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

田园蕴梦

<h3>【佳作推荐】</h3><h3> 《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h3><h3> 《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陈 树 德 发言稿乔应甲《半九亭集》的发现,在联界乃至文学界都具有重大意义,许多观点,我在《伟哉,乔阁老!》一文中,已经做了阐述。2007年当我第一次看到《桑泉》《半九亭集特刊》时,的确为乔阁老的对联作品所倾倒!厚厚一本杂志,50页篇幅,只觉满纸珠玑,满篇锦绣,满天星斗,满眼韶华、满腔热血,满袖春风……这不是夸张的文字形容,的确是我当时的心声。我将《半九亭集》概括为“三个第一”:个人对联专著第一、个人对联数量第一、个人对联应用第一,现在再做一些阐述。</h3> <h3>第一、《半九亭集》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我们常说,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创作,但自古不入文史,也不入文体,程千帆先生说,这是“文艺界应该平反的冤案”!纵观历史,虽然宋之后就有不少人专门撰写对联,但将对联积而成集的作者并不多,传世的就更少。现代人郭沫若的《少年诗稿》,搜集郭氏少年时期的对联作品20多副,也仅作为“附录”处理。近年,才逐步发现一些古代联家的对联作品专著,代表性的就是明代乔应甲的《半九亭集》,集个人对联作品5000多副;清代钟云舫的《振振堂》集,集个人对联作品1850副;还有最近郭殿崇先生发现的《祁汉云联语》,虽然只有对联300副,但作为个人对联专集,也算弥补了清末到民国初期对联专集的缺失。任何文体要成立,首先必须有作家、有作品、有专集,诗歌是这样,小说是这样,戏剧也是这样。对联之所以不能成为一个独立文体,和缺少独立的对联专集有关。《半九亭集》、《振振堂》集、《祁汉云联语》的发现,证明对联作为一个独立文体存在的事实。所以在文学史上,在对联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其中,《半九亭集》的意义最大,因为它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应用最广,且身份最高,一个二品大员,其影响力当然比一般作者更大。</h3> <h3>第二、《半九亭集》的编著有明确的分类,内容包括:“胜迹”、“庙祀”、“君鉴”、“看史”、“园林”、“隐趣”、“垂训”、“勤政”、“祷雨”、“格言”、“坟墓”……等,近二十个篇章,涵盖之广,甚至超过《楹联丛话》、《对联大全》之类的综合性著作。这就证明,楹联不仅是文学作品,而且是应用文学,有非常广扩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证明,楹联的应用至少在明朝,就已经十分盛行,这对对联的历史估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h3><h3> 第三、《半九亭集》集对联作品5000多副,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一句联以七言为主体,二句联以“四?七”式和“四?四”式为主体。大多数的对联作品,注重平仄协调,七言联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主式,其次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少数使用拗句。“四?七”式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主式。“四?四”基本采用“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种格式。这些都反映了明清对联的主流格式。在对仗上,祁联不拘泥“门类相对”,但符合现代“词性一致”和“结构相应”的规则,还有许多“词性活用”的例子。因为《半九亭集》的年代还没有“汉语语法”,这说明马建忠所说的“字无定义,故无定类”是中国文字特有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词性活用”则是撰写对联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详细分析的例子,请见《伟哉,乔阁老!》一文。总之,《祁汉云联语》在句式、平仄、对仗上的示范,为我们认识古代对联格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h3> <h3>第四、《半九亭集》在艺术创作上同样有许多高明之处。对联的艺术表现,本人归纳成三大项目:一是上下联的“正反合”;二是立意上的“赋、比、兴”;三是章法上的“起、承、转、合”。详细论述也包括在《伟哉,乔阁老!》一文中,这里就不再重复叙述。顺便说明,在研究《半九亭集》的艺术特征上,张延华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许多真知灼见的论述。