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漳州是著名的千年古城,漳州古城更是保留着完整的唐宋街道格局,引无数文史古建爱好者趋之若鹜,感叹当时的漳州鼎盛与辉煌历史……8月11日早上八点,一群来自漳州厦门等地的古建筑群摄影爱好者在一航老师带领下到漳州中山公园门口的麦当劳二楼一起出发参观四座漳州明清石牌坊,漳州文庙,明清古街,塔口庵七星井,松州书院,楼内古城,陈元光墓,天一总局,林氏义庄等地古景区。一天的游玩,让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印象,终于不再囿于课本的方寸天地,而是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伸手就能触及。古建筑,与被当作旅游景点的那些建筑不同,它们是活着的。平日里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听雨吟、听风语;节日中便与当地的百姓们共谈笑、共欢庆。在这里,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古建筑的绵绵情意。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古刹旧庙,却是居民们近在咫尺的生活。</h3><h3><br></h3> <h3>出发地点,漳州中山公园</h3> <h3>伽蓝庙这座古庙就座落于漳州唐宋古街香港路的打石巷顶上。 庙很小,小到极致,只有3平方米,据说比世界吉尼斯记录的最小庙宇还小;其二,它建在空在,不接地气却极尽草根特色,平易近人,没有一般庙宇的神秘威严感,与民居融为一体。翻阅漳州史书,找不到任何对它的记载。是它太小,被史家忽略并不奇怪,因此没有人说得清它的前世。</h3> <h3>题词是名家董其昌?</h3> <h3>位于芗城区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石坊。是现存漳州石坊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h3> <h3>林氏宗祠:比干庙 漳州林氏宗祠不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建筑本身即是一座难得的有较高考古研究价值的古建文物价值。观其红瓦重檐歇山顶,粗大紧凑的梁架斗拱,上、下真昂宋、元时期的建筑特征,精致的镂雕木作,融早期南北派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代建筑,在我国已为数不多,这样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古代建筑,即使在漳州也鲜为人知.虽然早知道漳州有座比干庙,但对它了解甚少,甚少!</h3> <h3>我在现场所见情景, 历尽沧桑、孤独的比干庙“四面楚歌”,到处是新楼的建设工地,看来又将被淹没在高楼的汪洋大海中,前景令人担忧。</h3> <h3>龙眼营侍王府:“龙眼营”与龙眼无关,起先听到这个地名时,还以为是一个长满龙眼的地方。“没有龙眼树,一棵也没有”龙眼营,许多人都以为这里是盛产龙眼的地方。</h3> <h3>因为当时的许多客店是漳浦人开的,所以穿过梁山越过九龙岭的漳浦人,一路颠簸、饥肠辘辘进入漳州城时,都要一路问询找到这里来投宿或其它。所以漳州本地就有“漳浦兄,入城就找龙眼营”一说,这也算是对旧时此地景象的一个生动诠释。做为漳浦人,也算第一次正式来看看,90年代来漳州师院读书时有路过,但是当时真啥都不懂。</h3> <h3>古石炉!侍王府,因清同治三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通元庙设指挥部而得名。通元庙始建于明朝,庙中供奉晋宰相谢安,同时还供奉谢府的谢石、谢玄、谢铁元帅,以及开漳圣王陈元光。通元庙是漳州唯一一间同时信奉佛教与道教的寺庙。李世贤选择通元庙作为指挥所,与龙眼营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像是偏爱隐于市的智者一般,龙眼营也十分擅长于隐藏自己。</h3> <h3> 走近文庙,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闽南古风的建筑呈现在眼前。鼎式香炉上插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香,承载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期许,不得不让人感叹亲情的伟大。</h3><h3> 大成殿前屹立着高大的孔子雕像,眼神里充满了儒家的关怀,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儒家思想。两旁的走廊上摆满了牌子,上面写满了关于漳州古迹的介绍,人们在参观孔庙的同时,既可以感受儒家文化,又可以了解漳州的历史,实在是一举两得。</h3> <h3> 建于宋代的孔庙大门两边分别有两个牌坊宣扬孔圣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孔庙门口是个半月形的泮池。泮池在国内的大多数文庙里都有,它是官学的标志,属于标配。</h3> <h3>红墙内外。</h3> <h3>哇,这个小女孩多给力!</h3> <h3>孔子像和后面的大成殿。