莎士比亚作品充满善良与正义,充满乐观主义与人文主义,戏剧人生中见哲理。他的文学创作对英语有极大的贡献,单词,词汇,习语,短语,极大地丰富发展了英语空间。几百年来得到了不分国界不分人种人们的喜爱,翻译无数,戏剧长演不衰。有一句话叫"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样的,哈!</h3> <h3>晴朗的天空下,我们走在小镇上。</h3> <h3>先到了安妮小屋,莎士比亚夫人家,合了影。</h3> <h3>如此童话般地令我精神恍惚。</h3> <h3>亨利街这座十六世纪年代带阁楼的二层木质结构小楼,是莎士比亚出生地,故居。</h3> <h3>莎士比亚故居,多少次想像中的格子屋,今天终于走近了你。</h3> <h3>斜坡瓦屋顶,泥土色外墙,种满各种花草的花园,倍感亲切与温馨。</h3> <h3>一群高中模样的学生也到此。</h3> <h3>坐在萍果树下,突发其想,不知哪个萍果落下砸中哪人的头而后又引发何种联想?!</h3> <h3>在充满爱的小屋前。</h3> <h3>你一定也想到了什么?</h3> <h3>从这个小门入,每15分钟进一批人。</h3> <h3>屋内保持着莎士比亚当年的生活模样,解说的姑娘身着16世纪服装,说的是英语,沒有翻译器。好在对莎士比亚,大家都不陌生。</h3> <h3>书房。</h3> <h3>爱瓷器。</h3> <h3>厨房。</h3> <h3>餐厅。</h3> <h3>家中的毛皮作坊</h3> <h3>楼上卧室。</h3> <h3>服饰。</h3> <h3>和那个年代的姑娘拍一张,有种时光倒流的意思。</h3> <h3>在这,最使我意外和惊喜的是见到了中国明朝的汤显祖和《牡丹亭》!莎士比亚故居内呀!</h3> <h3>汤显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生于1500年的明朝,"临川四梦"是代表作,其中尤以《牡丹亭》最为闻名。不仅中国人熟知喜欢,还传到英,日,德,俄许多国家,被奉为世界戏剧艺术珍品。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年代的大戏剧家,在艺术风格上,汤显祖戏文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体现了中华汉民族严谨压韵的诗词。而莎士比亚以开放的舞台话剧形式绽放了激情壮词,异曲同工的妙呀!</h3> <h3>找几段欣赏:</h3> <h3>汤显祖《牡丹亭》</h3> <h3>是不是读起来柔腸百转呀!</h3> <h3>莎士比亚的:</h3> <h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h3> <h3>想起以前看过的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戏剧,想起前几年看过的白先勇先生执导的昆曲《牡丹亭》,经典就是经典,真触发了一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愫。</h3> <h3>出了小屋,绿草鲜花浇灌着小屋,美美地我拍一张,你拍一张。我从来就是个莎翁粉,年轻的时候,几乎把能找到的莎翁剧作全读了,四大喜剧四大悲剧,还有那十四行诗,美得常令我忍不住要朗出声来,几个版本,我喜欢梁宗岱和卞之琳的译作。那时,我年轻的心被那优美且有韵味的文字一次次浸润着,如今老来仍有回味,传世文学就是如此神奇隽永。</h3> <h3>出了花园,在一小块空地上,正在上演莎士比亚戏剧,人们围坐着,我虽听不懂演的是哪一出,但颇有兴趣,感觉是"仲夏夜之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h3> <h3>演得非常倾情投入,表情丰富。</h3> <h3>请看视频。</h3> <h3>  就在看演出的时候,莫名地忽然想起一件往事:我手中曾经有过一本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书,是从一位同样爱好莎翁的人手中借来的。他是1949年随解放军南下解放漳州建设漳州的上海进步青年学生,文革中因所谓的站错队被隔离审查批斗,因不勘受辱而选择自尽。于是我从他手中借的这本书再也无从还起。这本书随我搬了三次家,直至前两年实在太破旧了才处理掉了。我生命中的这位过客,仅一面之缘就借给我书,只是因为我们都喜欢莎翁。多年后的此时,我却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的人,仿佛是要告诉我:我一直都喜欢莎翁啊!那令人咀咒的黑暗混乱的年代,再也不能有了!</h3> <h3>在小镇街上,遇见一群办婚礼的人。</h3> <h3>欢快的气氛和天使般的小花童让我的心轻松起来。</h3> <h3>继续逛这座文艺小城。。</h3> <h3>在河边这家饭店吃午饭。</h3> <h3>午饭“鱼薯条",到英国必吃美味!英国是个海岛之国,政府鼓励吃海产,每周有一天是吃鱼日,所以研究出了鱼薯条这样简单的美味。</h3> <h3>这家的鱼薯条比别人贵点,但做得特别好,剔了刺的鱼肉极嫩,炸得脆香,配以青豆泥,特制沙拉酱,撒上胡椒,非常可口!此后别处又吃过几回都没有这家店恰到好处的火候和香味。看老孙吃得多起劲!</h3> <h3>埃文河伴着小镇,也伴着我们。</h3> <h3>吹来的风都有股文艺气息。</h3> <h3>广场中心的莎士比亚纪念碑,周围有许多休闲的大人小孩,还有歌手自弹自唱,听了片刻,水平挺不错的。</h3> <h3>我们买的是联票,来到莎士比亚女儿家的"荷尔故居"。</h3> <h3>故居介绍。</h3> <h3>屋后又是个漂亮的小花园。</h3> <h3>天渐渐暗了,毫无嘈杂的小街。</h3> <h3>走了好远,到一家超市买了一堆东西,大米,肉菜,三文魚,水果,和老乐在宽敞的民宿厨房里做了一桌菜,大家还喝了两英镑一瓶的葡萄酒,美美地上了床。</h3><h3> 回想着莎翁作品中的一个个人物和名句,感慨地对老孙说:是文学滋养了我的成长,是阅读给予我人生几多乐趣,莎士比亚,余生想读就读,在我这儿,不会过期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