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首博开展:《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来自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北海、香山等11家北京公园的190件文物首次“走出”公园。公园前身多为皇家园林,正如展览各章题目所绘:公园既历史悠久——“平底山海,溯自辽金”,又底蕴深厚——“坛庙相望, 天人合一”。历代帝王在“三山五园,移天缩地”,过程中,不少国之重器,也深藏园中。</h3><h3> </h3> <h3> 颐和园的缂丝《无量寿尊佛像》为首次公开展览。“通经断纬”的缂丝织法工艺复杂,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这张缂丝图为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所制造,长7.5米、宽4.5米,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古代缂丝作品。为保证安全,展方特别定制了展厅内最大的恒温恒湿展示箱。</h3> <h3> 有“清宫第一榻”之称的紫檀嵌珐琅云龙纹七屏式罗汉床也是首次走出颐和园,最关键的是,不仅可远观,还可近距离仔细品鉴其云龙雕文和珐琅饰件。</h3> <h3> 除此之外,颐和园还选送了“最古老”和“唯一”外国制作的文物。兽面纹三牺尊,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为商代时期青铜祭祀用礼器;铜镀金画珐琅匣式座钟是十八世纪英国所造,在乾隆时期收入颐和园。</h3> <h3> 北京植物园选送的乾隆版大藏经,又名《龙藏》,其编刊工程浩大,前后860余人,历时6年完成。自宋至清,木刻汉文大藏各代频出,唯有《龙藏》经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极鲜见,在世界佛教史上也是鳌头独占</h3> <h3> 北京城中轴线历史的见证者——景山公园万春亭的老宝顶也亮相。 景山现今虽然不高,但当年也是“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 而建于乾隆15年万春亭则更是当年的紫禁之巅。至今仍是北京中轴最佳观景点。2006年的五亭大修中,老宝顶终于“退休”,雷击时留下的烧痕仍清晰可见。<br></h3> <h3> 来自天坛公园的明代鎏金铜编钟,形态完美,工艺精湛,鎏金匀称,国内罕见,标定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当年被八国联军掠走。1994年,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来华访问交还,漂泊海外100年的国宝得以“回家”。</h3> <h3> 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一直在颐和园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中保存,据说后又送至荷兰全面进行修复。此次展览是这幅珍贵的油画首次走出公园。画中慈禧年近60,看上去不过三四十岁,不禁让人怀疑是否用了美颜。而其面容冷峻,仪态端庄,眼光犀利,威严中透着一丝令人不寒而栗,罢了,能镇得住曾李左、尤其是袁世凯此等枭雄,主政晚清五十年,也实为一位奇女子了。</h3> <h3> 其他北海公园阅古楼石刻拓片、天坛公园五色瓷祭器等珍贵文物,也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h3> <h3> 三山五园,九坛八庙,千年皇家园林,曾为帝王独享,如今作为“公园”已对我等百姓开放。我们赏其美景、观其建筑,但是对这些公园里的文物藏品,还是知之甚少。尤其国宝重器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今日里终得一睹芳颜,去体会一下他们曾经的沧桑,与繁华。</h3><h3> 19081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