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沙漠治理 传承奋斗精神7

江畔放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梁家河精神</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坚定信念、一心为民</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艰苦奋斗、实干担当</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敢为人先、廉洁奉公</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家河简介 </h3><h3> 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生活了7个年头的地方。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农户364户,总人口1186人,土地总面积14777亩。<br></h3><h3> 梁家河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畏陕北典型的传统农耕式小村庄。村民勤劳善良,朴实厚道,至今还口耳相传着信天游、陕北道情等具有独特魅力的古老民间艺术。</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插队期间,为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光辉足迹永远印刻在这方热土上。这里不仅有展现村子变迁的村史馆,还有总书记当年打坝淤下的良田,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以及总书记住过的3处旧居等,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h3><h3>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h3><h3> 梁家河,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知青井</b></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梁家河村的饮用水取自河岸边开挖的渗水坑,进入夏秋多雨季节,常被洪水淹没。这样的临时水源既不方便,也不卫生。1973年,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打下的这口饮水井,至今仍是村里的饮用水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井汲水 一心为民 </h3><h3> 习近平同志对村里贫穷落后的现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不久,他马上组织基建队要给村里打一口水井。打井先要找水源,习近平调查得知村子中心曾经有个地方有泉眼,一直往出渗水,可是近几年不见了踪迹。后来经过与村民反复考证,终于找到了能给过去泉眼定位的标志物。打井时,习近平同志既是一位现场施工负责人,又是一个干在前头的排头兵。他和基建队的壮劳力一起下到深坑里往出挖泥土。井打到一定的深度后,里面的泥土出不去,就在外面搭了一个简易并架,装上滑轮,把土装在筐子里用绳索往出吊。陕北的初春天气还很冷,大家都还穿着棉衣。在井里劳动的人,身上沾满了泥土,头上也顶了一层上面掉下的土。习近平和其他人轮流下到井里挖泥,大家谁也不叫一声苦。经过艰苦的劳动,水井终于出水了。这标志着梁家河第一口水井成功了,也标志着梁家河人祖祖辈辈在河岸渗水坑挑水的历史到此结束。村里的男女老幼都来福热闹,大家把钦佩的目光和赞誉的话语给了年轻的支部书记习近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吃苦在先干在前头 </h3><h3> 水井打成后,为把多余的水储蓄下来灌溉农田,习近平同志决定在水井下方的河道打一个蓄水坝。春寒料峭的季节,河道都是冰上。如果不把冰土层挖掉,天气转暖后冰土融化,坝基就有被水渗穿的危险。开工时,大家都站在边上,害怕踩在冰水里冻脚。习近平同志一句话也没说,率先跳到冰面上开始用镢头刨冰渣。基建队的武玉华被感动了,冲别的社员喊"咱们的习书记,是大城市来的人,都这么能吃苦。我们给自己村里打坝,昨能不出力?”武玉华说着也跳下去干起来。大家在习近平和武玉华的感召下,热血沸腾,一起动手,把冰渣清理出去。<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家河村支部</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家河村村史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知青旧居</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磨坊</b></h3><h3>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梁家河村民加工粮食 使用石磨、石碾等原始工具,费时耗力,生活极其不便。1974年,习近平同志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把延安地委表彰知青先进人物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车换成钢磨磨粉机和粮食粉碎机办起了磨坊。钢磨磨粉机和粮食粉碎机的使用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降低了劳动本。</h3><h3> </h3><h3>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代销店</b></h3><h3> 1974 年以前,梁家河群众购买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品,要步行至五公里外自轵望安驿公社或更远的延川县城。习近平同志担任大队党支书记后,为解决村民的实际困睢、发动群众在村里办起了代销店。代销店既出售群众所需的煤油、火柴、食盐、针线等生活日用品,也替县供销社收购农家自产的鸡蛋、丝、麻等农产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缝纫社</b><br></h3><h3>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梁家河村民穿的衣服基本为自家手工缝制。妇女们白天要参加劳动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补衣物。1974年,习近平同志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组织成立了缝纫社,由会裁缝技术的女社员为全村人服务,梁家河人从此穿上了裁剪合体的新式衣服,也大大减轻了妇女们的劳动负担。</h3> <h3>知青旧居旁的枣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