张老师不仅是《半九亭集》的发现者,也是《半九亭集》的热心宣传者,功劳不小,在此,特向延华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h3> <h3>第五、本人在《伟哉,乔阁老!》一文中说,乔阁老毕竟生活在400多年前,他老人家既没有上过清华、北大,也没有学过“汉语语法”,要用今天《联律通则》的标准要求古人,显然是苛刻了点。正如我们不能要求古人用“普通话”的平仄撰写对联一样,所以有些在今天看来,对仗稍有欠缺也就免了。这里着重就“平仄”不合,可能判定为“不是对联”的问题,说几句话。2008年10月20日,在徐州召开的全国楹联评审工作会议上,徐州八秩高龄的著名诗联家张安民先生呼吁:在评审对联时,要为“非律联”留下生存空间!此言一出,当场就得到与会者的响应,会餐时,中楹会副会长谷向阳教授还特意向安民先生敬酒、赠书,对“非律联”的提法表示支持。所谓“非律联”,就是不论平仄的对联,因为诗歌中只有“律诗”讲究平仄,大量“非律诗”是不讲究平仄的。我们发现,《半九亭集》中,平仄不合的对联就不少。例一、 杂咏联:“皓齿蛾眉伐性虎;损友伤年酒色殃”。此联二、四字的“齿—友”同仄声,“眉—年”皆平声,节奏点的平仄不合。例二、 君鉴联:“将帅料敌在制胜;朝廷行赏在不私”。此联第四字“敌—赏”同仄声,第六字“制—不”同仄声,节奏点的平仄不合。例三、 园林联:“闲中时玩千竿竹;梦里常怀二酉楼”。“二酉楼”指丰富的藏书楼。上联连用六平声,平仄大大出格。例四、 洗耳园联:“缄情非为风前竹;得趣方知物外心”。上联也是连用六平声,平仄大大,第四字“脔-毛”、第六字“其-知”同平声,也严重平仄不合。 类似例子很多,以上五例,论对仗都很工整,但论平仄就“不是对联”,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说乔阁老“不懂语法”尚可,说乔阁老“不懂平仄”就不通,实际是我们把“平仄”看得过重!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其实,不讲究平仄的对联,不是乔阁老独创,许多名人的作品,如于佑任的许多对联,就不讲究平仄,如“树德兰在畹;立节柏有心”。就连最注重平仄的余德泉教授编著的《古代绝妙对联汇赏》,也有很多不拘平仄的对联,该书第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和《半九亭集》的园林联一样,完全不合平仄。如果将其判定为“不是对联”,就不会编入余教授的“绝妙对联”的著作中。关于对联格律一直存在“宽”“严”之争,用“词性一致”取代“同门类相对”,已经大大放宽。在“结构”分析中,用“词本位”代替“句本位”,“宽”的问题也已经解决,现在就剩下平仄问题。我以为,该严的地方要严,该宽的地方要宽。本人建议采用“律诗”和“词谱”的作法,制订几种“格联”,将字数、句式、平仄都固定,这就是严的作法,名胜古迹的楹联应该采用“格联”。相反,生活联、谐趣联,完全可以放宽,不妨称为“散联”,这种对联只论对仗,不论平仄,这样,宽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至于《联律通则》规定的对联,不妨称为“通联”,不限字数、句式和平仄,适用范围更宽。详细论述,本人另有《构建“中华联律”的设想》,此处从略。最后不能不说乔应甲的人品和作品的关系,以及对联作品的社会价值。阁老一生,践廉政而奋斗,为民生而奔走,与贪腐作交锋……但一切努力,也许常常功亏一篑,失败就在即将成功之际。于是深感“最后百分之十”的艰辛,这才以“半九”为名,“以警示末路之难也”!我们要理解阁老撰写《半九亭集》的深意,明白这一点,也许是很必要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半九亭集》就是一部用对联写成的《醒世恒言》。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辟“程器”一篇,讨论作家的品德问题。指出“丈夫学文”,必须“达于政事”,同时“有文有质”。刘勰对历史上一些有文无质的文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相如受金、杨雄嗜酒、班固作威、丁仪窃货……等等。乔阁老无疑就是“有文有质”,“达于政事”的大联家。用对联作“警示”,用对联作“醒世”,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h3> <h3>总之,《半九亭集》作为文学专著,在对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应该和《太白诗集》、《杜工部集》、《东坡乐府》相媲美。依我之见,尊称阁老为“联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我们欢呼,中国终于发现了一个楹联泰斗! </h3><h3> </h3><h3> 作者: 陈树德 (75岁 徐州工程学院教授 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 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地址: 221008 徐州市三环南路 徐州工程学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