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寻根之旅(二)一一邵武李纲故里行

百斛明珠

<h3>李纲故里一一邵武八龙乡庆亲里李家湾</h3> <h3>此即昔时李家湾,地形弯环,即大象弯形长鼻,地以人名故称“李家湾&quot;,今为一都村委。</h3> <h3>8月7日,我结束了福州闽侯拜谒先祖两宋名相李纲墓茔之行,乘车抵达邵武,开始了李纲故里的寻根朝圣之旅。<br><br>邵武,一直是我梦魂牵绕的那片土地。这里是我们先祖大宋名相李纲的故里,这里栖葬着李纲入闽始祖尚书李师厚公、高祖司徒李待公、曾祖赠少保李僧护公、祖父赠太保李赓公四代祖妣先茔及李纲之妻秦国夫人张氏的墓茔。这里也是我们皋门李氏的发源和发祥地。<br>8月8日清晨,邵武李纲三子集之长子李升房下裔孙李标国宗亲开车,和李清昇宗长,李炳芳宗亲一道,车载着我从邵武市向李纲的故里一一水北镇一都李家湾进发。汽车在通村的水泥路上行驶,一路上山清水秀,美丽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标国宗亲沿路给我讲解着车程所过的乌坂城、越王台、邵武故县的历史佚文趣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到了一都村的村口。</h3> <h3>李纲殿</h3> <h3>四周形势</h3> <h3>一条横路南北相贯。路往北二百余米就是李氏入闽祖居地李家湾,往南二百来米就是李纲殿。我们先来到李纲殿。李纲殿位于一个方圆约半里的圆墩山埠之上,四面皆田,仅一条小路通达入内。圆墩北边二百余米是道山冈,就是一都村委办公楼和村民居所,山冈往北就是绵绵延延的山峦。山峦西北的溪流与东北的故县河皆延环绕圆墩而过,在李纲殿不远处相汇。圆墩山阜,泉甘土润,遍长挺拔的青松和翠绿的毛竹。李纲殿坐北朝南,就矗立其间。圆墩的南边二百余米也有座特别清秀俊朗的山峰,山形俨然是一头驯服的卧狮,对着李纲殿,环拱相迎。<br>李纲殿单层三间歇山挑檐,甚为简素但又不失古朴,圆形门拱贴饰瓷砖,门额上写&quot;李纲寺&quot;,旁有&quot;丙子年秋月&quot;,推测应该是1996年重修的。简朴无华的殿宇却深深承载着庆亲里乡亲父老对&quot;但得众生皆温饱,不辞赢病卧残阳&quot;李纲丞相这位乡贤的无限追思和崇高敬仰。近些年,殿前又新盖了一进李纲殿,前后进作了一连廊相接。前殿塑有李纲身着官服,头戴官帽的塑像。神台披挂锦绣,神台前置有插香炷的炷架。我们四位后裔,拜了拜纲公神像,四处瞻仰了一番之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h3> <h3>纲公塑像</h3> <h3>李纲故里旧居</h3> <h3>邵武八龙乡庆亲里祖居地即此一都李家湾</h3> <h3>李纲殿往北行四百来米,便是李氏唐末入闽居地一一庆亲里李家湾。宋朝邵武城区设置左厢右厢,东尉南尉;对农村则实行乡里制,设置五乡二十一里,李家湾为庆亲里,地属八龙乡,后改仁泽乡。元改二厢二尉为东西南北四隅,隶录事司,分五乡各为上下。凡十乡二十一里隶于县。庆亲里地属仁泽下乡,明朝洪武元年析二十一里为五十三都。庆亲里为一都。《庆亲里李氏宗谱》明崇正(祯)十七年(1644)《初修宗谱源流序》云:“……子巽公仕闽至邵,退处樵东,其所居即今之一都庆亲里是也。”《源流辨疑录》又云:“子巽公由无锡仕闽至邵……庆亲里八龙乡,以我李氏所居迄今,其地名李家湾。”