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h3> <h3>碧云寺外门楼</h3> <h3> 碧云寺坐西朝东,占地4000多平方米,依山而建,殿宇错落有致。中路共有六进院落,山门、弥勒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中山堂、金刚宝座塔坐落于中轴线上,左右有配殿、厢房等建筑。寺南侧有罗汉堂,寺北侧有水泉院。</h3><h3> 山门两道,第一道门为灰瓦卷棚顶,方形门,其前有深壑通以石桥。门前有石狮一对,蹲踞于须弥座之上,雕琢精细。门后有山门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檐下有斗栱,殿内原有一对泥塑金刚力士像,为明代珍品,惜毁于”文革”期间。</h3><h3> 山门殿后为弥勒殿,殿内有明代铸造高2.5米的弥勒佛一座。弥勒佛殿后为释迦牟尼殿,亦称丹青阁,为全寺之主殿。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三间,灰瓦单檐方形庑殿顶,檐下有斗栱。殿内顶为螭龙藻井,殿正中原供奉如来佛、菩萨、罗汉俱全,两壁有悬塑,均属明代佳品,亦毁于”文革”期间。</h3><h3> 殿前有水池,池上有三座雕栏汉白玉石桥通往大殿。殿前露台上左右各有一高约8米的八角形汉白玉经幢,上刻经文。殿后有碑亭,重檐八角攒尖琉璃瓦顶,上下檐均有斗栱装饰,亭内立碑,上刻乾隆御笔记述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重修碧云寺情况的碑文。</h3><h3> 碑亭后为菩萨殿,面阔三间,灰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调大脊,前出廊,檐下装饰有斗栱。殿内原供奉有明代五尊泥彩塑菩萨像,两壁塑有高约1米的二十四诸天神和福禄寿喜四星,塑像四周有云山悬塑和小型佛教故事雕塑。原塑像已毁于”文革”,现存彩塑为后来补塑。</h3> <h3>碧云寺山门外景</h3> <h3>山门外石桥边石狮子</h3> <h3></h3><h3>山门殿</h3><h3> 山门殿建于明代。殿内两尊金刚力士塑像是佛教守护寺门的神将,俗称哼哈二将。此像于1992年重塑,高4.8米,姿态勇猛,头戴宝冠,手持金刚杵。左像怒颜张口为“哈”将,右像忿颜闭口“哼”将。</h3><h3><br></h3><h3>碧云寺山门</h3> <h3>“哼”将</h3> <h3>“哈”将</h3> <h3>外景</h3> <h3>弥勒殿</h3><h3> 弥勒殿建于明代。殿内正中供奉铜质弥勒佛,喜笑颜开,造型生动,塑像高2.5米,为明代文物。</h3> <h3>弥勒佛</h3> <h3>大雄宝殿</h3><h3> 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左右胁侍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佛的两位弟子迦叶、阿难尊者。两侧有十八罗汉和悬山云海。背后塑观世音菩萨,左右胁侍为善财、龙女,立于海岛中央。</h3>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内照片很少,因殿内不许拍照,后与值守人员沟通,只准许拍几张,加在图集中展示。</p> <h3>释迦牟尼佛像</h3> <h3>十八罗汉</h3> <h3>观世音菩萨</h3> <h3>殿外景</h3> <h3> 碧云寺南院的主体建筑是罗汉堂。说到罗汉堂,民间有这样的谚语:“上有宝光(成都),下有西园(苏州),北有碧云(北京),中有归元(武汉)”。意思是说,这四座寺院的五百罗汉堂最具有代表性,是佛教五百罗汉塑像艺术的精华。 </h3><h3> 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在佛教中有多种说法:一是如《十诵律》中载,释迎在世时,常有五百弟子随侍听法传道。一是在释迦涅盘后,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在《舍利弗问经》中又说,弗沙秘多罗王毁灭佛法后,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则记载:摩揭陀国有一千名佛僧,其中五百名是修成了正果的罗汉僧,另五百是凡夫僧,国王名叫无忧王,对他们都很敬仰。由于五百罗汉僧平时不露真相,无忧王不知道他们是罗汉增,只当一般佛僧看待。有位叫摩诃提婆的凡夫僧发表违背教规的言论,造成佛僧思想混乱,无忧王决定处死这一千名佛僧。这时,五百罗汉各显通,腾云驾雾而去,在迦湿弥罗国的一个山谷里隐居起来。无忧王知情后专程来道歉,并在国都按五百罗汉模样塑造了五百尊像。从此,五百罗汉像就流传下来,并传到中国。尽管说法不同,但罗汉被认为是“断尽烦恼,堪受世间供养之圣者”。 </h3><h3> 中国汉地佛教尊崇五百罗汉是从五代时开始的。当时,吴越王钱氏在天台山方广寺造五百铜罗汉。显德元年(954年),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在杭州净慈寺创建了五百罗汉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造罗汉像五百一十六身(十六罗汉与五百罗汉),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从此各地大寺院多建五百罗汉堂。关于五百罗汉的名号,五代时(复斋碑录》有关于天台山石桥寺五百罗汉的名号,今已不存。另有南宋绍光四年(1134年)工部郎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将五百罗汉一一起名造姓。