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象棋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棋具作为象棋文化的重要组成,根据已知史料它伴随象棋运动兴盛于宋,在明末清初迎来了百花齐放佳作迭出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这种大繁荣的成因首先是受益于继承了宋代精美棋具的优良传统。此外明代以来商品经济促进了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使游艺弈棋活动十分流行,文震亨的《长物志》序说:“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文人们考订金石,雅好清玩一时蔚为风尚。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也说“故余自闲日,遍考钟鼎卣彝,书画法帖,窑玉古玩,文房器具,纤细究心。更校古今鉴藻,是非辨正,悉为取裁。若耳目所及,真知确见,每事参订补遗,似得慧眼观法。” 棋具正是这样的文房雅玩之一。</p><p class="ql-block"> 通过考察大量实物遗存,我们发现有一类棋具的艺术风格与传统棋具大异其趣。我们称之为文人棋具。它以清雅为宗,意趣靠近文玩,力图摆脱实用棋具的束缚以实现文人雅士闲适生活中娱心的三味和旨趣。</p><p class="ql-block"> 时下文人这个词十分流行,如文人家具、文人茶具、文人书画、文人空间、文人XX。然而除文人书画外其定义及审美解说尚感语焉不详,云山雾罩,干净利索一语道破的解读不多,总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p><p class="ql-block"> 本文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多年收藏的象棋实物来说明文人象棋具的实质,解读它的审美密码。</p><p class="ql-block"> 究竟什么是文人棋具?</p><p class="ql-block"> 一 不是用来下棋的棋具</p><p class="ql-block"> 文人棋具的功能首先不是对弈,是用于观赏、把玩和玩味的。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的棋艺,本身就是文人士大夫的标配之一,可以不会下却不能没有,即使不下也要拥有陈列或珍藏在文房里。实物举例说明如下:</p><p class="ql-block"><br></p> <p>明末清初象牙山水花鸟人物浅刻纹束腰象棋 共计30枚 直径 48毫米 厚度 22毫米。尺寸硕大,包浆醇厚,形制古雅。所绘花鸟栩栩如生,山水生动,人物飘逸。艺术风格为松秀灵动的写意画,文人画风明显。</p><p> 但作为棋具功能来考察,它美丽的画面分散了棋手的注意力,尺寸偏大长时间行棋也多有不便之处。它首先是件可把玩的艺术品。</p> <p>此为山水篇 江岸烟树,山水嶙峋,一幅幅山水风景令人赏心悦目。</p> <p>此为人物篇 有仪仗出行,有老翁垂钓,有打坐听禅。屋舍交错,人物形象生动逼真。</p> <p>此为花鸟篇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老雀登枝,展翅欲高,花鸟栩栩如生,生机盎然。</p> <p> 明万历双面文字青花花草纹象棋 尺寸为 直径 42毫米 厚度 20毫米。与上副牙子同样,棋子上的花纹设计,与棋道不合。且材质易碎应归文玩之属。</p> <p>明代玉璧环花草花纹陶瓷双面文字棋子 </p><p>尺寸 直径 30毫米 厚度0.5毫米 用之行棋如被对手偷吃一车,激动之时拍之必碎。可见不是实用棋具。</p> <p>明紫砂鼓钉纹象棋 尺寸 直径 35毫米 厚度18毫米。紫砂是古代文人喜爱的材料之一,从明万历到清初年间紫砂名家辈出,所制壶及其他紫砂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紫砂易碎非制棋佳材,只可做文玩视之。</p> <p>清中期墨彩红彩描金瓷象棋。直径32毫米,厚度18毫米。棋子胎骨细腻,形体端庄。隶书法度严谨,文人意趣盎然。棋子瓷制,非实用器物。一般的说明到清中期到代制作精良的瓷制象棋均可视为文人的佳作。</p> <p>上述棋具的细部,描金部分保持完好。</p><p>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文人棋具在材质选择上十分大胆。逐渐摆脱了宋代皇家棋具以精美为宗,以实用为旨的选材束缚。</p> <p class="ql-block"> 再问什么是文人棋具?</p><p class="ql-block">二 外行制作的是文人棋具</p><p class="ql-block"> 以文人画为例,某天赵孟頫问钱选:“如何是士夫画”?钱选答:“隶家画也。”所谓隶家也称利家,与行家相对是指外行的意思,也就是非职业画家。我以为这一语道破文人画玄机。它完全适用于文人棋具。 </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外行能别出心裁,作出行家都不敢想做不出的作品呢。除了既定思维限制了行家的想象力。行家为维护自身地位的心理缺陷也使其无力创新。大家都知道《红楼梦》太医御医一干专业医生给秦可卿看病的情节。尤氏目睹后气的大骂:“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最后还是请外行人一介布衣张友士确诊了病情。尤氏的话一针见血。当然行家有行家的优势只是出新反而困难。</p><p class="ql-block"> 那么外行制作的棋具是什么样的呢?下面举例说明:</p> <p>明代双面文字金丝楠木乌木象棋。直径 35毫米 厚度 11毫米。一方金丝楠木,一方乌木。双面刻工,四色楷书。楠木表面金丝浮出,清晰可见。材质本色,通体素光,文人意趣浓厚。</p> <p>观察这三枚棋子,明显不圆,形状为椭圆形,可见加工者不精木作之事,决非优秀的木匠。大胆推测应为文人雅士自制,即隶家也就是外行之作。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以家具为首包括多种文玩文人雅士参与设计,亲手操刀在明清时期累见不鲜。</p> <p>明代双面刻工白石象棋 直径21毫米 厚度10毫米。尺寸较小,似拣拾白石的下脚料自制而成。然年代久远,杂色斑沁润入石,包浆灿然,文人爱石情怀,可称雅具。士人客串,外行之作。</p> <p>明代红泥刻字象棋 尺寸 直径 包浆醇厚自然,字口深峻,刀法干净。文人客串制作,生活气息浓郁。</p> <p>清圆顶单面工砖刻象棋 直径 45 毫米 厚度 15毫米 刀法古拙,生涩。民间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文人自制自娱玩物。</p> <p>清仿汉瓦当式砖刻象棋 直径 40毫米 厚度最高处15毫米 最低处10毫米。形制特别 底面凹起,上面凸起,像个斗笠状,个人感觉是从汉代素面瓦当得到的灵感。明清文人考订金石,物思汉唐,仿秦砖汉瓦也是顺利成章。这种棋子当然无法实用,自制自娱无疑。 </p> <p>仿瓦当棋子侧面图。凸起面明显可见。</p> <p> 结语:本文第二条解读中强调文人客串和外行制作的意义。但这并不代表棋具的客串制作可以不讲法度,可以随心所欲。文人有文人的尺度和规则。文人之物首先也是有意思之物是美好的器物,只不过作为后人欣赏应该有颗文人之心。</p><p> 明清的文人棋具是从继承宋代棋具传统而来。他们的异同在哪里呢?日本中国学学者青木正儿说:“六朝及唐代文人大都具有享受美好生活的倾向,兴趣以华丽典雅为主,到了宋代崇尚质朴,展开了以清新为主旨的风气。”我深以为然。</p><p> 明清文人棋具的审美观念就是追求这种清玩清雅的内涵。比之宋代更强调雅,更入世也更积极些。如果说宋人的清玩有些禅意,明清的清玩更雅更富有趣味吧。(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