李家湾因李氏外迁,如今已无人居住。空屋残壁,无人话沧桑,我们伫立良久,甚为惆怅。惟有村旁的苍天古木,郁郁葱葱,仿佛诉说着当年的荣耀和辉煌。</h3> <h3>纲公曾祖母卢氏&quot;冷水浸骷髅&quot;墓茔形图</h3> <h3>辞别李家湾,我们驱车北行,去寻访李纲继曾祖母丰国夫人卢氏墓茔。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间爬行。我身旁坐着李清昇宗长,老宗长已八十岁了 ,身体魁梧有力,精力充沛不亚于青年,圆脸细眉,两目烔炯有神,非常有亲和力。我们于2018年无锡李纲祠清明春祭相聚而结识,这次我来邵武,他更是特别高兴,甚是热忱。他告诉我,“卢氏墓茔地,有&quot;冷水浸骷髅&quot;之乡土雅称,他还是十六岁冬至培祖坟时来过,后来出来工作,加上新中国宗族大祭停止 ,再加上草木繁杂茂盛,现在记忆都依稀有些模糊了&quot;。车下仅是土路,越往北行,草木更茂盛,人迹更罕至。转过几道山弯,终于在一个三叉路口的凹地,迷失了前行的方向。车子停了下来,大家有些茫然,我打开宗谱中卢氏的墓茔绘图,仔细参对山形地势,指着左边的一条路,说走这边。大家步行了百余米,清昇宗长突然激动得叫了起来,&quot;知道了,对了,对了,&quot;他指着前面那山坳,“墓就在那”。夏日草木茂盛,李炳芳宗亲折了根竹棒,一边用竹棒开道以防棘刺之防划伤身体,也兼用竹棒打草惊蛇,清除障碍。很快就到了夫人卢氏墓地,墓背山临涧,年迹悠久未加培土,丘茔已与山峦混为一体,仔细看墓茔廓迹犹然。墓前有一泓泉眼,四时滴注,原本用岩石砌成四方 ,因有&quot;冷水浸骷髅&quot;之称。我俯下身去察看,只见所砌四方泉眼,已全被挖掘,岩石散在四旁,泉眼上口深挖成一洞。据说是不良之徒听信&quot;骷髅系金头&quot;讹闻谣传,盗挖破坏所致。卢氏去世,李家早已贫寒,孙子李夔到了十来岁,李家尚没有能力提供其读书,何来的殉葬?盗徒的白白费力羽而归 是不言而喻的。泉眼中淤泥拥塞,已未见泉滴,但如今盛夏之际尚有丝丝水渍。</h3> <h3>这时,李标国宗亲说起了一段故老相传的此墓传说。“北宋年间,本地某姓乡绅从江西请来一位廖姓风水先生,为其父择地安葬。廖风水师仔细寻觅了半年,寻得此处吉穴,将乡绅之父安葬下去。不料,次日尸体竟出现在山脚。重新安葬,第二天尸体又出现在山脚。以为仇家报复,派人于墓上守夜,却并未见动静。再重新安葬,第二天尸体又出现在山脚。如此三次,乡人大骇,廖风水师也解不清其中缘故。第四次安葬,廖风水师决定亲自宿墓旁守夜,探个究竟。廖先生睡至子夜时分,半醒半昧之间,看见墓上灯火 煌煌如白日,巡山夜叉一边将尸体拖起扔往山脚,一边大骂:&quot;这户人家也如此不自量力,生平不修德,如此骨头也敢享用此公侯将相宝地?&quot;廖先生惊恐得说不出话来,后半夜又淋着一阵冷雨,染上风寒。天明之际,发起烧来,跌跌撞撞走下山来。终于在山湾一户农舍附近昏倒过去。清晨农舍主人李赓早起,发现有人昏倒在地,连忙扶入屋内,喂以红糖姜汤,又上山采药,煎药熬汤,一连几天方才病癒。妻子黄氏又将家中唯一的母鸡宰杀待客。廖先生仔细观察这户人家秉性忠良纯朴,为人正直热情,遇萍水相逢患难之人尚尽力施以援手,实是根植心性的积德行善之家。临别之时将这圹风水佳地指点给李赓一家。恰好,李赓的母亲卢氏,停柩未葬,正是天遂人愿。廖风水师指着穴前的一泓清泉说道:“这是一窍有泉通地脉,四时无雨滴天浆的荫龙泉,主子孙白屋出公卿,服朱紫衣佩金鱼袋,封侯拜相,定当大贵,而你们也可沾光荫封公侯。”