</h3> <h3>五爪龙雕</h3> <h3> 大同路塔口庵的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塔,查下资料说是源自于印度佛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经幢,是佛门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也是中国古代旌幡和石刻经文的结合体。据传塔下部分为唐,上部分为宋。</h3> <h3> 据传,原本七星井是真有七个孔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成了六孔,并且封盖住井口的四条石板看起来很老了。井边刻着“七星古井”的石碑嵌在了民宅的墙壁里,据说这里以前是明平定福建时的罗良巷战处,当时很多军士死在这里。奇迹的是,干旱时,这里的水从来没有干过。井水稍少的时候向井中投石子,会听到类似击中铁甲板的声音。</h3><h3> 如今,“七星古井”中水还很满,附近居民有时还会从井里取水用,这口井目前还保存完好,可以说是漳州现存的年代久远的古井之一。</h3> <h3>查资料上说井盖由数片条石拼铺,砌成六边形井台,上开凿六孔直径30厘米的井眼,井台一面临街,三面挨墙,西墙竖立一石刻,上镌“七星古井”竖书行楷四字,每字约30厘米。</h3> <h3> 位于新华东路东端岳口街的“勇壮简易”和“闽越雄声”两座清代石坊。</h3> <h3>很接地气的店名</h3> <h3>来漳州肯定要复习下漳州鲁面</h3> <h3>松洲书院遗址</h3> <h3> 松洲书院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的松洲村,从唐景龙二年(708年)创立,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子陈珦所创立,是我国最早的书院。松洲书院系全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八闽第一书院”。另据《中国教育史》称,以书院为学校名称 “其始于唐代丽正书院”,而据史料记载,松洲书院的建立比海南的丽正书院早十年。按此推测,松洲书院就是中国最早的书院。 松洲书院与松洲威惠庙在建筑上合为一体,形成 “前庙后校”,规模宏大,气势雄伟。</h3><h3>后来松洲书院历经各朝重修,一直保持这种“庙堂兼书院”的特点。 院里散落着精美的唐代石雕,石狮、石鼓、石柱、石砚台、石椅等。中殿须弥座上供奉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后是其父陈政),须弥座走龙等浮雕造型古朴,尚存“宝右戊午(1258年)朝王会造”镌字。下镌有“朝王会”会首名单。</h3> <h3>陈元光墓 位于市郊浦南镇石鼓山。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羊、石狮及华表各一对。陈元光,号龙湖,为唐朝归德将军陈政之子,博通经史韬略,自著兵书,父亡后,他接替父职,受命任鹰扬将军。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获准在泉、潮之间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刺史长达26年。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作出卓越贡献。公元711年,陈元光死于漳浦梁山征战之后,被尊奉为“开漳圣王”,初葬于漳浦,后移葬今址。</h3> <h3>这就是漳州市仅存不多的古城墙之一——深藏于朝阳镇桥头村的釜山古城墙。严格意义上说,它算不得城,顶多只能说是一个城堡,一个私家修建的城堡。据传是漳浦明朝探花郎林士章建的。</h3> <h3>天一总局旧址,历史上遭到破坏,此后多年间,早前的后花园和围墙,基本消失殆尽。再加上维护不及,旧址外墙的灰雕,不敌风吹雨打,纷纷掉落,漫漶不清。内外门窗玻璃,亦多有损坏。近些年随着文物热的升温,部分不法之徒惦记上了这儿。古早年代的桌椅、流传下来的精美摆设,常常不翼而飞。用郭氏后人的话说就是“只要搬得动的,都偷得一干二净”。最令人痛心的是,祖厝主厅门上的精美“二十四孝”木雕图已被偷走一半,这些贼人正在损毁百善之首的“孝道”,相信不会有什么好下场。</h3> <h3>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这一历史建筑,见证了天一批馆的辉煌,也诞生了一个在中国邮政史、中国金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民间侨批局。天一批馆的总局旧址,位于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流传村。</h3> <h3>窗锤柱尖</h3> <h3>楼梯柱子</h3> <h3>红军年代的涂鸦。</h3> <h3> 林氏义庄占地15亩多,是座具有典型闽南风格的庄园。庄园前有一片砖埕,中座之后建一座二层楼房,右座之后建一列仓廪,配合东西数列对向护厝等,总建筑面积3730平方米。前有鱼池,后有花园,庄门左右侧开,埕前临池护栏和护庄矮墙围拱全庄,结构整齐宽敞,典雅大方。</h3> <h3>厝内环顾,闽南风格的古厝造型古朴,装饰精美,虽然年代久远,屋檐瓦当经风雨侵蚀有些褪色,但仍然可以看出木石雕刻都很精致艳丽。遥想当年,林氏先人之侠义举措,心中油然生出敬佩之情。而在此荒僻农村中复见此精美古宅,竟难免日渐破败之命运,对比当时之风采,亦难免有“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之感慨。</h3> <h3>合影</h3> <h3>再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