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明清时期的浪河老街因位于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170水位线以下,于2013年底终于全部拆除,在拆除之前我曾4次前往拍摄,2013年11月20号是最后一次去,老街基本被拆完,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墙。想当年浪河老街依山傍水,因水而兴,因水而活,然而最后也因水而遭受灭顶之灾!曾经辉煌的浪河老街已经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是这些旧影和人们无尽的遗憾! 浪河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称小店子。因滨临浪河,改今名。是汉江流域最典型的明清古建筑群落。浪河老街分为“小店子街”和“青石铺老街”两部分。青石铺的建筑早无存,残存的小店子老街与其说是街,倒不与说它是一条“胡同”更确切些。街既不长也不宽,从街头走到街尾,要不了几分钟。老街全长400多米,一共有48座建筑,房屋总面积11000多平方米。2008年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老街的溯源,要从明朝大修武当山说起,它在古时是豫鄂两省上武当山朝拜的必经之路,故小镇一度繁华。老人们说,当年,老街住户达五百之众,光饭店就有20多家,粮行、药铺、染布坊、茶馆林立,可见当年是何等的辉煌与繁华! 浪河老街依山傍水,临水设街,庭院深深,古朴苍凉。建筑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来布置房屋和院落,住宅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房顶全部采用硬山式顶的建筑形式,整个建筑融合了典型北方四合院的风格,沿袭了传统的三进、四进,甚至五进的房屋构架,各进堂屋之间由天井、鼓壁和屏风隔开,室内木雕精美细腻,古色古香,做工精细,以与众不同的形式展示着老街的久远与沧桑。 老街的房子为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构造采用两进或三进式四合院为主。 这些古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抬梁式,以七架至九架梁居多,柱下为精美的石柱础,里边各间用木板隔墙,楼板上梁架结构完整、清晰。有的檐柱和金柱间的穿插枋呈拱形,其正面有各式的雕刻图案,上面的抱头梁和侧面的雀替则精心制成透雕的花板式,再上配置卷棚结构顶;有的隔扇门窗制作异常精致。墙体为砖和夯土混合结构,屋顶为小式硬山,滴水、勾头和花边瓦清晰可见。 老街的房子为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构造采用两进或三进式四合院为主。老人肖显盛的宅子,是老街上内部结构保存的较为完整的,这栋300平米的房子,厚重、陈旧,修建于明末清初,原主人已经无法考究。相传当时是大地主黄氏的宅院。 这套房子,经历的风雨,有明清时期的繁荣的痕迹,房屋中间是一口“天井”,四面雨水落下至此,有“聚财”的寓意。 庭院内木结构的房舍历经明清几代的风风雨雨虽苍老陈旧,但仍不失坚固。 浪河老街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也记载着它值得骄傲的一页。在古街房子的女儿墙(墀头)上,还有6条三十年代初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七师政治部写下的标语:“反对收地亩捐、收粮的县公署!”、“反对保卫团收月捐!”、“实行不还债,不完稞!”、“失业的农民,不要去当土匪,起来组织红色补充军,参加工农革命!”“反对收地亩捐的反动军队!”、“反对保卫团催款,藉故罚金!”。 老街墙上保留的6条红军标语,历经多年风雨仍依稀可辨。 老街住宅内和街上墙壁留下多处毛主席语录,很多语录清晰可辨,留下了文革时期的浓烈痕迹。 生活在老街的多数为老年人,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或在外地工作,面对老街即将拆迁,这里生活的居民依然显得悠闲自在 。 闲不住的老人依然在劳作,也许这是他们多年养成的劳动习惯。 2013年11月20号是我最后一次来到老街,老街基本被夷为平地,只剩下了几处断壁残墙。 这里只剩下最后一户居民等待搬迁,一位老人坐在门前,表情凝重,我们不知道这位老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但这是最后的守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