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多情的土地

秋实

<h3>  1972年,我生在一个小山村,距建三江仅5公里,我的童年就是在凌晨生产队的钟声和随之而来妈妈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度过的,小时候对北大荒这几个字是没有概念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爸爸挂在嘴边的那句顺口溜:“北大荒好地方,也有兔子也有狼,就缺两个大姑娘。”长大以后对这几个字的含义逐渐清晰起来,每当耳闻目睹这几个字的时候,对建三江那种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h3> <h3>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山东人,小时候老家闹饥荒,所有的树叶都吃光,也包括苦苦的杨树叶,所有的野菜被挖光,到后来连棉籽壳和玉米芯都吃不到了。长期的营养缺乏,四肢已经开始浮肿,情况十分危急。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爷爷和姥姥家先后举家迁徙至建三江。爷爷那时候从老家带来六个孩子,五男一女,爸爸排行老三。来到北大荒以后,在农村和建三江农场之间,爷爷选择留在了农村,理由是农村建村较早,生产生活设施较农场完善,而且种植各种粮食蔬菜;而建三江还处于在开发状态,看上去比较艰苦。爸爸那时还未成年,但是为了给家里增加一份收入,就在村里找了一个放猪的活,虽然每天行走在泥泞的田野,但是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脚上穿的,不过是一块裹脚布。每当爸爸向我这段经历的时候我都会陷入沉思之中,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h3> <h3> 老爷在老家时候脾气暴躁,常和姥姥吵架,生气时候他可以徒手将一把筷子折断。如果一只鸡不小心闯进屋里,他会把鸡抓住拧断脑袋。随着向北大荒移民号召的到来,姥姥就以让姥爷打前站为由,想和他分开,所以就让他带着二舅先行一步来到了北大荒。到了北大荒以后,他们辗转留在了建三江七星农场一分厂36连。</h3> <h3>  因为姥爷的勤劳苦干,当年就被连队评为劳动能手,从那以后经常带着知青和一些未经世事的姑娘小伙子在田间劳动。同时,知青的到来也给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思维敏捷,文化程度较高,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也改变着当地人的传统思想。成为了一支重要的生产力量。他们和老北大荒人手挽手,肩并肩,开发建设着这片土地,这就是一群战天斗地的建三江人。由于老家生活和建三江的巨大反差,后来姥姥带着妈妈,还有大舅三舅也陆续来到了建三江,那时候姥爷已经是连队的职工。由于二舅做饭手艺较好,被分配在连队食堂工作,管理食堂事务兼做饭师傅。至今我都不能忘记二舅在食堂掰给我的那块大馒头,浓浓麦香味依然留存在我的味觉中。大舅和三舅则在七星农场75连落了户。成为一名普通农民。</h3> <h3> 小时候爸爸经常用自行车带我去姥姥家,途径建三江,到了建三江,首先闯入眼帘的就是那个横跨在中央街道上方的大木门,耸立在蓝天白云下。上面赫然立着三个红色大字:“建三江”。当时绝对是建三江的标志性建筑,见到这个门才算到了建三江。大门下的街道一眼就可以望见尽头。在模糊的记忆中,建三江市区那时只有两座楼房,分别是北部的七星农场职工医院和中部的师部医院。还有农具修配厂、农机铸造厂。在街里每次都会遇见山东老乡,爸爸和他们一定会操起家乡话聊上一阵。此刻,那种在他乡的奔波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对彼此的关怀之中。那种浓浓的乡情后来一直感染着我。</h3> <h3>  记忆中的姥姥始终是一幅慈祥的面带微笑的脸庞,穿着一身偏襟上衣好像从来都没有换过。姥姥是小脚,干不了什么体力活,来到建三江以后,和姥爷也很少吵架了,生活还算过的幸福,但是不幸的是,后来姥姥得了半身不遂的病,下肢瘫痪,每天只能坐在炕上,但是脸上的笑容依旧,就像一尊开心的弥勒佛。在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姥姥去世了。</h3> <h3> 也许是建三江这片土地的宽厚和对它的深情,我对它始终有一种自己都说不出来的情感,和农村相比,建三江的土地面积更大,农作物更集中,农业机械更多,人的各方面素质也高。所以建三江开始就是向着农业机械化的高标准方向发展的。小时候和表哥还有连队的小伙伴走进农场大自然的场景经常萦绕于脑际:“无边的田野没有尽头、即将成熟的麦田如一片片的金色地毯镶嵌其中、微风拂过、麦浪翻滚,燕子在空中忙碌、时而掠过麦稍,各种虫子的叫声荡漾在田野里,好像在和我们凑热闹,时而飘过拖拉机的马达声,田野里各种声响缠绕在一起,俨然一首大自然的交响乐。