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乡村采风62(新南堡村、干坑村、城南堡村)

张光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南堡村、干坑村、城南堡村。</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0一九年八月十三日</b></h1> <h1><b>  乡村古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古村落孕育了文化,承载着乡愁。</b></h1><h1><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古村落失去了原来的面貌。人去房空现象严重。有的古村落早已从地图上消失。数据显示,全国古村落正以每天超过上百个的速度加速消亡。不少民间民俗文化也正在消亡。</b></h1><h1><b>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nbsp;</b></h1><h1><b> 这是我们记忆中的村落。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可能保存历史,记录沧桑,留住乡愁,为保护乡村古村落各尽其能,尽力而为。</b></h1><h1><b>古陶镇:</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新南堡村:</b></h1><h1><b> 位于平遥古城北门外2里。因该堡位于南政村的正南,故取名为南堡。后因遭水灾,大部分房屋倒塌,不少居民迁移,重建家园,取名为新南堡。,是个典型的城郊村。1190余户,3290余人,耕地面积916.7亩,而且全部是水浇地,人均耕地面积0.45亩,人多地少,所以人们素有经商做买卖的传统习惯,是全县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粮油集散基地和禽蛋交易基地。</b></h1><h3><br></h3> <h1><b>名人</b></h1><h1><b> 郭正一(1941-1994),新南堡人。出身贫寒,从小父母双亡。1962年,山西艺术学院戏剧系编剧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神池县道情剧团任编剧。先后编写的小戏有《开箱记》、《送猪》,大型戏曲有《山村卫生员》。其中《送猪》和《山村卫生员》在忻州地区参加演出后,到省城太原参加了调演。同年,被吸收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74年4月,调神池县文化馆任馆员,指导全县的文艺、文学创作。1977年4月,调回平遥晋剧团任编剧。1979年6月调平遥文化馆任创作组组长。1980年,主编四开小报《古陶城》。至1984年底,共出版43期,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余篇,约10万余字。在全县团结、培养、锻炼了一批业余创作人员。还先后在省地刊物上发表《我想起了一本书》、《我见到了王瑶先生》等散文作品,以洗练的艺术语言和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调,初步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功底。1988年,平遥职业学校成立春草文学社,聘其为顾问多次到校为社员讲课,1991年,以主要编委协助边新文编辑了《古城风流》一书。在两年多的编纂工作中,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到成书时竟掉落了三四颗牙,却欣慰地说:"平遥这支文学队伍总算发展起来了!"1994年1月,因病逝世,终年54岁。</b></h1><h3><b><br></b></h3><h1><b>干坑(kan)村:</b></h1> <h1><b>  干坑村距县城南3里。该村位于柳根河两旁,古时柳根河床较深,平时无水故取名为干坑。属古陶镇,距县城仅3公里,是典型的城郊村。</b><b>人口2890余人,占地2486亩。