廖先生又叮嘱李赓须打制铜制棺箍支撑,以蒸乘龙气。可惜,李赓家贫无财力置办铜制棺箍,打造了个铁制棺箍。后来李赓的儿子李夔高中进士,官至右文殿修撰。长孙李纲更是进士及第,才兼文武,为将封侯,拜为丞相,匡扶大宋,整顿山河。李赓及父僧护荫赠为太保,少保,位列三公。可惜所打制棺箍为铁制,水气蒸熏,潮浊生锈,不能持久,以至棺椁倾覆。李纲任相仅七十五日,旋被罢相,唉,以至宋室山河仅存半壁……”。标国宗亲说罢,不由深深叹了口气。清昇宗长更是摇着头不住地说:“可惜、可惜。”我们久久尚沉浸在这精彩传奇的引人入胜之中。家国千秋梦,我们仿佛在回到了两宋间那段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岁月,对赵构不能信用李纲&quot;中兴真主须真相,不雪双耻未休&quot;的愤慨,惋惜李纲擎天立柱整军攘政力图收复山河,因罢相而致的功败垂成。也痛心山河残留仅半壁,遗民泪尽胡尘里的生灵涂炭。</h3> <h3>饶氏夫人墓<br>标国宗亲看了看时间,竟然己是十二点半了,怪不得我觉得有些饥肠辘辘了。我们连忙下山,开车到三都街上,准备用餐。标国正开车准备找住在三都北街头的纲公长子仪之房李海清宗长。迎面走来一个七十余岁的老头,标国宗亲定眼一看正是李海清,连忙叫住,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聚来全不费功夫。我们一同走进街上的一家菜馆。坐下来,标国宗亲又把大家互相作了介绍。海清宗长身材不高,长年的田间劳作,一身肌肤酱铜色,但精气神十足,言谈间甚是健谈开朗。1954年就是从他家被福建博物馆借征的李纲像,李纲上朝的朝芴及族谱的。我告诉海清宗长,8月6日我和标国去福建博物院查长房李仪之1954年被馆借征的祖像族谱资料,博物馆以领导调研,手续待批中未果。海清宗长在当地做过山林守护员。我们边吃边聊,相聚甚是欢悦,同祖别宗时隔八百年,相距数千里,但时空根本没有把我们的亲情疏远。举杯畅饮的声浪里,流畅着血浓于水亲情佳话。<br>吃好中饭,又喝了阵茶。茶是福建的岩茶,味浓郁而淳厚。稍作休息之后,我们开始了雅名&quot;美女裹足&quot;的李赓继室夫人饶氏的墓地寻访。我打开宗谱中的饶氏墓图,指着图中的&quot;三都街”问在何处。标国宗亲连说:&quot;知道,知道&quot;。带着我们往岗下走,不一会儿,说:&quot;到了”。我不禁愕然。这土墙腐木砖瓦残壁宽不足二米的一条长巷,竟会是&quot;三都街&quot;?仔细察看,长巷两边有些残存门面店额还是依稀可辨。遥想当年,此街正当邵武故县河运往来聚集之地,曾经车水马龙,有过的繁华,不啻愰如隔世。应该是岗上通了公路,乡民沿路开店。随着水运的退市,此处日渐荒芜,乃至颓废。我以三都老街为坐标,参对墓图,指着对面东边第二座山,问曾是本地山林守护员的海清宗长,那山有座面朝西北的古墓吗?海清宗长想了想说有,但已在70年代被挖掘了,曾出土了不少银器文物。我问坟前是否有两根经幢式的石柱。海清宗长有些惊讶地看着我。我指了指坟图所绘的墓式。大家看了看图,又抬头互相看了一眼,意思是不由佩服我们先祖们做事竟如此严谨细致准确。这种谱中墓图,全是用樟木阴阳雕成模板,再用木印刷术刊印宗谱上的,殊实不易。先人尊祖之诚孝亲之思,不由令我们感叹不已。我们来到那里,其地名叫&quot;三都己园”。山脉远来临秀发露,龙穴星体中坐,左右山峦龙虎环抱,如美女坐帐,右边下手砂多出两重缠护关锁去水,故称&quot;美女裹足&quot;。