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秦游汉桑梓地:初唐四杰之王勃

若十桑宝安书画篆刻艺术

<h3>70*12</h3><h3>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津,生于公元649年,卒于676年,诗文俱佳,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h3><h3>这一集请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逝才子和他的《滕王阁序》</h3> <h3>760mm长卷</h3><h3>王勃少年英才,出身显赫,祖上几代都是天下闻名的名士: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据说十五岁时就能当别人的老师,门生遍天下,贞观年间的房玄龄、杜如晦等宰相都曾在他门下游学受教;伯祖父王度,以《古镜记》名传后世,开唐传奇之先河;叔祖王绩,号东皋子,是十一岁时就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他喜好田园风情,将五言律诗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王勃的父亲也非常厉害,是当朝的太常博士,兄长则是20岁就进士及第的青年俊杰。显赫的家世并没有让王勃养成慵懒懈怠的纨绔习性,相反,诗书传家的浸染让王勃从小就展现出不逊先人的聪慧。据记载,王勃六岁就能作诗,且构思巧妙,九岁时就能对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进行解读和勘误。这样的年纪对于一般的孩子,正是无忧无虑的时候,而王勃却已经开始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滋润着少年壮志。等到他15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向当时的宰相上书,表达自己的志向。而他在自荐书中所展现的博学与华彩,也让宰相刘祥道十分惊讶,立即向朝廷举荐了王勃,认为王勃才情惊艳,应当重用。有了宰相的举荐,王勃得以在皇帝面前展现才学,后来又进士及第,最终被朝廷授予官职。此时的王勃,不过17岁,少年得志意气风发。</h3> <h3>顺风顺水的人生让王勃懒得去体察俗吏的感受,英才绝伦的天赋也让他对于人心的幽微缺乏警惕。唐朝的贵族大多爱马,喜好以马球、相扑、斗鸡等游戏来打发时光。各位王公之间的球队较量十分激烈,雄鸡对抗也玩儿得不亦乐乎。王勃因为才名显著,被沛王请入王府,沛王和英王虽是兄弟,却也是斗鸡场上的一对冤家,王勃为了帮助沛王,大笔一挥,创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文章引经据典的声讨了英王的斗鸡,大大彰显了沛王斗鸡的正直英勇。也许是少年人的调皮,也许是诗文者的技痒,这篇文章虽然只是闲极无聊的文字游戏,却被宫内人争相传抄。一来二去,就传到了唐高宗李治的书案上。李治看到这篇文章十分不悦,认为王勃行为轻浮,文章中一些血腥的描绘,又勾起了他父辈时皇室相残的不快记忆,于是高宗一怒之下,以挑拨兄弟感情为由,把王勃逐出了沛王府。一篇游戏文字,断送了王勃似锦的前程。也将这位云端之上才子,打落尘埃。失意落寞的王勃开始远赴巴蜀,漫无目的的游历。那是一段自由自在的日子,登高远眺,追慕武侯;放旷诗酒,驰情文场。三年后,王勃得到了一个地方参军的小官职,平日里研究研究医术草药,生活倒也闲适。可惜没多久,他就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打击,他被怀疑杀了人。官府指控王勃私藏了一个被追捕的逃犯,后来因为担心走漏风声,就将这人杀人灭口了。王勃因此被判死刑,恰逢大赦才绝地逢生。其实这个案子中疑点很多,不少地方前后矛盾。对此,新旧《唐书》都这样记述,说他“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正史这样记载,那么王勃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恃才傲物的性格得罪了不少同僚,因此被设计陷害。经过了这次打击,王勃似乎对于生命和自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他逐渐放弃了在官场打拼的念头,转而开始专注于诗文的世界。王勃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h3> <h3>然后,时间悄然来到了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途径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的滕王阁竣工。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都清楚了。历经挫折的王勃已经学会了保持谦虚,并相互寒暄,可他纵横恣肆的才情,还是让这次雅集不欢而散。滕王阁上的挥毫篇章,成为了王勃潇洒绝伦的才子形象的完美诠释。千百年来,当人们诵读《滕王阁序》时,总会伴着那些诗句浮想联翩:在诗歌盛行的时代,那个年轻的诗人,他脑海中的文字与画面到底是如何涌动的,他怎么能这样轻轻松松便谱就了不朽的诗篇?</h3> <h3>也许,我们和王勃都应该感谢阎公的这次雅集。我们获取了一次来之不易的诗文震撼,而王勃则在滕王高阁上,重新找到了自己。那个衣襟飘飘神采飞扬的王子安,他的一举一动,他一句一吟,他的即兴挥洒,他的光芒万丈。这不就应该是他本来的样子?</h3> <h3>古今有多少才智之士,满怀信心的走上朝堂,然后再风刀霜剑之下黯然离场。他们本是璀璨的文星,却需要步步小心地收敛着自己的光华,即便如此,仍免不了知音难求的困苦。于是,落寞有之,委屈有之,苦闷中逐渐成了细碎的思妇。朝堂虽好,这般处境,却是最消磨人。王勃很幸运,他在迷惘中逐渐明悟了“适志”的真谛,他本就适合做一个文章经世的诗人呀。若是一直身在王府,他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做些斗鸡走狗风花雪月的文章,又如何在滕王阁上将天地纳于胸中呢?</h3> <h3>完成《滕王阁序》后第二年的秋天,27岁的王勃打点行装,乘船渡海去交趾,探望多年未见的父亲。可惜的是遇上了海啸,船沉入海,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亡。父子还未相见,便阴阳两隔。才长命短,令人扼腕叹息。坊间流传,王勃临死之前曾说:“世间绝妙诗文,本来就是天籁之音,而我不过是上天手中的一支笔,现在他要收回去了。”这位旷世奇才,一生很短,一世很长。</h3> <h3>多年后,《滕王阁序》流传天下,唐高宗见到了这位年轻故人的作品,他再次被王勃的才情打动,他已经原谅那个轻狂的斗鸡少年了。只是,这个年轻人,已经无法应召入宫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从来没有任何一座楼阁像滕王阁那样有如此多的兴废重修,至今修建三十多次。王勃在滕王阁上的挥笔,不仅成就了自己,折服了世人,也为天下留下了一条文脉,这条文脉屹立在赣水之滨,也隐藏在书籍册页,更扎根在人们的心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