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i>非 (fēi)</i></b></h1><h3><br></h3><h1><b><i>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出自《诸葛亮集•诫子书》。意谓不学习便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取得学业上的成功。</i></b></h1><h1><b><i> 这里的“非”字很有讲究。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看,活脱脱像一只鸟,在天空上展翅高飞的样子,而且突出了鸟的翅膀,可见这是象形字。“非”是“飞”字的最初字形。戴侗《六书故》和周伯奇的《说文字原》都认为,在上古时代,“非”、“飞”同字。小篆略有变异鸟的样子不那么象了。楷书由小篆发展而来,这个“飞”字后来假借为表否定意义的“非”字。</i></b></h1><h1><b><i> “非”字的本义是“飞”。“飞”字产生以后它才取“两翅相背”的形象而被假借为否定副词的“非”。有时当“不对”、“过失”讲。如陶渊明《归去来辞》:“觉今是而昨非。”意思就是:觉得今天正确而昨天不对。</i></b></h1><h1><b><i> “非”字有时还当“没有”讲。如《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意思是: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可是没有水蛇鳝鱼的洞穴便没有藏身的地方。</i></b></h1><h1><b><i> 在上古时,“非”与“匪”通,古文中常将“非”写成“匪”。</i></b></h1> <h1><b>分 (fēn)</b></h1><h3><br></h3><h1><b><i> “分明天在心,不为浅狭谋。”出自方孝儒《勉学诗》。意谓山高水长分明是老天有意造成的,它在一开始就不作“浅狭”的打算。比喻为人应自幼树立雄心壮志。</i></b></h1><h1><b><i> 这里的“分”是会意字。而且其本义从古到今没有丝毫变化。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书形体都非常明显,就是把一件东西(八)分为两半,用什么剖的呢?中间的刀子十分形象。《说文解字》:“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i></b></h1><h1><b><i> “分”字的本义就是与“合”相对的“分开”。如《左传•文公十六年》:“分为二队。”意思就是:分开成二队。也可以引申为“离开”的意思。如《庄子•渔父》:“呜呼!远哉,其分於道也。”意思是:唉呀,远走高飞吧!将要离开这个世道。</i></b></h1><h1><b> 还可以引申为“分给”、“分配”的意思。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意思就是:我不忍心杀她,但不分给她一个小钱。</b></h1><h1><b><i> 在古书中“分”读fèng时,当“料想”讲。</i></b></h1> <h1><b>丰 (fēng)</b></h1><h3><br></h3><h1><b><i> “丰草多落英,茂林多枯枝。”出自王充《论衡•自纪篇》。意谓丰盛的花草里落叶多,茂密的森林里枯枝多,它揭示了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i></b></h1><h1><b><i> 这里的“丰”是会意字。从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形体看,上部都是满满登登的祭品,下部是一个“豆”字,“豆”字在古代当食器讲。意思非常明显,食器上装着丰富的祭品,当然是丰盛的意思了。只是到了楷书阶段、简化成现在的“丰”。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则这样解释:“象树立树木为疆界之形。当即后代的封”。在他看来,丰、封为古今字,卜辞用其本义。也可以聊备一说。</i></b></h1><h1><b><i> “丰”字的本义是“丰盛”,也可引申为人的“丰满”和“美好”义。如《诗经•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意思就是:你这丰满的人儿啊,等候我在巷口啊。还可以引申为“茂盛”、“繁茂”等义。如曹操《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花丰茂。” “丰”字的“丰收”意思更为明显。如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i></b></h1> <h1><b><i>教师:蔺德生</i></b></h1><h1><b><i>班长:许新梅</i></b></h1><h1><b><i>绘画:帅 梅</i></b></h1><h3><br></h3><h1><b>延伸阅读——</b></h1><h3><br></h3><h1><b>著名藏书家传略(八)</b></h1> <h1><b> 徐勃(公元1570-——1645年),字惟起,号兴公,福建闽县人,他的父亲是个贡生,易学名家,曾做过知县。哥哥徐熥通是举人,徐家虽不算富裕,但家中藏书较多,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喜爱读书,长大后更嗜书如命。他曾三次游历吴越,每次都花钱购买不少图书,尤其是遇到罕见难得的版本,更是不轻易放过。</b><br></h1><h1><b> 在他28岁那年,生病后卧床不起,有一天稍有好转,他听到门外有叫卖书声, 马上让家人把卖书人请进屋,一看是一部《丁鹤年诗》,他喜形于色,本来家里已经有一部刻于永乐年间三卷本,但书商手中的为元刻本,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硬是用买药的钱买下了这部书。书商刚离开,他就靠在床上读起来,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书。家里人担心他病情加重,没想到,他却“顿觉心旷神怡”而“倏然病已”。对于徐勃来说,书胜任何良药,书能治病啊!</b></h1><h1><b> “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这是他恪守的生活信条。为了购求书籍,他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心血。有位朋友不理解他,讥笑他“痴”,他却摇摇头,反驳说:“宋代的尤袤说过,书籍在饥饿时可以当肉,寒冷时可以当衣,孤独时可以当朋友,忧郁时可以当乐器弹奏,我平生除了喜好书外,没有其它嗜好,哪里敢安于享乐,怠于钻研呢?”(见徐勃《徐氏家藏书目自序》)</b></h1><h1><b> 徐勃对善本书的识别很有独到之处,。他认为有异人家必有异书,欲求异书,先求异人。不遇异人,勿求异书。同时,异处也是他发现秘本的地方。万历37年,(公元1609年)他客游衢州,住在祥符寺,空闲时参拜佛殿,见佛座后有几个破箱,十分惊讶。让人打开一看,都是宋嘉祐年间所刻佛经,他选了数十轴完整的请为珍玩,又在箱中拾得一部《性理群书句解》一卷,他视为珍宝。</b></h1><h1><b> 经过十几年的穷搜苦求,加上父伯兄弟所集,他的藏书量与日俱增,很快达到53,000多卷,以后又 逐渐发展至70,000多卷。他的藏书处的红雨楼、宛羽楼、汗竹巢、 绿玉斋等,据说他最中意的是绿玉斋,也叫绿叶山房,小斋有三间房,前后向背,中间一间用以会客,左右两间作了书房,藏有数千卷书籍,徐氏兄弟在这里读书其乐无穷,兄弟二人皆有文记此。徐勃《题绿玉斋》中有:“平生无长物,满壁琴书”之语,可见怡然自得之情。</b></h1><h1><b> 徐勃有明确的藏书主张,即“传布为藏”。也就是说,收藏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读到书,学到东西。他曾经说过:“来借书的人有的是为了解疑析难,有的是为了校勘异同,有的是搜求研究资料,这些都是好事,怎么能不借给人家呢?”(《笔耕·借书》)谁到他家来借书,他总是先设茶招待,然后拿出书来让人家看。可以想象,在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b></h1><h3><b><br></b></h3><h1><b> (参见拙著《古今图书收藏指南》)</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