平沁公路、外环路、滨河路贯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遥古迹——南神庙</b></h1><h1><b> 平遥古城以南3里的干坑村,有一座独具特色的佛寺,原名耶输神祠,老百姓因其居县城之南,俗称其为"南神庙"。早在清代初期,南神庙就成为该寺的定称了。关于南神庙的始建年代,已无准确记载,但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耶输神祠钟楼碑记》所载,当时该寺"次建两庑,东侧三大士菩萨,二八罗汉;西则子孙圣母,侍列诸神"。中国佛教在唐代末期已将十六罗汉演变为十八罗汉,而南神庙在初建时使用"十六罗汉"规制,说明该寺的初建时间,最晚也应在唐代中期。</b></h1><h1><b> 南神庙正殿主祀耶输陀罗,法名"具足千光明菩萨",在俗时为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的王妃,共同生有唯一的男孩罗怙罗。儿子出生前,乔达摩王子就放弃王位继承权而离家出走,创立佛教,成为佛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传罗怙罗七岁时,佛祖验证其身体诸特征,认定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把他引入佛门,后修成正果,被尊奉为十八罗汉之一。至于耶输夫人,既为佛祖在俗的妻子,生子又位列罗汉之尊,按照汉民族"母以子贵"的传统礼制,当然也应该被奉为佛门神只,佛教于是尊她为"具足千光明菩萨",使她既不能和佛祖同列佛班,又不低于儿子在佛门中的位置。佛门把她尊列二者之间的菩萨行列,这样一就同时兼顾了汉民族"母以子贵"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不禁使人们为当年设计者的匠心而赞叹。</b></h1><h1><b>耶输夫人的圣像面容端庄清秀,右手抱着年幼的儿子罗怙罗,身着华贵的服饰端坐正中,十余尊胁侍和供养人像侍立两旁,殿内两壁明清时期曾彩绘有十地修行故事水陆画,今已依稀难辨。</b></h1><h1><b> 大殿正南和乐楼相对,东西两庑过去也曾圣像林立,东庑为菩萨殿,供有文殊、普贤、观世音三大士,两旁分列十六罗汉。西庑是三霄殿,供奉三霄娘娘及张仙、痘神等侍列诸神。可惜这些神像在1951年破除迷信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先后被毁,仅有正殿佛像幸存。近年来寺中常住僧众已广化布施,修复了"三大士"像,并将逐渐增补。一般佛寺正院之东西庑,多以菩萨殿、地藏殿相对,唯南神庙之西庑不设人生终端的主宰神阎王爷及"六曹地府"、"六道轮回",而为人生的始端主宰神"三霄娘娘"等设堂,别具一格。"三霄"源于道教所说的"三天",即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三霄娘娘也类似俗神中的送子娘娘。"概县凡有官员士夫及富民人等,有缺子嗣者,敬来求之,必获应验"。(《重修耶输神祠钟楼碑记》,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这是平遥古代佛教文化兼融其他宗教文化的表现之一。</b></h1><h1><b> 后院正殿为砖拱窑三间加前廊,内供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尊者的石雕像,故名石佛殿。此组石佛应为隋唐以前的作品,原存于寺内前院侧室,清嘉庆十九年(1814)增修石佛殿后,才移于殿内。是年还在山门以西整修关圣帝君、二郎真君庙各一间。道光九年(1829)五月,又在石佛殿顶上增建关公阁,将关羽塑像由旧室移于阁中。石佛殿两旁增修东、西正祠各三间,二郎真君像被移于东正祠供奉,在西正祠增塑河神像。干坑村滨临中都河、惠济河,易发大水,供奉河神,祈求保佑,也是由干坑村的地理位置决定的。</b></h1><h1><b> 至于三霄娘娘,佛门本无此职,但百姓奉若神明,佛教便把她纳入奉祀行列,作为女菩萨耶输陀罗的属下,主司人间生儿育女之事,既适应了当时民众对宗教文化的实用主义需求,又提高了佛教的吸引力,一举二得,可谓高明之举。