不远处还有高高的芦苇和野草交错生长着,那是还未开垦的荒地。”农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傍着晚霞有说有笑的走在田间道上。此刻,所有的疲惫都被这一幅幅汗水绘就的美景抵消了......</h3> <h3>  大舅家的大表哥在七星农场七十五连成了拖拉机手,二表哥则成了收割机手。建三江的气候是恶劣的:冬季漫长,春季多风、多雨,常有春涝发生,严重影响春播进度。这时候分场一声令下:“为不误农时,所有地块播种作业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这如同军令,不容怠慢。北大荒的开拓者本来就是一群军人,所以,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然保持着部队的管理风范。这时候的表哥白天就基本不回家了,在地里吃,地里住。直到春播结束。大表哥高高的个子,很魁梧,春播时候整天穿着一身油的发亮的工作服灰头土脸,一双大手就像一只小簸箕,只有那口牙是白的。话很少,见到我也只会咧嘴笑。拖拉机在他手里无论出现什么故障他都可以熟练的排除。</h3> <h3> 有一种互助叫支援。建三江小麦收获的季节恰逢雨季,秋季收大豆又要防范大雪,必须抢收,如不能将粮食及时归仓,那损失就大了。由于各连队之间的情况不同,比如地块形状、面积、平整度、农业机械和收割机配备的数量等等。就会造成各连队之间的收获进度也不同,这时候收获完成的连队就要去帮助未完成的。二表哥经常被调去其他连队支援收获粮食,收获的季节如同一场战争,那个季节连里的大喇叭经常会点名调度某某收割机手速去某连队支援。这种支援互助的精神来源于部队,当年我们的子弟兵在战场上正式靠着这种顾全大局互相支援的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北大荒是子弟兵开拓出来的,建三江也不例外,所以至今仍保留着部队的不怕困难的基因和灵魂。在农业生产上与天斗与地斗,这何尝又不是一场战争呢!</h3> <h3>  在我结婚的那一年,姥爷去世了,连队所有老乡和领导都为他送行,把他和姥姥葬在了一起,葬在了这块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土地上。他的坟墓周围,放眼望去已经是沃野千里,碧波荡漾。</h3> <h3> 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感激,如今我也搬到了建三江,以更加贴近她的胸膛。宽阔的中央大街已不见尽头,那个跨街而立的大木门也不知何时没了踪影,却见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个崭新的小城展现在眼前。修配厂也不知去了何处,矗立眼前的是一座大型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曾经的铸造厂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现代化的精准农业农机中心。这个中心包含了我国最现代的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建三江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多少建三江人的血汗和奋斗换来的啊!由于不断地深化改革,那些分布在农管局下面的连队现在已经改制为一个个的农业作业区,队里的农民全部整体搬迁至新城居住,生活的各项保障不断提高。建三江是子弟兵开拓出来的,是一群饥饿的人继承着军人的优良传统干出来的,自建三江建局以来,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一亿多吨,其中商品粮就占九千多万吨。现在年产粮食一百四十亿斤,整个北大荒的商品粮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建三江过去拯救了我的亲人和无数饥寒交迫的同胞,现在已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随着全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步伐加快,建三江必将为国家的建设和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北大荒现在的成就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前赴后继的建三江人一定会把建三江建设的更加美好!</h3> <h3> 此刻,那首熟悉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北大荒啊,我爱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