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怀念我的母亲</h3><h3> 母亲,离开我已有半年有余了,我想念我的母亲。</h3><h3> 母亲,十九岁,花样的年龄,就来到了三元刘家沟,在这里生活六十二年,从没有离开过。在这里,养育了我们八个儿女。在那艰难们岁月里,要养活这样的一大家人,实属不易。父亲在离家有十多里的三元公社国营食堂当会计,只有农忙时,才回家几天。是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生产队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父亲见母亲一人在家,甚是辛苦,六十年代中期,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农村,和母亲一起担起了这个重担。</h3><h3> 母亲总是整日劳碌着。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忙完队里的农活,还要回家忙做饭、喂猪、洗衣、缝补,最小的还要喂奶,等她休息时,鸡有时也打鸣了。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父亲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各忙各的那份事了。大姐、二姐稍微大点,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们十来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那时,我们从学校回家,常见母亲在灶台前汗流满面地烧饭,我们就悄悄把书一放,砍柴的砍柴,放牛的放牛,扯猪草的扯猪草,忙得不亦乐乎。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那时的生活很艰苦,由于母亲的持家有方,日子也勉强过得下去。</h3><h3> 母亲很明事理。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讲:人穷不能志短,穷,也得有志气,饿,也要有骨气。不要学偷鸡摸狗的事,这样会害你们一辈子。她严格要求孩子们不能存一丝杂念,不能有半点邪恶之心,因而,我们再饿也不到邻居家讨要东西吃,更不会看见别家东西好而据为己有。村里的人,常夸母亲会教育人,自家孩子个个懂事,母亲也常常引以为豪。家里孩子多,供给的布票少得可怜。新衣服是一种奢侈品,对于我们这样的多子女的家庭很难得到的。儿女们穿的衣裤总是补丁重补丁,即使这样,母亲也能把这些补丁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才让孩子们穿上。她常对我们说:笑脏不笑烂,只有干净,照样有精神,照样有出息。只要勤快,以后你们一定会有新衣服穿。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才成就了我们美好的人格。</h3><h3> 母亲很重视孩子的学习。那时,生产队追劳动力追得紧,三番五次要求大姐二姐到队上去劳动(挣工分),而母亲总是说她们年龄还小,扛不起锄头。再三求情,说等孩子们初中念完了,个子长高点,身体结实些,再为生产队出力也不晚。为了孩子们上学的事,母亲是操碎了心。为这事,她和队里的人吵过、骂过、哭过,就是没有妥协过。晚上,她把我们叫到身边严肃的说:家里再穷,你们都不要怕,队里人再恶,你们都不用担心,有我在,你们就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明事理,才有出头露面的时候,才能让别人高看你。就这样,我们安心读完了书,读好了书。如果,母亲那时只顾一时的生计,屈服于威逼,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h3><h3> 母亲不光是治家能手,更是一位智者。在刘家沟这样的大家族里,她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得很和睦。生产队里有许多处理不好的问题,只有母亲出面,都能有完美的结局。村里哪家闹矛盾,她们都会找到家里来,向母亲诉苦。经母亲一顿饭的功夫,矛盾就能得到缓解,误会就能得到解除。队里哪家有红白喜事,母亲就是担当总领事一职,指挥一般人马有条不紊的做事,有时,她还亲自当主厨操办具体事宜。直到她七十多岁还经常被邻居请去帮忙,儿女们常劝她,她总是微笑应答,可总是卸不下“领导”的职务,直到她八十岁了才极少出去帮忙了。村上的人,无论在哪里见到她,总是亲热的打招呼,有时候还请到家里去做客呢。母亲病危时,村里男女老少,轮流守候着母亲,直到母亲离开。这是一份多么深的情啊!</h3><h3> 母亲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 本应安享晚年,哪知各种疾病缠身。最后的几年她一直在和病痛抗争着。母亲八十一岁时,突然病症加重,到汉中3201医院住院6天,只是6天,就离我们而去了。她走的那样快,走的是那样急,让人猝不及防。</h3><h3> 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我十分悲痛。母亲养育我付出了太多,可我给予她的却是那么的有限。每想起这些,我都会暗自流泪。想到我以后的生活,我只有把伤痛和愧疚深深的压在了心底。</h3><h3> 此生,我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愿母亲在天国一切安好!</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写于2019年8月10日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