佛教研究者认为,碑中所举五百罗汉的名号毫无典据,是宋人附会之谈而已。但此后,凡寺院建五百罗汉堂,皆援用其名。 </h3><h3> 归元寺的罗汉堂是一座新奇的艺术宝库。门前的门联是:“普天供应大阿罗汉;都离方广来往归元”。楹联是:“从白光开创以来,祖德惠灵长,迄今三百余年,重新广厦供罗汉;历同治中兴而后,人心沉弱,愿将二十八品,普济群生讲法华”。门联和橡联都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曹生谦题写的。 </h3><h3> 罗汉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历史。罗汉堂布局成“田”字型建筑格局,“田”字四个口为四个小天井,给庞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罗汉依“田”字排列,殿堂里尽管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却没有拥挤之感。这种建筑格局既巧妙又合理。 </h3><h3> 归元寺五百罗汉是湖北黄陂县王氏父子用九年时间塑成的。黄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乡,有悠久的泥塑历史传统,技艺朔熟,艺人辈出。据《归元丛林罗汉碑记》,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进行加工提炼,创造而成的。工艺上采用“脱胎漆塑”,又称“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沾贴套塑,称为漆布空塑,最后饰以金粉。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两百年间罗汉堂几次受水灾侵袭,罗汉满堂漂,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可见雕塑工艺之高超。 </h3><h3> 走进罗汉堂,无不被它们的生动形象所感染。只见有的盘腿端坐,有的卧石看天,有的研读佛经,有的驱邪除恶。表情上,有的勇武,有的温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饱经沧桑,个个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如第463尊罗汉是飒陀怒尊者,四周有6个童子,为罗汉挖耳、掩嘴、遮眼等,称“六贼戏弥勒”。六贼即眼、耳、鼻、舌、身、意。它告诫佛门弟子,不要为凡情所染。塑像中把孩子的天真烂漫,娇稚顽皮和罗汉的慈祥憨厚的神态刻化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从心底发出赞叹的笑声。 </h3><h3> “数罗汉”是人们游罗汉堂的趣事。传说人们任意从一尊罗汉开始,顺序往下数完自己的现有的年龄,这最后一尊罗汉的身份、表情和动作,便可昭示数者的命运。这一活动为人们参观罗汉堂增添了不少乐趣。 </h3><h3> 罗汉堂外侧地藏殿内,供奉着地藏像,殿内的木刻神龛更为佳品,其间斗拱飞檐,鱼角搬爪,双凤朝阳,飞龙滚柱,浮雕垂栏,花草人物,均极为精巧玲成,为国内少有的艺术珍品。</h3> <h3>碧云寺碑亭</h3><h3> 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亭,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为重檐八角攒尖、荧琉璃瓦顶碑亭,亭上下檐饰斗拱,红墙红柱,二龙戏珠彩画,碑亭内设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碑身两侧雕缠枝莲纹饰,下有龟趺海墁。中国古代建筑中,只有皇帝使用的宫殿或奉旨兴建的庙宇等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是权利的象征。碑亭所用黄色琉璃瓦,充分体现出碧云寺为皇家御制寺院的地位。</h3> <h3>孙中山先生纪念馆</h3> <h3>玻璃盖钢棺</h3><h3>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前苏联政府所赠。由于此棺送到时,孙中山先生已入殓半月之久,未能用上。陈列在此,作为永恒纪念。</h3> <h3>碧云寺石牌楼侧面</h3> <h3>牌楼正面</h3> <h3>牌楼石雕</h3> <h3>石狮</h3> <h3>砖雕影壁</h3> <h3>远望金刚宝座塔</h3> <h3> 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亭,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南北各一个,亭为重檐八角攒尖,檐下装饰石雕斗拱,是及具特色的建筑。亭内为穹窿顶,顶部有龙头藻井,置有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碑文为满文字,右亭碑文为汉藏文字。</h3> <h3>石桥及碑亭</h3> <h3>石狮</h3> <h3>砖雕牌楼</h3> <h3> 金刚宝座塔建于清乾隆年间,气势宏伟,塔高34.7米,上刻乾隆御书“灯在菩提”,塔上遍布佛像、龙凤、云纹、狮像等大小浮雕,立足石塔,凭高远眺,可一览全寺风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衣帽封藏于塔内,故称“孙中山先生衣冠冢”。</h3><h3><br></h3> <h3>碧云寺北院花园,水泉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