明堂宽广,良田千顷,溪水环绕,绿树成荫。对面案山一字平坦,中峰耸起如笔,正对着远朝三台笔架中峰。文笔高悬,科场捷登。不由人赞叹,好一块风水宝地。使人联想起,李夔李纲李经父子三人,都是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京师太学(如同今日全国高考冠军),其后俱捷登进士。四十年间,一门父子三个太学榜首的科举佳话。我们站在遗址留了合影,内心更是希望引起更多的李纲后裔来关注和朝圣,齐心协力,恢复此遗迹。同时也期盼,邵武市政府有朝一日能挖掘资源开发李纲旅游,恢复并保护此遗迹。</h3> <h3>三都老街</h3> <h3>离开饶氏美女裹足地,标国宗亲车载我们去了四都渠里。这里是李氏发祥的一个中转地。我李纲一族自唐末子巽公仕闽,947年闽亡退居樵东庆亲里李家湾,人丁日渐繁衍,屋宇连栋,扩展播居一里之外地的李家坊。李纶著《李纲行状》记载道"先卫公无恙时,每欲于邵武置义庄,以賙宗族,有志未就。公晚年乃决意成之,远近欢欣,非独被惠者怀感也"邵武故地亲族繁众,李夔痛感自己幼年失学,差点贻误终生,力志在邵武族内设办义庄学校, 使老孤有依,幼弱有学。后因仓促起病去逝,此事遂罢。最后由李纲于绍兴八年回居闽地,用个人俸禄购置了田产,用田租瞻养本族贫困户,在邵武设置义庄,完成李夔遗愿。后来的进士李东,字子贤,(乃李纲族孙)等即受益于斯。<br>《李纲年谱》载:绍兴八年戊午( 1138),公五十六。正月,还次长乐(福州)……是岁,置义庄于邵武。<br>关于李纲置义庄一事,民国三十年七修的和平《庆亲里李氏宗谱》有更为祥细的记载,其卷八《忠定公年谱摘要》载:九年己末,(应是八年戊午)公年五十六,是岁置义庄——孔潭坵,载骨米50石(1石=10斗=100升,约120市斤,骨米即糙米)。地点应该就是今一都村李家坊土名孔潭坵。据泰宁李氏家谱记载尚书李春烨这支就是从邵武李家坊迁泰宁的。李家坊的李姓发展较好,也多纷纷外迁,明代尚且很兴旺的李姓村落,如今已成廖廖几户。李纲晚年居于福州,绍兴十年去世之后,一部分后裔回到邵武安居,就择地四都渠里。李标国他们李纲三子集之房的和平始迁祖李胜公就是从渠里迁出的。李海清他们李纲长子仪之一房一直居住在渠里,1954年冯玉琳同志偕省博物馆来人曾在此征集李纲上朝的朝芴、画像等遗物。前些年李海清及几位堂弟都外迁,如今海清的儿女和海清几位堂弟家都入城市定居了,惟独海清夫妇二老居在三都街上,依然守望着这片热土。渠里现存村落已不大,十来户人家居住,枕山而居,坐东向西,一条清澈的溪流,由北向南缓缓而过,对面也是绵绵的小山,中间尽是良田,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利便捷,当年择此地而栖居,眼光的确独到。海清带我们参观了之前居住的连片老宅。老宅很多年无人居住,任由岁月冲刷,风雨飘零,已破落不堪,大门,四围墙壁犹坚挺不倒,门庭格局轮廓规模依然清晰可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李纲亲族和后裔从这里汲取积累了力量与财富,外迁谋求更好的发展,迁到邵武各地以及建宁、泰宁、抚州等邵武周边地区。而一些入仕的李纲后裔也随宦而居,居福州,居江苏,居浙江等地。世代更替,迁徙愈广,北至安徽,河南,山东;西及湖南、湖北 ,四川,贵州,云南,江西;南至广东,海南;东迁台湾及东南亚。我凝视着渠里旧宅,眼前不禁闪过李家湾李家坊的影子,为李纲一族迁徙发族壮大的欣喜的同时,也为梓桑故地的籍地乏人,空巢难守而心忧。