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人以玉为载体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人们将吸天地精华日月之灵气的玉石的自然特性赋予了深厚的象征性文化内涵并象喻於人,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大创举。玉自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中国人爱玉崇尚玉,创造了很多以玉为体裁的成语典故与词句。</h3><h3>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用作体现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化干戈为玉帛,表述了争取和平的努力及息事宁人和睦友善的心愿;润泽以温,崇尚无私奉献的品德;玉不掩瑕,则是追求完美勇於正视缺点的情怀;对靓女俊男的夸赞亦有婷婷玉立玉树临风。</h3><h3>当然,玉文化也是在漫长的历史演驿中形成的,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h3><h3>1新石器时代</h3><h3>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有石器的存在了。伴随石器的发展,玉器也应运而生。由於工具简陋,工艺技术与认知的局限,打造的玉器其艺术价值并不高。</h3><h3> 我国自从发现距今八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玉器,就揭开了玉器文化发展的文明史. 新石器时代玉文化是指从那时候起至夏朝有文字记录为止这一段的历史时期. 新石器有别于旧石器时代,是因为石、玉器不仅仅是用作工具,还出现了装饰、祭祀的功能和作用。</h3><h3> 新石器时代包括: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及龙山文化共四个文化时期的玉器。就我们宜昌所处地域而言,处於长江中游地区归属四川巫山大溪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下游则有浙江河姆渡文化、以及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h3><h3> 这些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玉器文化和祭祀文化及神文化的发展。玉器只属于部落首领或着能够通神的祭祀巫师等头领使用,普通的部落人类是不能使用和佩戴使用的。</h3> <h3>红山文化玉猪龙(博物館藏)</h3> <h3>河姆渡玉器(博物舘藏)</h3> <h3>夏商周时代</h3><h3>夏、商、周(西周)是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玉器文化继承了龙山时代中原文化系统,制作上运用了先进的青铜器来制作玉器,艺术特征经过长期磨合亦渐趋统一。</h3><h3>在夏商周时期,玉器仍只是皇室和权贵才能拥有的东西,集中体现了贵族的优越感。同时,玉也是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重要礼器。</h3><h3>商周时期玉文化的兴盛是夏商周三代进入了“礼”的较高境界,表现出礼制化的风格,玉器与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融为一体,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此时期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突出神韵,富有流畅婉转的韵律美。所谓夏玉尚忠,商玉尚质,周玉尚文就是这个时期的写照。玉成了礼器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它的造型与纹饰也逐渐丰富起来。由于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了,玉的制造手艺已有提升。再加上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对于如何美化玉的本身更有深层次的领悟。例如商周时期的玉制品更多的会雕刻上纹饰,像龙纹、凤纹、云纹等图案。</h3><h3> </h3> <h3>商代玉纹龙环(博物舘藏)</h3> <h3>商代玉人(博物舘藏)</h3> <h3>商代五孔佩(周世旺藏)</h3> <h3>春秋战国时期</h3><h3>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玉文化观念也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逐渐成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独特的因素,影响深远。总的趋势是将“德”的观念注入玉的内涵,与神物、瑞玉之说并立,使神秘意味浓厚、以祭祀为主要用途的玉器,推广而为贵族、知识分子比赋个人道德的佩饰,原始粗朴的玉崇拜上升成为理性的玉的崇高化、人格化、道德化文化思想。</h3><h3> 春秋战国时期,玉已经作为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了。