干坑百姓面对土地不多、与河相伴的现实,只能在局促狭小的南神庙中修祠殿、增阁楼,供奉二郎和河神,使释、道、俗各类神只挤凑在一处,反映了明清时代平遥民众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他们对宗教文化的朴素兴趣,在于企盼"五谷丰登,老少安康,后继有人"。至于宗教门类、派别之分,已无关紧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大约只要虔诚叩拜,神灵们也就都予以理解了。这样就使南神庙成了以佛教为主,兼设道教、俗神殿堂的综合性宗教场所。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修葺时,当时的"玘意人"(经理人)有平遥县衙道会司道会武真人,道士郭教碧、郭寅秀、秦寅云、吕全清、郭正途、陈道云等,但平遥陶同村观音堂的僧人真月,也在经理人之列,说明那时候的南神庙由道教掌管,但允许佛教僧人参与;而明清两代其他多次修葺时,则全由僧人执掌大权。这种释、道二教曾相继主管,且能相容共处的寺庙,在全国亦属罕见,是平遥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一大奇观。</b></h1><h1><b> 南神庙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正院东庑之侧,有一座王妃墓冢和一座经幢。王妃即耶输夫人,墓冢别具一格,以砖砌基台,上筑琉璃罩,类似平遥民间出殡用的棺罩状。顶如轿盖,顶中间突起琉璃头,冢前方摆一块墓志石,刻有"具足千光明菩萨"横批,并书七律诗一首,年经久远,字迹已难辨认。光绪八年(1882)《平遥县志·事考·南神庙冢》载:"庙中有冢,砌以琉璃,古柏参老离奇,大至三抱,似非泛然。人传冢旧开,类穴居状,住持于晨夕焚香其中。一日入,则见一丽人凝坐梳发,大惊而出,遂封砌焉。"又载:"妃墓作方制,顶如车盖,见之肃然敬畏,四壁尽用琉璃,若王府萧墙。老柏岁久,成云霞状,是千年物,当在金、辽、五代间。"说明妃冢之由来已十分久远,而且还有一个美丽的佛传故事,只是千年古柏已不复存在了。</b></h1><h1><b>冢后竖一座3米高的石经幢,两截棱柱体,有顶盖有间盘,柱面上刻有悉达多太子出游东西南北四门图,并有书传相配,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最后落款为"大明□□八年"。可惜年号字样已剥落,无法得知确切年限,但经幢建于明代是肯定的,经幢和墓冢是否为同时修建,难下定论。</b></h1><h1><b> 琉璃墓冢在20世纪80年代还完好如初,寺院一直为小学所占,县文管部门一直未予重视,以致在90年代时,冢上琉璃经常破碎脱落,碎片被小学生作为垃圾清扫、废弃,数年间竟脱落得片甲未留,空留砖台基、墓志石和经幢,冢旁杂草丛生,一片荒凉。</b></h1><h1><b> 南神庙正殿和琉璃冢内的受祀者究竟为何许人也,当然是净饭王之子悉达多的王妃耶输陀罗,净饭王是释迦牟尼之父,古代北天竺(今尼泊尔国南部)迦毗罗卫国的国王,由于"净饭"系从梵文音译而来,所以也有译做"晋梵"者,以致出现了讹传,或把净梵王理解为晋国或晋朝的"梵王",或把耶输夫人讹为耶律夫人。</b></h1><h1><b> 清康熙四十六年(1880),当时《平遥县志》的主纂康乃心,字太乙,陕西郃阳人,乡试曾中己卯科经元,他在续修的《平遥县志》中,竟把南神庙妃冢,主观臆断地说成是"晋太子妃耶律夫人墓",而且面对荒冢,诗兴大发,曾为之赋七绝四首,收入《平遥县志·艺文》之中,不妨抄录出来共赏之:</b></h1><h1><b>吊晋太子耶律妃墓四绝</b></h1><h1><b>墓在城南二里许,俗称晋梵王太子妃者,可发大噱,且谤佛矣,诗并正之。</b></h1><h1><b>镜奁何代掩荒丘,瑶瑟玉箫出凤楼;一自故宫人去后,年年烟雨泣深秋。</b></h1><h1><b>琉璃碧瓦照苍苔,犹以鸾车宝扇开;妙丽夫人应有相,故教金粟傍如来。</b></h1><h1><b>晋国山河一梦移,君恩如泪雁鸿知;于今墓柏青青在,黛色长留夜月时。</b></h1><h1><b>一枕千年向此中,山村麦饭冷春风;凭他浪说西天话,三月桃花满院红。</b></h1><h1><b> 康先生之大作,文笔上乘,可惜所赋之主人翁张冠李戴了,但先生还在诗中固执地讲"凭他浪说西天话"等等,太滑稽了。