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形兼备,仙气袅袅……西汉错金博山炉欣赏

半山堂-严谷泉

<p class="ql-block">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而实际上确有博山,其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区东南。自古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博山炉下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据《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p><p class="ql-block">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但后世仿制的博山炉已经没有了汉代博山炉的那种神韵和灵气。</p><p class="ql-block">这件西汉时期青铜错金银嵌绿松石博山炉造型奇特,构思精妙,工艺精湛。炉体以错金银工艺装饰并嵌以绿松石,炉座为一单掌托举炉身的熊造型,栩栩如生。汉代人崇尚熊人所共知,是代表了王朝开疆扩土的英雄气概?还是表现了男人彪悍有力的雄性?就各抒己见了。同时,很少为人知的是,据史册记载汉代熊型物有同辟邪一样的功用,能携往生的灵体升天。在汉代出土的各类文物中,熊的造型非常广泛和生动,无论是青铜器,玉器,石雕等都立体表现了熊的可爱和举止的夸张,凸起而下垂的双乳,浑圆的腹部和躯体健硕的四肢,脸部则多为写实,总之这是汉朝人所喜爱的动物图腾。因此,在西汉博山炉中出现熊的造型是合情合理的。2015年,大收藏家安思远案头摆放的一只7.6厘米的西汉铜鎏金小熊在佳士得以285.3万美元的高价拍出。但在博山炉中以熊为炉座造型的目前还不见,著名的汉代降龙博山炉以人降龙造型为炉座,属国家二级文物,现藏陕西博物馆。</p> <h3>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熊单膝跪地,单掌力举炉山的身体造型栩栩如生。</h3> <h3>错金工艺精湛。</h3> <h3>错金之外添加绿松石镶嵌工艺,更显雍容华贵。</h3> <h3>以下几件是馆藏西汉博山炉。</h3> <h3>大藏家安思远案头的西汉铜鎏金熊,拍卖成交价285万美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