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保持童心

秋歌悠扬

<h3>  “医生,孩子这几天总还是咳嗽”“医生,孩子怎么发高烧了?”“医生,打了针了怎么还不好?”</h3><h3> 走进儿科病区,第一感觉就是忙碌喧嚣。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全体医护人员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忙碌着。有个外科同事因孩子在我科医院来陪床,过来特别特别同情的表情问我“小赵,你是怎么受得了这种折磨、摧残的?”</h3><h3> 于是我想了想,工作了近十年了,我为什么受的了这么久这种“折磨+摧残的”?还有我周围一个战壕里的儿科兄弟姐妹,他们是怎么受得了的?</h3><h3><br></h3> <h3>  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起好呢?感觉经历了这么多年儿科的“摧残”加上二胎后的“孕傻”,脑子真的“瓦特”了。</h3> <h3>  难道是小时候对“医生”这个高尚职业的崇拜?小小的我觉得医生有一种神秘的超能力。还是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随大流?毕竟那几年相对于现在来讲医学是热门专业啊。不过这有点太遥远了,想不清楚了。</h3><h3> 当我看到我的实习学生们,年轻的脸庞上带着医学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就是那种带着光芒的喜悦吧,医学誓言中“健康所以,性命相托”的神圣的使命感,那种爱与责任感。</h3><h3> 这就是我的初心,“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使命感!</h3> <h3>  每次带学生前我都会问,“有没有以后志愿儿科的?”,小可爱们回答我的几乎都是“……”</h3> <h3>  儿科是什么意思?就是又俗称“哑科”,由于儿童病人表达、认知及思维能力均较为低下,患儿对自己的病情和感受描述往往不够准确,使得诊治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儿科不但要做小孩的工作,还要做大人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是治疗顺利和规避医疗纠纷的关键。患儿家长具有决定权,又无法感受患儿的病痛,患儿就诊经常有数个监护人陪同,儿科医生很多工作都是在和监护人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经常同样的话要跟同一个患儿不同的监护人重复再重复。 “家长难,小孩哭,医生累”是许多业界人士对儿科的评价。</h3><h3> 简单来说,就是有一种忙碌叫“儿科医护”。这种状态,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h3> <h3>  但是我们科李化兵主任,她经常说“儿科就是个很好的科,我最喜欢儿科。作为儿科医师是幸福的,因为我可以用自己的医术仁心换来孩子天真烂漫的笑脸。”,而且她多年来不忘初心,一直满怀热忱。</h3><h3> 我们一直说她是个“表里不一”的人。看外表,她体重也就有九十斤多吧,还长着一张娃娃脸。以至于有次我跟一个病重的患儿家属说让我们李主任再跟您看看的时候,家属打量了她一下,说“你们主任好年轻,远看我还以为是实习的😂”。其实她小小的身体里迸射着满满的正能量。兼任着医务科副科长,儿科教研室主任的她,每天忙的像陀螺一样转。</h3><h3> 她自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诸城市人民医院至今,多年来一直在儿科的一线岗位工作,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2014年曾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修学习1年。现任山东省医师协会青春期专业委员会委员,对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技术熟练,方法先进,疾病治愈率高。工作热心、细致,服务态度好,深受广大患儿及家长的好评。工作后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青年医师”、“优秀青年医务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潍坊医学院优秀教师”、“潍坊市岗位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在《中华儿科杂志》等国家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著作,主导完成市级科研数项。</h3><h3> 工作中遇到病情不稳定的孩子会时时牵动她的心,加班加点守在患儿病床前直到转危为安,也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她爱人在她头晕眼花的时候,吐槽她“快去科里上班吧,上班你就会激情满满,头不晕眼不花”。这就是她常常的“下班不放心,再去病房看看”状态,她的爱与责任感。</h3><h3> 不断奉献爱心、热心、细心和耐心的她,深受广大患儿及家长、同事的好评。</h3> <h3>  其实儿科的同事们也很“虚伪”。</h3><h3> 像那个一向心直口快的“徐主任”,别人管床上有个因家庭纠纷迁怒于医护人员在病房里叫嚣的家属,她本来奔着“讲道理”去的,结果呢,发现她去当了人家的心理疏导,剑张跋扈的家属和颜悦色的说起了家常。因为她说家庭情况特殊,挺同情人家。</h3><h3> 像那个快40的高龄孕妇李姐,忍着早孕反应值完忙碌夜班,疲惫的嚷着“明天我休班不来查房了!你们帮我查吧,我快累死了!”,结果呢,第二天那个信誓旦旦不来的她又出现在病房里,“我那个床上那个谁病情有点特殊,担心换人查房孩子和家长再不配合……”因为家属的信任,丝毫不介意说话“打脸”的。</h3><h3> 像那个美美的“菲姐”,下了急诊夜班嚷着“累虚了,什么也不管了,回家补觉!”结果呢?快中午了还在科里跟床上那个有产后抑郁的家属沟通病情,一遍一遍的,扯远扯近的。只因为这抑郁的家属只信任她。</h3><h3> ……</h3><h3> 现今,我们儿科临床工作中,遇到过太多焦虑无比的父母。 像我们老张,管管,老梁,刘大哥每天也做着数不过来的这种习以为常的事儿,相互嫌弃也没用。反正大家都常常用这种“打脸”无数次的行动,来践行着那句“有时是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h3><h3> 这句话也是带着我们成长起来的岳军主任时常在我们耳边提醒的话。</h3><h3> 古人云:医不叩门,道不轻传;医不戏病,患不辱医。建立基于信任的医患关系,是治疗的基础。</h3><h3> 医好每一个孩子,是每个儿科医生骨子里的信仰。小小病患脸上开心的笑容就是儿科医生最大的快乐。</h3><h3> </h3> <h3>  每每学生出科前我都问一下,“发现儿科的优点了吗?”“儿科的老师都很温柔、可爱……”“儿科的小朋友们不哭的时候都很可爱……“老师,有点为难……”</h3><h3> 儿科治愈率高,成就感就高。我们嘴上说着纠结,但看着孩子们的小脸蛋眉开眼笑,奶声奶气的跟我们说“谢谢!再见!”的时候,甚至有个小男孩跑到我耳边悄悄的说“阿姨,我觉得你最漂亮!”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嗯,人类就是这么一种口嫌体正直的奇怪动物。</h3><h3> 所以儿科的医护人员真正像孩子一样笑,跟孩子互动时候,保持童心的样子是最美的!</h3> <h3>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是我的初心、信念、梦想。有一种温暖叫付出和奉献,有一种忙碌叫“儿科医护”。我的身边这样一群战友,和我一样,有着坚定的信仰,因为心系患儿,所以习惯了忙碌,所以再苦、在忙、再累也在坚守。不忘初心,保持童心,砥砺前行!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