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鹤鸣于野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把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颐和园东宫门外的铜狮子。</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就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颐和园北宫门牌坊。乘坐地铁4号线在北宫门站下车,就近入北宫门进入颐和园后山开始游览,也是一条不错的路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长廊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颐和园中有两处看戏的地方,一处是听鹂馆,另一处就是德和园。德和园所在的位置,在清漪园原本是怡春堂。怡春堂后来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手。德和园大戏楼始建于光绪十八年即一八九一年,建成于一八九五年,历时四年。曾几何时,这里与紫禁城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代皇宫三大戏楼。可惜的是,避暑山庄的清音阁早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就被毁掉了,因此现在只剩下紫禁城的畅音阁和颐和园的德和园这两座建筑结构颇为类似的宏大的皇家戏楼了。<br>  德和园大戏楼宽17米,高21米,上下共分为三层,分别代表福、禄、寿。最上层的匾额题曰“慶演昌辰”,中层匾额题曰“承平豫泰”,下层匾额题曰“歡臚榮曝”。<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澄辉阁是画中游建筑群的主体建筑。画中游建筑群建于听鹂馆北面的山坡上,包括画中游、澄辉阁、借秋楼、爱山楼等建筑。此处地势坡度较大,各个建筑因地制宜,随山就势,形成有空间层次的变化,是一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画中游这组建筑群,以楼、阁为重点,以亭、台为陪衬,以爬山游廊上下串连,又运用较大量的叠石成山和浓密的松柏树木,构成以建筑见胜的山地小园。</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服务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翠蔚牌坊,里面即为荇桥。</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荇桥位于石舫西北侧,武圣祠岛与寄澜堂之间的河道上,该河道称为"万字河"。荇桥以北为万字河北段,蜿蜒北行,直通"宿云檐"城关。荇桥以南可观望石舫,面临昆明湖盛景。</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宿云檐城关在颐和园西北部,又称贝阙。宿云檐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城楼内宿云檐原曾供奉关帝,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设有围墙,这座城关就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它与万寿山东的文昌阁一东一西,一文一武,象征着文治武功,文武双全。</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从北如意门往南一段路,就会到达耕织图景区。从北宫门进来就要走一段路了,沿西侧直行,看到一陡一缓的两座白色汉白玉的拱桥,过桥沿路而行,或不过桥,沿河向右,一直走,就到了耕织图景区。它在西堤的西侧,属于昆明湖的外湖。这一景区糅合了乾隆皇帝的个人意志——重视农桑的思想。重农抑商思想在古代中国根深蒂固,“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要想长治久安,大力发展农桑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耕织图景区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把重视农桑思想与园林景观有机地结合,遂令在颐和园的一角按水乡农家风格建造在当时看来有点另类的景观, 乾隆在这儿建造了织房、染房、蚕房,同时种了桑树。修建极富江南风情的水村居。这和颐和园的整个建筑似乎不太一致,<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时至今日,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br>游西堤,如入景中画,画中景。不知是在景中看画还是在画中看景。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不可瞻前而不顾后,亦不可顾左而不顾右。<br>西堤的景致是需要慢慢品的。品四季(春夏秋冬),品四时(朝午夕夜),品四候(风雨雪雾),品四景(湖山塔桥) 四季不同,赏春花,观夏荷,看秋柳,品冬枝。西堤的植物在大自然的孕育下展现不同的韵律。这景致可谓一年四季,季季不同。一季三月,月月不同。一月三十日,日日不同。一日二十四时,时时不同。古人云:未夜青岚入,先秋白露团。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记实写景之古韵,在西堤的风花雪月中都能得到现实的印证。春夏之燕鸣呢喃,仲秋之蝉声一片,湖水之拍岸微澜,北风之呼啸吹柳</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澄怀阁,阁名取自老子的澄怀观道。</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玉带桥为清乾隆时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现在,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玉带桥在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 <br>玉带桥<br>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br>  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皱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玉带桥的造型具有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石拱桥的风格,以纤秀挺拔,轻巧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水村居》中的“沙岸维兰舫,水村叩竹扉。径多红花护,屋有绿杨围。驱马稻秧布,育蚕桑叶肥。非关间缀景,藉可验民依。”从乾隆的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清漪园时期的耕织图广植桑树,稻田星罗棋布,桃红柳绿,夏仲林荫,荷花等各种水生植物引来水鸟嬉戏,一派男耕女织、忙里偷闲的和谐景象。</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颐和园耕织图景区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一座占地25公顷的大型博物馆式园林景区。<br>风和日丽,正是盛夏纳凉之时,颐和园里耕织图是个好去处。