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沙尘和暴雨过后,敦煌各个景点在关闭了几天后迎来了观光高峰,还好鸣沙山够大,对山对沙来说,人再多也还是微不足道的。连续几天的早晨和傍晚都去了鸣沙山月牙泉,感觉这里就象一个老少皆宜的巨大游乐场。</p> 鸣沙山 <h3>传说鸣沙山曾经是一个巨大的藏宝库,为了终止人们的贪婪攫取互相残杀,玉皇大帝特命太白金星用黄沙淹埋宝库,所以鸣沙山是中空的,走在高高的沙丘上,常常会发出奇怪的声响,不管前一天挖过多少沙坑、留下多少足迹,第二天又会恢复原样,无迹可寻。</h3> <h3>我喜欢的是另一种传说:汉朝时代,汉军和匈奴争夺河西走廊在此激战,交战正酣,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如今鸣沙山上时常听到的响声就是当年两军的喊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时空不曾相隔,豪情悲壮依旧。</h3> <h3>鸣沙山在敦煌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有红、黄、绿、白、黑五色,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是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带。进入景区大门不远,就可以看见山峦起伏、驼队往来。</h3> <h3>古人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现代各种便捷的通信工具,如果骑上骆驼、穿越万里黄沙,实在是一别经年、生死难卜的事,远不是一边听着《梦驼铃》一边在驼背上晃悠那么写意。</h3> <h3>牵驼人往往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者手势示意,骆驼们就会一个接一个按顺序跪倒,让游客下来。</h3> <h3>也有反应迟钝的骆驼没有及时卧倒,于是被小棍子抽脸、敲骨、踢腿等种种,痛苦中倒地抽搐两下还得赶紧爬起来。虽然我不知道这牲畜是谁家的,但足以让我不会去骑了。看看就好。</h3> <h3>药王庙遗址</h3> <h3>药王庙建于1818年,又叫药王洞,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现在只有几处断壁残垣。</h3> <h3>鸣沙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自汉朝以来,记载和描述众多,清代时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h3> <h3>玩沙,不仅仅是儿童的专属</h3> <h3>如果不走细沙中的软梯道,想要爬上鸣沙山山顶可有点费劲。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不少女孩干脆脱鞋光脚、手脚并用往上爬。</h3> <h3>踩着沙子下山要比上山容易很多。据说天晴时下山,沙粒会随人流动,发出管弦鼓乐般的呜呜声响,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声仙乐,自古人们将这一景观传为一奇。可惜刚下过暴雨,没有办法享受自己发出的仙乐声。</h3> <h3>滑沙收费二十。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在一旁不付费自己滑。</h3> <p>↑乘机滑翔</p> <p>↑天空翱翔</p> <p>↑自由飞翔</p> <p>↑鹰击长空</p> <p>↑越过沙丘</p> <p>↑飞向月球</p> <p>↑等待夕阳,是对生命的一种热爱。在一个人独自行走的岁月里,太阳给予我的,是期盼,是温暖,是陪伴。它是一个独自行走在黑暗时空的光明使者,迈着寂寞的脚步,却无数次照亮每个寒冷的夜晚,它离去的身影,华丽夺目,不甘沉沦。等待夕阳,等待夕阳西下,等待夕阳收起金色的翅膀。我知道,无数次消失在天际的夕阳,它只不过是去照亮世界上另一处的黑暗。在敦煌的日子,每天傍晚都会赶去鸣沙山去等待夕阳,沙粒从指缝中流淌,夕阳在云层中辉煌。</p> <p>↑日落离场</p> <p>↑不肯走的,继续赏月</p> <p>如果说日出日暮给了我一种气势磅礴或辉煌不再的感觉,那么月起月落则给我一种宁静千年、虚空万里的感触。古来咏月千千万,现在皓月当空却一首也想不起。静静就好。</p> 月牙泉 <h3>月牙泉与鸣沙山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因形弯如新月而得名,千万年来,虽然流沙环抱、强风肆虐,型不乱水不竭。古来一直都有“敦煌八景”、“沙漠奇观”、“塞外风光一绝”、“沙漠第一泉”、“敦煌城三大奇迹”之类的许多美誉。</h3> <h3>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南岸原有一百多间的古朴肃雅、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其间彩塑、壁画、匾额、碑刻等不计其数。虽然岁月沧桑盛景不存,只留下眼前的几间亭台楼阁和众多诗词歌赋,去想象当年的传奇与辉煌。</h3> <h3>曾看过一个统计数据,1995~2010的15年间,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20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60米。也就是说,月牙泉被沙漠吞噬的威胁近在眼前了。</h3> <h3>晚上八点半以后,景区大门只出不进。可以赖到很迟才出去。</h3><h3><br></h3> 敦煌民俗博物馆 <h3>敦煌民俗博物馆,位于月牙泉风景区内,是展示西北民俗风情习俗的庄院式博物馆,采用了敦煌民间传统的古堡式建筑结构,以及敦煌民居建筑中最流行的四合院形式。不用另外买票。</h3> <h3>博物馆风格古朴典雅,室内陈设多样朴实,主要展示了敦煌地方民间文化、宗教信仰、岁时节令、衣食住行、民间刺绣等20多项专题内容,古丝绸之路的生活风貌可窥一斑。</h3> <h3>燕子呢喃,来去匆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