提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种种不同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说理论性最强,影响也最大:(一)温润而泽,仁也。(泽意为濡,濡音为儒即儒家,儒家的标准要求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治")。 </h3><h3> (二)缜密从栗,知也。(缜意为缜,栗知音为智,意为玉质内紧而外貌明智,即要求人们有外表的明智而又有内在的优秀素质)。 </h3><h3> (三)廉而不刿,义也。(廉洁不贪而不刿即不伤义。这就是要求人们即要廉洁奉公而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不伤义气)。 </h3><h3> (四)垂之如坠,礼也。(礼仪谦让别人的精神而且要自尊自爱)。 </h3><h3> (五)其终诎然,乐也。(终即终点,诎即屈,意为玉器碰撞有声,要求人们不怕困难保持乐观)。 </h3><h3> (六)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瑕是玉中之病,瑜是玉中美者,这就是要求人们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做到自知之明,光明正大)。 </h3><h3> (七)孚尹旁达,信也。(孚即浮,尹音略同筠是指竹子的青皮即玉采,旁达意为由里及表这就是要求人们内外一致。由表及里、做到内美和外美相结合)。 </h3><h3> ( 八)气如白虹,天也。(气即气质,气质如白虹有通天之灵气,这就是要求人们气质好、风度好)。 </h3><h3> (九)精神贯于山川,地也。(精神即神采,神采能通地,这就是要求人们精神面貌要充实自信如山川大地)。 </h3><h3> (十)圭璋特达,德也。(圭璋为祀神之器,是祀神六器之首二,圭璋用于堂即升堂之用,这就是要求人们像圭璋一样有大志、干大事、立大业)。</h3><h3> (十一)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天下人都珍爱玉,君子行事要合乎规矩受人尊重,大道至简。</h3><h3>这些论调流行于当时诸国,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广为爱玉之人认同。</h3><h3>这一时期玉器种类较多,根据其用途分为礼仪用玉、丧葬用玉、装饰用玉、实用玉器等四大类。这时期的玉制作更加精美、精致。</h3><h3><br></h3> <h3>战国玉人(博物館藏)</h3> <h3>战国龙纹玉(博物舘藏)</h3> <h3>战国玉剑璏(周世旺藏)</h3> <h3>战国玉剑格(周世旺藏)</h3> <h3> 两汉魏晋时期</h3><h3> 总体来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远逊色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玉文化处于由古典向中古演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玉器开始走向民间,其雕刻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素。</h3><h3>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玉器传统特色,特别是在艺术风格上较多地吸收了战国以来玉雕的清逸脱俗、自由奔放的特色。汉代玉器的变化是巨大的。汉代玉器传统与创新兼容。装饰品、葬玉、日用器及观赏陈设器,在种类、造型与纹饰上有较多的新发明。如玉衣、玉舞人、玉辟邪等。</h3><h3>汉代葬玉空前发展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倡导,厚葬形式风靡一时,以玉器殓尸的制度,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道教“长生不老”的宗教观,深浸于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h3><h3>两汉时期玉的日用器有了新的拓展,在帝王与贵族的生活里,大量应用玉质器皿,成为汉代玉文化的特殊现象。由于汉代日用玉器的广泛应用,使中国传统玉器的五大品种,即:生产工具、装饰品、礼仪器、日用器和观赏陈设器,真正开始完备</h3><h3>我收藏的螭龙谷纹壁及玉蝉:</h3> <h3>汉金缕玉衣(博物舘减)</h3> <h3>汉玉蝉(周世旺藏)</h3> <h3>汉谷纹螭龙佩(周世旺藏)</h3> <h3> 唐宋时期</h3><h3><br></h3><h3> 对于中国玉器发展史而言,唐宋玉器可谓开启了新的华章。由唐一代开始,随着历史背景的转换及中亚和西亚的文化艺术进入中原地区,玉器逐渐褪去了神秘和神圣的光环,走进寻常百姓家。及至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玉器的商品化、世俗化进程日益加快。自唐朝开始,玉的选料就大多使用和田玉。玉器图案在这个时期已经更加完整,雕刻的纹路也非常细腻鲜明。唐朝开始,在玉器上就开始使用花卉图案了,雕刻的花卉相似实物。宋代玉器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但多系后朝继承前朝的艺术风格,大量仿制古代的玉器,始见宋代,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仿古玉应从宋代开始。