大约先生身为陕西名士,屈就于区区平遥小县,不免有鲲鹏展翅、洋洋得意之感。既没有细读碑文,又没有探究历史,更没有访问野叟,便信口开河,指鹿为马,遗笑千古。康先生之好友王源,曾修书三千言致函康先生,直谏先生不妥之处。生长于斯地的干坑村乾隆戊申科举人白珩,在乾隆五十四年(1715)《重修南神庙记》的碑文中,也就耶输夫人墓冢一事,作了详尽的论证。</b></h1><h1><b>考证中国历史上以晋为国号的朝代里,从没有封授过"梵王"这样一个爵号。而"耶律"则原是唐宋时期契丹人的一个部族名称,契丹人建立辽国后,才把耶律定为王族姓氏。又考辽国建立后,始终和北宋以雁门、代州为界,平遥并非其领地,何以能在此封王,更何以能葬"王妃"于此间!光绪八年(1882)重修《平遥县志》时,才正式纠正了康老先生之谬论,还耶输陀罗夫人以本来面目,这位菩萨也该含笑佛台了。</b></h1><h1><b> 然而无独有偶,1999年续修的《平遥县志》中,竟又把耶输夫人讹为佛母迦摩叶夫人。《平遥县志·文物》中称:"(南神庙)旧址(志)称耶输夫人庙,乃误,应为佛祖释迦牟尼之母--摩耶夫人庙。因庙宇位居县城之南,俗称南神庙。"又云:"殿内有摩加夫人(旧志称耶律夫人、耶殊夫人,均不妥)及胁侍等彩绘塑像11尊,现存完好。殿外东翼,有琉璃圣母冢……"</b></h1><h1><b> 如果当年康乃心先生把耶输夫人当做耶律夫人,还有些"鱼鲁之讹"的可能,人尽可理解。今日有关诸君竟能如此信口开河,则令人费解了。通读寺中现存明清时代许多碑碣和县志中有关资料,从未有敢认为是佛母者。乾隆五十四年(1715)《重修南神庙记》载:"兹庙殿祀,佛母佛妃,极有伦理不苟,盖妃墓之香火院也,人反以佛母乞灵,不知为妃矣!"今日诸君之主观臆断,较之三百多年前的康老先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知当今认真学习、研究和挖掘古城平遥的历史文化内涵,已成燃眉之急了。否则随着平遥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不知会创造出多少"假冒伪劣文化产品",贻笑五洲四海,自我毁弃。</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遥南神庙 光明佛光耀万世</b></h1><h1><b>  南神庙位于山西省平遥古城以南1公里的干坑村,原名耶输神祠,现改名源相寺。创建年代不详,早在清代初期,南神庙就成为该寺庙的定称了。干坑南神庙是供奉光明菩萨的寺庙,在全国佛教寺院中专门供奉光明菩萨的殿堂极为罕见。2004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1> <h1><b>平遥源相寺(南神庙)</b></h1><h1><b>  光明菩萨真名为耶输陀罗,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夫人,释迦牟尼成佛後,耶输陀罗随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随佛出家,成为佛教最早的比丘尼,被佛祖授於具足千光明菩萨,後传说在此地显化,住庙僧侣为其建殿并塑像供奉。</b></h1><h1><b>  耶输夫人的圣像面容端庄清秀,右手抱着年幼的儿子罗怙罗,身着华贵的服饰端坐正中,十余尊胁侍和供养人像侍立两旁,殿内两壁明清时期曾彩绘有十地修行故事水陆画,今已依稀难辨。</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神庙·天王殿</b></h1><h1><b>  大殿正南和乐楼相对,东西两庑过去也曾圣像林立,东庑为菩萨殿,供有文殊、普贤、观世音三大士,两旁分列十六罗汉。西庑是三霄殿,供奉三霄娘娘及张仙、痘神等侍列诸神。现仅有正殿佛像幸存。</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南神庙·琉璃影壁</span></b></h1><h1><b>  二进院墙上还镶嵌着琉璃烧造的佛教经传故事。琉璃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以陶为胎,在其表面涂上一层釉料,再入窑焙烧,形成一层薄而密的彩色釉。琉璃色彩流云璃彩,美轮美奂,在古时民间很难得到,因此当时的琉璃比玉器还要珍贵。