<br>  <br></h3> <h3>寻访到一都李家坊现居的不多李氏后裔,留下电话,以便继续联谊寻访。</h3> <h3>寻访纲公长子仪之一支后来迁居地四都渠里</h3> <h3>离开了四都渠里,我们又回到一都,寻找杨梅山象鼻头的太保赓公墓及同处一地的纲公夫人张氏墓。我拿着墓图,仔细参对图中的溪流山冈,分析断定一都村委及村民住宅所处的山冈应该就是象鼻山岗。我们四处寻找,地面丝毫没见有墓碑砖拱之类的标志物,顿感犹如老虎吃天,无处下手。天色不早了,我们打算先回邵武住处,去拜访邵武地方史学者傅唤民先生。傅唤民先生曾在八十年代寻访过赓公及张氏墓,著有《李纲故里考》一文。我和标国宗亲去傳先生家拜访,邀傅先生一起去一家酒家用晚餐,相约次日一起去寻访赓公及张氏墓。<br></h3> <h3>8月9日,李标国宗亲开车载着我,清昇宗长和傅唤民先生一起来到一都庆亲里。傅唤民先生带我们来到李纲殿所在的圆墩山阜,指着东北处的两处穴坑说在这里就是赓公及张氏墓原址。我拿出墓图,指着实地所处地形与图中明显几处不符合的地方,询问求证。傅唤民先生先是很惊讶问我们墓图哪里来的,我告知是源自存世的清嘉庆年庆亲里三修宗谱。傅唤民先生拿着谱图,参对四周的地势,陷入深深的沉思。<br>我和标国宗亲决定找当地的乡民采访咨询一下。于是,来到一都村委,说明来意。几位村委干部听说我们是李纲后裔,非常热情,请我们来到会客室,又泡茶相待。村委还让人请来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者和几位熟悉乡土秩闻的村民。<br><br>这位九十岁老者和几位乡民都证实了我们现所在村委办公楼就是象鼻头。老者告诉我们杨梅山就是这象鼻山岗往北延伸二百米的那座山,杨梅山西南就是你们李家湾。这片象鼻头山冈是你们李纲家的果园地,以前从北边的山脚沿这象鼻,一直到那圆墩李纲殿那里,都砌有青石围栏。这里,李纲家 叫“后花园&quot;。我问:“有两个大墓碑的坟,墓址在哪里?”老者说这里的坟都葬在这靠象鼻头向东半边的山坡,其中是有两个大墓碑的坟,坟墓累累叠叠葬得很多,可能是死了喜欢靠祖坟吧,也难怪噢,这地方平坦些,四周都是田,阳气足,风光好,安葬祭拜都省力……&quot;“那这两个大墓碑的坟,具体的位置您老能指点找到吗?&quot;我追问了一句。老者回答说墓碑被弄去搞水利了,这片坡地被开荒扩种,这些年周边又盖了些房子,确切位置我也无法断定噢。”老者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这时我旁边的肖师傅说他知道。他把我们三人带到村委东北约150米的一条路上,指着杨梅山这是象山这平伸出的长长山岗就是象鼻 ,所以这山岗叫象鼻头,那边那山是狮子山,这中间这个圆墩山阜就是绣球。你们看,两边的山距这绣球的距离是一样的,这个风水就叫&quot;狮象戏绣球&quot;。一语道破天机!的确神似非凡。我、清昇宗亲,标国宗亲,一时惊愕在当场。我不禁感叹一声,&quot;高手在民间&quot;其貌不扬的肖师傅,顿时让我有种摩礼顶拜的感觉。肖师傅<br>接着说:“原本李纲老祖上居在这象鼻山根头上,因此象鼻湾环地以人名所以叫李家湾,后来李姓开枝发叶人丁多了,李纲祖父李赓就居在绣球的寺旁,如今的李纲殿位置,恰好中了这块“狮象戏球”的风水,就出了李纲。”肖师傅说到这,口中还渍渍称奇。