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个内涵与景色非常独特的地方。和西堤一样,这里外地人和旅游团很少去,原因是颐和园太大,导游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线路,主要景点都无暇光顾,更不用说西堤了,人少正好游园,趁着天气好到耕织图逛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中的田园风光更适宜不爱人多热闹的去处,放松心情会更好。<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昆明湖水操学堂》1886年,慈禧以恢复昆明湖水操的名义为幌子,动用当时的海军经费,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了水操学堂。学堂由五进院落组成,学生曾多次在昆明湖为慈禧表演过水操合演,昆明湖上休闲划船尚可,但决定练不出强大海军,和后世的阅兵花架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甲午战争失败后此学堂被撤。</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当年昆明湖水操学堂教学用的铁舰,有诗为证:“入画偏欣耕织图,鸣机声里过飞舻。醉鱼逐侣翻银浪,野鹭迷群伫绿蒲。”</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玉河斋、延赏斋、澄鲜堂、蚕神庙、织染局和水村居共同组成了耕织图景区,体现和反映了封建帝王重试农桑的治国思想。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建为内外水操学堂。</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乾隆命人把元代画家程桀所绘的耕作与蚕织图48幅,采用双钩法阴刻在石头上,在加上乾隆自己的题识,镶嵌于玉河斋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丰衣足食。</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lt;&lt;赞莲&gt;&gt;<br>陆上百花竞芬芳,<br>碧水潭泮默默香。<br>不与桃李争春风,<br>七月流火送清凉。<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盛夏时节,暑热难熬之时,躺在绿荫下的草坪上,怡然自得、心旷神怡!</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镜桥之名出自唐代诗人李太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桥上是一座八角重檐的亭子。</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景和栖息。</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景明楼位于柳桥和练桥之间,是南湖重要的景观建筑。仿元代赵孟頫的《画亭纳凉图》而建。两边湖水碧波荡漾,西侧荷塘景色秀美,真正体现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境界。景明楼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均为两层歇山顶。前后临水,视野开阔,是当年帝后们游乐、观鱼、赏景的最佳景点之一。</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唐朝诗人杜甫有一句诗:“柳桥晴有絮”。意思是绿柳荫中的桥上,晴天有柳絮飘飞。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为柳桥。柳桥也是一座屋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澈见底的京密引水渠中,老人们徜徉其中,好生凉快!</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往返圆明园的必经水路,也是颐和园的南大门。</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绣漪桥亦叫“罗锅桥”。<br>当年乾隆皇帝十分赏识刘墉的文采,就钦点不曾谋面的刘墉做了宰相。当他第一次见到刘墉时,没想到竟是一个相貌丑陋的猥琐男:不仅鸡胸驼背,而且是个独眼龙兼长短腿。乾隆不免看不起眼前这个丑男人,我堂堂大清朝怎么能起用这样丑陋之人做三品宰相呢?<br>身为国君的乾隆是个很喜欢开玩笑的幽默大师,于是他含沙射影地吟诗一句:“独点岂登龙虎榜”?本意是想戏弄并试探一下这个所谓的“一代才子”刘墉,旁人自然会意,都笑而不语。刘墉一看情势,心想这不明摆着要看我的笑话吗?于是他略一沉思,顺口接道:“半月也能照乾坤”!乾隆一听,果然答得天衣无缝,而且不动声色地显露了刘墉的才学和志向。于是乾隆转怨为喜,对刘墉说,既然你这么自信,那就以你自己的身体写一首诗吧,如果诗做得好,必定有赏。<br>刘墉略作思索,就提笔写道:<br>胸高满经纶,<br>背驼负乾坤。<br>一眼辨忠奸,<br>单腿跳龙门!<br>乾隆一听大喜,果然是不俗之辈,于是对众大臣叹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刘墉果然是胸怀博大、志向高远之人啊,这样的臣子做了宰相一定是国家的兴事也。<br>于是皇上恩准刘墉在御河通向颐和园的入口处修一座桥梁,作为纪念。</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廊如亭,它坐落于十七孔桥东桥头南侧,是中国现存古亭类建筑中最大的亭子。因此亭是一座”八角型重檐”的建筑,所以也称之为“八方亭”。 廓如亭建于乾隆时期,俗称八方亭。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亭顶采用重檐攒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稳重。当年颐和园没有东墙,亭北是烟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干顷稻田,登亭远眺,一望无际,廓如亭由此得名。廓如亭建造如此壮观,是为了与十七孔桥以西龙王庙岛上高台上的楼阁亭台遥相呼应。此亭是北京所有亭中最大者,同时也居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之冠。</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十七孔桥-园内最大的石桥,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状如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南湖岛位于昆明湖西堤内湖(亦称南湖)中央,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与万寿山遥相对应。乾隆兴建颐和园是仿照杭州西湖美景,不知何时又想起了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将该岛与西堤外湖的镜治阁与藻鉴堂两个小岛分别称为“蓬莱”、“方丈”、“瀛洲”,营造了一个想象中的“海上仙境”。</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文昌阁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br>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