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人”一生一世 同学情至纯至真

应时之雨

<h3></h3><h3>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201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我们抚顺27中2年4班的同学们曾在下乡30周年时聚会在雷锋公园。下乡到黑山县司屯公社西拉大队的同学(3年1班,2年4班,1年5班各部分同学)曾在下乡40周年时聚会在雷锋公园。</h3><h3>2年4班施伟同学遨游商海多年,偏有古道热肠,首倡在纪念下乡50周年时搞全校同学聚会。于是,杨桂荣,杨洪海,赵常喜,刘茂德,施伟等5人组成了筹备组,从三月份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活动。</h3><h3>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已的思绪常常回到那“蹉跎岁月”。</h3><h3> 1968年9月27日是我们27中全校同学下乡的日子。那天早晨,家人把我送出家门就回去了。在瓢儿屯车站,看到那么多同学的亲人来送行。我心中有些失落。在车窗里突然发现妈妈被二哥和两位姐架着,已哭成泪人站在站台上。妈妈奋力分开众人,挤到车窗前,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我好朋友王庆余的手,嘱咐他,让他照顾我。那场景永远不能忘怀。列车到黑山车站后,我们2年4班的四位男同学和1年5班的三位女同学被分到了西拉一队。生产队长赵福德五短身材,相貌堂堂。背着毛主席语录兜。他与我们一一握手。然后我们坐上马车,走20多里路,来到西拉一队,我们四位男同学住在房东老方家。</h3><h3>我在农村正好呆了两年。第一年,秋收冬肥,春种夏锄,四季一个轮回的农活都干到了。 为什么说冬肥?因为一冬天的农活都和粪肥有关。早晨,不到四点钟,生产队的钟声就敲响了。知青和社员们一起去甸子抢土。有马车可坐,但很少有人坐。因为天太冷了。要走十多里路才到地方。所谓甸子,是废弃的稻田与荒地。地冻得很结实。用锹抢一下,只能抢下薄薄的一层,然后传成堆装车拉回去,用于垫猪圈或直接拉到地里作肥料。三九天,平原上的风刮在脸上,剌进骨子里。我新买的条绒面的羊剪绒帽子,全副武装,仍挡不住肆虐的寒风。 </h3> 冬天,第二项重要的农活就是到社员家起猪圈和旱厕。镐刨锹铲,一不小心,就有小渣蹦到嘴里。<h3>  夏天铲地。太阳在正头顶火辣辣的照着,大地上的热气向上升腾。这种处境最能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意了。</h3><h3> 秋天割地。高粱叶子把手腕划出道道血印。大豆豆荚的尖扎进手心,并留在里面,形成一个个小黑点。</h3><h3>上山下乡,这一代人吃了很多苦,苦中也有乐。农民对知青很关照。在铲地,刨茬子,割地时,他们干到地头后,总有人往回接干得慢的我们。春节时,很多农民家庭要把知青请到家里吃一顿。</h3><h3> 第二年,青年点儿建好了,我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知青之家”。四个小队30多位同学住在一起。开始大队派一位农民管伙食。后来,3年1班金振革同学(青年点点长)找我谈话,让我当脱产的伙食管理员。我感到很为难。在一起干活的青年农民张贵一(后来当教员,校长)鼓励我,并给我出主意。他说,伙食办不好,是因为大锅饭(远见卓识),你去学校借钢板,刻蜡纸,印饭票,让大家凭饭票买饭。我照做了,效果不错。</h3><h3> 一小队队长赵福德有一天来看我,他给我出主意,让我们把青年点周围的荒地开恳出来种菜。同学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干活,但点长带头,三年级学哥学姐带头,大家热热闹闹干了起来。赵福德热心地常来指导如何种菜。</h3><h3> 赵福德又出主意让我们养猪,并从家里抓来两个猪羔,对我说,猪养死了,不用你们赔。养好了,杀猪时还我几斤猪肉。</h3><h3> 就这样,青年点的小日子红红火火地过了起来,没发生过什么纠纷。过去常自许自已的能力。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同学们的宽容与谦让使然。我妈妈说,我老儿子在家什么活都不干,酱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竟管了这么大的伙食!</h3><h3> 当地农民的勤劳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生产队有一位70多岁的社员,下地干活和年轻人一样,下地和收工不管多远,却从来不做马车,还要背个粪箕子,随地拾粪。</h3><h3> 社员家庭副业是编炕席。男人把秫秸刮皮,破开,碾压,去瓤。女人编席。在生产队里干一天活,晚上饭后还要编炕席。一领席能卖一元钱,可这要耗去夫妻俩几个小时的时间。</h3><h3> 1970年9月,因南票矿务局招工,我离开了黑山那广袤的大地。</h3><h3> 1971年春节,同学们写信让我一定回黑山一趟,去了才知道,是青年点儿杀猪了。</h3><h3> 岁月无情人有情,同学缘伴终生。抚顺27中在南票矿务局工作的有十几位同学,隔三差五,小聚一酌。</h3><h3> 纪念下乡50周年, 要组织全校同学,真是不容易。全校23个班,1200多人,估计有500人能参加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各位联络员广泛联系,想方设法通知到每位同学。有的毛遂自荐当主持,有的把自已演唱的歌曲发过来,那些虽黑白,但青春的靓照更让人喜欢。我也常被感染着,激动着。