</b></h1><h1><b>  南神庙以佛教为主,兼设道教、俗神殿堂的综合性宗教场所。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修葺时,当时的“玘意人”(经理人)有平遥县衙道会司道会武真人,道士郭教碧、郭寅秀、秦寅云、吕全清、郭正途、陈道云等,但平遥陶同村观音堂的僧人真月,也在经理人之列,说明那时候的南神庙由道教掌管,但允许佛教僧人参与;而明清两代其他多次修葺时,则全由僧人执掌大权。这种释、道二教曾相继主管,且能相容共处的寺庙,在全国亦属罕见,是平遥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一大奇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神庙·正殿</b></h1><h1><b> 南神庙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正院东庑之侧,有一座王妃墓冢和一座经幢。王妃即耶输夫人,墓冢别具一格,以砖砌基台,上筑琉璃罩,类似平遥民间出殡用的棺罩状。顶如轿盖,顶中间突起琉璃头,冢前方摆一块墓志石,刻有“具足千光明菩萨”横批,并书七律诗一首,年经久远,字迹已难辨认。</b></h1><h3><b><br></b></h3><h1><b>城南堡村:</b></h1><h3><b><br></b></h3><h1><b> 城南堡村距县城1里。因方位而得名。紧邻外环路,交通便利,区位优越。隶属古陶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发展趋势是商品一体化格局,村内840余户,2280余人,村域面积2616亩,耕地面积1150亩。</b></h1><h1><b>历史名人</b></h1><h1><b> 郭生荣(1876-1941),字耀卿,号浩然,城南堡人。幼即聪颖,博学多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辛亥革命前任教师。民国元年(1912),被推举为首届民国议会众议院议员,之后在南京、北京等地任职。</b></h1><h1><b> &nbsp; </b><b>民国4年(1915),阎锡山派专员到平遥征收苛捐杂税,由县公署召开士绅和有关人员会议,郭生荣在会上据理直言,阎锡山将其软禁在小五台。征税完毕才送其回家。后阎又派专人请其去省政府任职,郭生荣在复信中道:"阎公伯川……你让我去,若于民有利,我何乐而不为?似今所为于民无利,我何苦而为之?"拒不赴任。民国8年(1919),平遥建立女子高级小学校,郭生荣积极支持,并让自己及亲属的女孩上学。民国11年(1922),北洋军阀曹锟欺骗国会,重金贿选 。郭不趋炎附势,拒绝参加贿选,毅然返乡。民国13年(1924) ,冯玉祥推翻曹锟,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郭于年底赴京,直至民国15年(1926)才返回平遥。</b></h1><h1><b> 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及进步思潮影响下,郭生荣决心走复兴民族工业,普及、提高民族文化,唤起民众的实业救国道路。发动友人、学者集资入股,在县城南大街组织了书业、织业两个有限公司,并当选为董事长。书业公司主要为本县公、私学校供应各种教科书和文化用品,并销售各种古典和进步书籍。织业公司以自产自销为主,经销国内时新的棉织产品。织业公司还开办一织布厂,引进京津地区先进技术,使本县微弱的纺织业有了新发展。</b></h1><h1><b> 民国16年(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共产党员陈显文藏在郭家楼上两个多月,并掩护陈乘坐火车逃出山西。李舜琴(山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1902-1979),原名李名正,山西平遥净化村人,中共党员,进步青年组织"群新学会"的发动者之一,创办《新时代》等刊物,对党有重要贡献。其子李琦,1928年生,著名画家。)遭阎锡山通缉时,也受到郭的保护。同年,郭潜心佛教,与他人共同主持了长达6年的白云寺修复工作。