宋代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玉器考证著作,即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吕大临的《考古图》。《考古图》辑录古彝器、古钱币、古玉、古碑刻、古石鼓、古石刻等多种器物,虽然古玉器仅14件,但这不是把玉器从礼学上加以系统化理想化阐述,而是开创了对传世玉、出土玉器实物进行著录研究的新天地,意义重大。</h3><h3>我收藏的唐代龙佩宋代玉勒子</h3> <h3>唐代龙纹佩(周世旺藏)</h3> <h3>宋六方文字勒子(周世旺藏)</h3> <h3>唐玉牛(博物馆藏)</h3> <h3>元代</h3><h3><br></h3><h3> 元代帝国”与“大唐帝国”相比,更具有独霸天下的威仪,他的铁蹄征尘不仅席卷了华夏大地,而且弥漫于欧亚大陆。在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上,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对自身所处的文化沙漠境地能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劣势有过深刻的反思,并意识到武力不能解决一切。元代玉器是在继承宋、辽金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为其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元代玉器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在加工工艺上就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层镂空了。多层镂空工艺手法在元代已经发挥到了极致,除了能在平面上雕刻出双层图案出来以外,还可以在玉料上多层雕琢,起花可达五六层,而且每层的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h3><h3>我收藏的元代渔樵耕读玉板及龙形带钩:</h3> <h3>元代渔樵耕读玉板(周世旺藏)</h3> <h3>元秋山春水牌(博物馆藏)</h3> <h3>元玉龙钩(周世旺藏)</h3> <h3> 明清时期</h3><h3><br></h3><h3> 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乾隆时期,是中国玉文化登峰造极的时期,玉文化也越来越彰显民间浓郁的生活气息↘家家收藏几件美玉作为传代之珍已蔚然成风。</h3><h3>乾隆时期制玉作坊由宫廷直接控制的有十多处,北京有养心殿造办处和内务府匠作处,南方以苏州专诸巷最为出名,扬州玉作以善于雕琢大件玉器闻名。那时的玉雕件,即使是最好的籽料也基本上是去皮的。</h3><h3><br></h3><h3>此外,乾隆、嘉庆年间为玉器的鼎盛期,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堂,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兴旺,民间观玉赏玉之风兴盛,雕刻题材也更加丰富,玉器用途也更加广泛,陈设、器皿、佩饰、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镶嵌等等,包罗万象。</h3><h3>这里要提一下明代的“子冈牌”。 明代中晚期的和田玉牌匠心独运,特别是以嘉靖、万历时期苏州玉雕大师陆子冈雕刻的玉牌最为著名。明清时期的玉器千姿百态,造型各异。尤其在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并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加以糅合变通,创造并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治玉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h3><h3>我收藏的明双狮佩清玉带扣及清其他玉佩</h3> <h3>清玉人(博物馆藏)</h3> <h3>清大禹治水山子(博物馆藏)</h3> <h3>明双狮佩(周世旺藏)</h3> <h3>清玉带扣(周世旺藏)</h3> <h3>清福禄寿佩(周世旺藏)</h3> <h3>清玉花(周世旺藏)</h3> <h3>清双龙長寿佩(周世旺藏)</h3> <h3>明滚马(周世旺藏)</h3> <h3>明福星墜(周世旺藏)</h3> <h3>明白蛇灵芝佩(周世旺藏)</h3> <h3>玉器是匠人的智慧与辛勤的产物,没有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创造,也就没有几千年的玉文化。所以我们应该敬畏古代先贤,也要敬畏从事玉文化的当代人及代表人物工艺大师。近现代著名的玉雕大师有:(北京)王希伟 王耀棠 冯道明 宋世义 张志平 李博生 杨世昌 姜文斌 郭石林 高 祥 崔奇铭 蔚长海 (扬州)华 萍 江春源 汪德海 沈建元 顾永骏 高义进 薛春梅 (上海)王 平 刘忠荣 吴德升 沈德盛 易少勇 倪伟滨 (河南)仵应文 孟庆东 柴德学 魏玉忠 (湖北)袁嘉骐 常世琪 (新疆)马学武 (岫岩)张玉珍 (深圳)施秉谋 张伟良 (河北)宋建国(广东)张森才,廖锦文,高光烈(云南)王朝阳,杨树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