</h3><h3></h3><h3> 有人说,人生是没有返程票的一段旅程,是无法彩排的一幕话剧。也不尽然,退休之后的我们,自由度比任何年令段都高,未来能够规划,自娱自乐可以彩排。抚顺27中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从3月份发出通知之日起,到9月17日庆典,再到10月17日总结会,历时半年,同学们更拉近了距离。事后从微信中得知,微信昵称“千秋雪”同学从宁夏专程回抚顺参加庆典。从大西北回东北。2年4班宋念停同学在四川攀枝花工作,退休,从大西南回东北。还有大庆,武汉,上海等地的同学都专程赶回抚顺。</h3><h3> 庆典活动在雷锋体育场举行。我们的聚会常与雷锋的名字相连,这并不是简单的巧合,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27中的同学中就有雷锋辅导过的学生,现任雷锋纪念馆馆长也是27中同学的后代,我本人曾聆听过雷锋本人的忆苦思甜报告。雷锋精神像芯片,都植存于我们的头脑中!</h3><h3> 杨桂荣同学力主请老师参加庆典,最终有五位老师参加。他们比我们年龄稍长,当时就20刚出头。有同学回忆,2年5班班主任齐老师在和女同学讲话时还时常脸红。82岁的3年1班班主任王筣老师主动要求,在庆典上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h3><h3> 在纪念活动过程中,2年7班张国祥同学在微信群里发表了描写自已下乡时在水库救人,捞人故事的文章。我和2年5班刘茂德同学负责宣传工作,我俩都被这篇文章感动,经沟通在同学中开展了“火红的青春,滚烫的记忆”的征文活动。</h3><h3> 2年4班卢淑梅同学写出了《牵驴磨米》的小故事。她去磨米,由于不会拴疆绳,小毛驴跑了,她磨完米出门发现驴没了,急得直哭,旁人又吓唬她说一头驴有多贵。等回到生产队,发现小毛驴早已回来,一场虚惊,破涕为笑。小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形象跃然屏(手机显示屏)上。</h3><h3> 2年4班赵瑞英同学写出了《做饭》的文章。她从第一次在青年点儿给同学们做饭的笨拙,写到回城成家后做饭的艰辛,又写到给孙子做饭如何讲究营养的精益求精,又写到退休后常把同学们请到家里,给同学们做饭,听到同学们夸奖手艺的心里美滋滋。</h3><h3> 2年5班陈慈嘉同学写了《 圆梦》的文章。她的父母都是大学生。她从小就有上大学志向。下乡,随父母走五七道路,回城当工人,求学之心不泯。最后抓住了上电大的机会,得偿了求学之愿。后来又教育儿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儿子争气考上重点大学。现在,又承担起辅导孙子的重担。</h3><h3> 2年1班田耘同学写了《 一个难忘的冬天 》的文章,对在农村遭遇寒冷的境况和内心感受细致描写,极尽铺排。最后文章把落脚点放在坚忍性格的形成上,又充满了正能量。</h3><h3> 3年3班尹玉兰同学写了《胜似父母情》的文章,文章叙述了她与走五七道路的闫叔与支姨一家的友谊。闫叔曾是某上将的秘书,经历坎坷又秉持初心。他在她遇到挫折时,用自己的事例开导她,又曾为她的婚姻大事把关。她也曾在退休后在支姨临危时侍候在病榻前,并与他们的几个儿子姐弟相称,微信联系。半世友谊,感人至深。</h3><h3> 3年3班张杰同学写了《寻找董玉霞》的故事。某班同学董玉霞因还乡与同学们失去联系。同学们多方寻找,却找到了董玉芝。董玉芝也因还乡后与同学们联系不上,听说学校要搞纪念活动,让儿女到处打听。结局皆大欢喜。</h3><h3> 2年2班孟庆发同学写了在大串连受毛主席接见的故事,2年5班王运祥同学写了赶马车的趣事。2年5班赵桂英同学写了自己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h3><h3> 2年5班罗杰同学和2年1班李守信同学分别写了反映知青生活的叙事长诗。</h3><h3> 李守信同学还创作了小说。小说描写了知青们挖电线杆坑,挖出了尸骨,大家从惊恐到好奇,又进一步挖掘,挖出子弹水壶等物。初步确定这是黑山阻击战的烈士遗赅。大家又恭敬把尸骨安葬。</h3><h3> 同学们的文章都具备感情真挚的特点,文笔流畅,趣味性强。叙述吃苦而不悲伤,自然流淌出的是青春的骄傲与意志的坚强。</h3><h3> 我们这一代,在农村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只要曾经下乡(包括还乡),就具备了知青身份而伴随终生。在农村的岁月,成了从来也不用想起,从来也不曾忘记的人生旅程。同学们从同窗又增加了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拥有青年点儿这个大家庭的情谊,因此,我们又具备了喜聚不喜散,亲如兄弟姐妹的特点。同时,又因为我们子女少,更有抱团养老的愿望。1年5班冯玉龙同学与妻子前后脚患脑出血而不能自理,同班的罗广新同学和2年6班的李玉山徐玉兰(夫妻),张殿文,刘吉宝同学伸出援手帮忙,长达一年之久。当然,抱团养老,更多的是养生经验的交流,人生感悟的互通,心灵的契合与相伴。</h3><h3>最后,引用杨桂荣同学在50周年庆典上的两段讲话:“我们这一代人是共和国最懂事的孩子!我们无愧于国家和社会!无愧于老师、父母和子女!也无愧于我们自己!”</h3><h3> “亲爱的同学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路,我们曾一起走过。未来的夕阳之旅,我们还将结伴同行。社会上有人说,我们是最喜欢扎堆聚会的一代人。他们哪里知道,我们从小受集体主义教育,是群体意识最强、最重情义的一代人!让我们带着共同的“知青"名字和“知青”情结,携手并肩,快乐前行,去续写人生最丰厚的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