民国20年(1931)冬,共产党员李予昂((1901-1985),原名育智,字遇庵,亦作遇安,又名李明善、山西省平遥西达蒲村人。著名经济学家,书法家。 又是著名的书法家)被捕后,郭积极活动,营救出狱。</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舜琴&nbsp;</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予昂&nbsp;</b></h1> <h1><b>  抗战爆发后,郭生荣支持儿子跟八路军、共产党干革命,并让堂侄郭道同等5人也结伴而去。平遥日伪维持会会长宋梦槐病危时,推荐郭继任,生荣得知后避住白云寺、超山庙及较远的亲戚处。</b></h1><h1><b> 郭生荣民国30年(1941)7月逝世,终年65岁。 </b></h1><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遥碗饦子</b></h1><h3><b><br></b></h3><h1><b> 平遥碗饦子是驰名三晋的风味小吃。清光绪年间,平遥城南堡著名厨师董宣,总结前人经验,创造出色、香、味俱佳的平遥碗饦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从北京到西安路经平遥,吃过董宣做的碗饦子后,赞不绝口,赐于重赏。平遥碗饦子制作方法独特,先将小麦面或荞麦面用温水调成糊状,放入油、盐、葱花等佐料,由稠到稀调匀,盛入小碟,上笼蒸熟后放凉。色淡黄,互不沾连,折卷不断。食用时冷调、热炒均可。冷调时将碗饦切成条状放入盘内,加醋、蒜泥、芝麻酱、香油、辣椒面、大料水,拌匀而食;热炒时用熟猪油或麻油抄底,先用葱蒜将碗饦爆炒,再加入山药蛋丝或豆芽菜,烹以酱油、醋、大料水等。平遥碗饦子历经百余年,深受群众喜爱,城乡庙会、集市上,碗饦小摊随处可见。</b></h1> <h1><b>  2015.03.31摄,城南堡村关帝庙,损毁严重</b></h1> <h1><b>  城南堡老爷庙外景</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 破败的城南堡老爷庙,从外面看,已经完全没有了庙的模样,左右有一间上世纪修的老房子,是从前的磨坊</b></h1> <h1><b>  老爷庙山门</b></h1> <h1><b>  旧城南堡破败的堡墙</b></h1> <h1><b>  永安堡堡门</b></h1> <h1><b>  传说中的赵家大院大门,这个院子是堡内最大,保存最好的一个院子</b></h1><h3><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邢明龙</b></h1><h3><b><br></b></h3><h1><b> 邢明龙,城南堡人,大致生于1934年,1999年去世。据说,他写得一手好字,并且可以一笔写出很多空心字,甚至左右开弓,双手同时写出不同的空心字;他会刻印,但从来不用事前打腹稿,说出想要的内容,往往上茅厕日方便的功夫便大功告成。以至平遥民间谚语形容人做事又快又好就说邢明龙抠印印,钻跌(的)茅则日一阵阵!他还是一个民乐演奏家,可以演奏多种乐器,更为奇特的是他将多种乐器组合起来,一个人达到一个乐队的效果。说学逗唱样样皆能,他演奏的曲目有“十不闲”等流行的民歌,也有当时流行的一些通俗音乐,他还会魔术杂技表演,比如他可以将钉子扎到鼻子里、眼睛里,他可以吃下一包绣花针,吞一段棉线,吐出来的却是穿针引线成功的状态,他可以将正在抽的香烟突然的变得没了,然后再向围观的群众借烟借火。有一年元宵节街头文艺表演,他扮演老太婆,惟妙惟肖,据说文革时期,邢明龙被当做四类分子批斗,红卫兵把他绑起来,押到会场,其他被批斗的人都是垂头丧气,只有邢明龙虽然低着头,但是却嬉皮笑脸,时常逗的围观群众哈哈大笑,令严肃的批判现场气氛十分搞笑。说他是平遥第一草根名人恰如其分。</b></h1> <h1><b>  平遥文化名人邢明龙先生故居</b></h1> <h1><b>  邢明龙刻的印</b></h1> <h1><br></h1><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记忆中的城南堡</b></h1><h3><b><br></b></h3><h1><b> 今天,机缘巧合下去了一趟城南堡拆迁指挥部,看到大家都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也就匆匆忙咨询了事情随即走人,中午去输液又路经城南堡,本已开车驶过,那也还是调转了车头再次进入了城南堡的主街!