我惊愕万分,不禁迷惑起来,李纲生前拜为丞相(象),薨时追封&quot;少师&quot;后又赠封&quot;太师”(狮),莫非真是这&quot;狮象戏球”山川钟毓灵气所致?肖师傅又带我们来到象鼻山冈,他指出了太保赓公与秦国夫人张氏墓址位置,两墓相距百余米。两墓都坐西南向东北。肖师傅指着茔前那块大田说:“至今生产队里的田亩册仍将这块田叫李纲大邱”。我们站在墓址察看,明堂宽广,尽是一望无际的良田,一条溪水如印如带自北而东婉延相过流往东南。东西两边是延绵的山峦,自云际叠叠相拥,包裹墓穴而去。案山一字平铺如同玉尺,案山下隐隐四五个小山包如同屯军营帐。朝山清秀端拱有情,两侧旗山鼓山相对相迎,一字排开。外阳间,数峰点点,似隐似现;蓝天下,白云际会,时展时舒。好一派恢宏气派,不由人惊叹不已。我们和傅唤民先生特地留影以志。<br></h3> <h3>赓公遗址附近图</h3> <h3>墓前朝案山</h3> <h3>鲁国夫人张氏墓址</h3> <h3>前朝</h3> <h3>我们带肖师傅又回到绣球圆墩傅唤民先生所指的墓茔故址,询问相关情况。此墓与太保赓公墓,共山水,同朝向。肖师傅说:“此墓相传也是你们李家的,应该是女性墓地,70年代曾出土不少银钗银盘等银器和铜镜等文物,其一块有字墓碑青石被毗邻一乡民拉回砌猪圈。”我们按照家族口传这应该是李夔生母黄氏,尚书右丞黄履的姐姐,黄氏娘家就在邻村邵武故县,家境比较好,黄氏去世时黄履已读太学步入科举。李夔年幼时,就寄养在黄氏娘家。后来黄履中进士归乡省亲,发现外甥非常聪颖,亲自教李夔读书,后来李夔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京师太学,遂中元丰二年进士。黄氏去世后,李赓继娶饶氏,不久举家去无锡。后来李赓去世,归葬在离此二百来米的象鼻地,与黄氏墓共山水,同朝向,以示夫妇同归。待到元丰八年饶氏去世,饶氏因为是继室,按礼法因正室别处,所以不能与赓公同葬,遂择葬于三都己园,茔墓朝向赓公墓地,以示妻从夫归。<br><br>我们对肖师傅如此熟悉我们李纲家族之事,由衷表示讶服。肖师傅指着一溪之隔的村落,说他们肖家世代住在这里,他就是从小听李纲故事长大的。肖师傅说起福建民风历来好仙佛,邵武八龙乡尤其盛寺庙,本村肖姓历来很多因为生计去做寺庙和尚。说完,他又指着脚边的水渠和身旁的谢家、李家湾旧宅唱吟道:“谢家的水渠长又长,肖家出和尚,李家出丞相……”肖师傅吟唱得昂扬顿挫甚富韵味,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大宋那段风云激荡古老而悠远的时代。我仿佛看到少年的李纲在此诵诗读书、攻文习武的雄俊英姿;我仿佛看到绍兴二年李纲拥军起复,道经故里,祭拜高祖曾祖祖妣的赤子孝思和报国壮志;我仿佛看到绍兴八年李纲卸任江西安抚归来,在这里置田蓄粮、创设义庄,稠济亲族乡里的浓浓大爱和乡土情怀……良久,我们还沉浸在回味和遐想中。<br>我们非常感激肖师傅为我们释疑解惑指点迷径,恰好路过小店,买了几盒利群香烟也不容推辞塞给肖师傅,以表达我们由衷的谢意。到了村口临别之际,我们记下了肖师傅电话,也留了我们的电话,拜托肖师傅帮忙寻访所言的圆墩此墓旧碑以及饶氏墓石柱赓公张氏墓碑存亡下落。上车伊始<br>站在村口,我看了看李家湾故址和李纲殿,继而环视了一遍庆亲里故里的山山水水。</h3> <h3>寻访和平始祖李胜公墓茔</h3> <h3>寻访和平始祖李胜公墓茔,猛虎跳涧形穴</h3> <h3>李家山松树祖坟疑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