</b></h1> <h1><b>  街道的正中央是一排排悬挂在电线杆或者墙壁上的宣传拆迁政策的大红的标语,墙壁上到处可见搬家公司,收购废品等等标语,有一大块挨着曙光路的房子已经拆开了好大一个角,以至于平常老在路口出现的豆腐脑也消失了好几日未曾露面,都不确定还能否再见到卖豆腐脑的那家人家了!</b></h1> <h1><b>  其实,城南堡动迁是有个时日了,也曾经还有段时间不再拆迁的舆论盛嚣尘上!有时候,去那个名叫“喜来乐”的澡堂子洗澡,大家一度关心的话题也是是否拆迁,能否拆迁的话题!前几日,不,应该更为准确的是上个周六,随着机器的蜂鸣,一个大型挖掘机的介入,眼看着这座曾经每周都去光临一下的澡堂子被移为了一个小堆,我就知道拆迁已经要快速推进了!</b></h1> <h1><b>  不由得,就在今天我还是遵从了内心的想法,来到了这条曾经的主街,拍下了几张城南堡供销社的照片!</b></h1> <h1><b>  城南堡,这个词汇在我还是刚刚懵懂之时就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心里!这个村和我们十九街村是属于邻村上下,以前柳根路都是土路也不好走,更没有路灯!爸爸骑车子带着我回家,总是要出南门,骑行过热闹的南门外,就要过一座小桥,然后是继续着灯火辉煌,而且我印象中,城南堡桥一过,就有好几个厂子,有时候回家早就能碰到好多人骑车下班,即使迟了,也还总有路灯照明,等骑行到了安家菜铺(后来,这家的姑娘还和我同学了一段时间)跟前的巷子,也就是城南堡贡献是斜对面,往东一拐,就成了土路,而且是没有路灯,有些坑坑洼洼,还有个大土坡,每每这个时候,老担心爸爸是否会把我带着掉了,所以总是紧紧的攥紧爸爸的衣服!</b></h1><h1><b> 那时候,总感觉,城南堡是不是就是城里了,我们就是村里了!人家村里有供销社,我们村就没有;人家有工厂,我们村也没有;人家那个路叫做马路,而且有路灯,我们那个路,都是土路,哪里还会有路灯!反正我大体觉得村里通路灯已经是好多年后的事情了!</b></h1> <h1><b>  也还清晰的记着,奶奶有一次独自去城南堡的庙上看戏把我锁在家里,我哭喊着爬上了自家的街门楼,不停地呼喊奶奶,等奶奶回来还和奶奶好一通折腾!那时候就想,为啥人家老能唱戏,我们村咋不能?就挺羡慕人家,甚至于有些嫉妒在心里徘徊着!</b></h1> <h1><b>  还记得就是,小时候,和爸爸老去城南堡问一位白胡子老大爷练拳,记得他们家好像还有块小空地,爸爸在哪里练拳,练双钩!</b></h1><h1><b> 再后来,爸爸还经常拿回来碗托儿让我吃,说都是大爷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知道了原来三疙瘩碗托儿的老板三疙瘩是爸爸的师兄,也就是那个年月,爸爸还经常路过,每次都被师伯叫住,不喝两杯酒哪能让他的小师弟轻易离开!在后来,前两年正月里武术表演大会,我才又见到了师伯,可惜老人因为喝酒太多,已经不好自理了,再后来,就听爸爸说老人已离我们而去了!</b></h1><h1><b> 随着,这些画面不停的在脑海中盘旋,看着眼前的旧时的数十年未变样儿的城南堡供销社!我知道,那个我印象中,一缺了什么就得跑过来买东西的地方,也将随着一声令下,化为历史,而慢慢的既是是整个城南堡也会随着城市进程的加速,而完全湮没在时光里!</b></h1><h1><b> 那个触手可及的地方,总归也只能在梦中再见!那个在我童年脑海中的城南堡,也终究会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b></h1> <h1><b>  愿城南堡人民过上更幸福的日子,也祈愿我们共同把自己的家园建设的更美好,把岁月带给我们曾经的美丽永刻心间,那是一种永不磨灭的温馨!</b></h1> <h1><b>王平的收藏&nbsp;</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心仪小溪印</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