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郾城二实中西安研学旅行纪实

YCESZTW

<h3><font color="#b04fbb">“秦川八百里,上下五千年。自古帝王州,屈指数长安。” 长安,历经13朝的交替,千年文化的洗礼。如今秦砖汉瓦、暮鼓晨钟、高新科技、现代文明都在这座古城中交相辉映。长安,在作为一朝都城时,每年都有寒窗苦读的书生为了科举从四海八方赶来,只为求一世功名。</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如今,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的学子也从河南漯河来到这里,就像古时一样,带着向往、带着理想、带着求知的欲望,以及对未知体验的激动,于8月1日—8日来到古都西安,开启了一段以“穿越周秦汉唐、品读中华文明”为主题的研学之旅。</font></h3> <h3>第一站:【陕西历史博物馆】</h3><h3>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身临其境的《国家宝藏》。</h3> <h3><font color="#39b54a">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 聆听景区专业讲解,观赏国之珍宝,领略 璀璨文明。</font><br></h3> <h3>安全问题大于天,来到西安城的当晚,带队老师就在常校长的指挥下对学生进行安全疏散演练。</h3> <h3><font color="#ff8a00">第二站【半坡遗址博物馆】:进入西安第二天同学们一早便来到了“半坡遗址博物馆”。这里的展厅给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距今约6000年时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半坡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习俗,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是学生们更深入地去接触、了解了半坡时代。</font><br></h3> <h3>在“半坡遗址”:最令我和同学们久久不能回神的场景,是展馆里一幅模拟当时场景的壁画。一眼望去的绿色,森林与部落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像是为了保护部落的措施一样,在部落外围是一圈围起的土丘。隐约看见有妇女和儿童在部落里或是跳舞,或是纺织,而强壮的男人们就在部落之外进行狩猎。 当时他们的衣服应是最朴素粗糙的草衣,虽然看似搞笑,却有一种浓厚的历史感,令人心生感叹。在野兽乱窜,树木丛生,人烟稀少的那个时代,最原始的人们又是凭着怎样的的毅力生存下来,一步一步进化,再到如今的我们?这个问题曾让同学们为此讨论了一天。<br></h3> <h3><font color="#39b54a">在史前工场里,同学们也都亲手尝试着做了许多充满新鲜的事,如陶器钻孔,原始房屋搭建,钻木取火以及草木印染。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教我们钻木取火的老师傅。我无法忘记他的神情——对史前文明的崇高敬意与热爱,仿佛是自己的信仰一般。虽然两鬓已染上了灰白,肌肉已明显的松弛,但仍然挡不住他眼睛里折射出来的睿智又高深莫测的眼神。他说,人们已经淡淡忘去最原始、最根本的东西,但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才是最最实用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谁没有在分岔路时迷茫过?谁又能在最后找到自己的初心?答案无从知道,却又在心底默念起四个字:不忘初心!</font><br></h3> <h3><h3><font color="#b04fbb">我们的祖先,尝试将植物汁液印染在麻布衣上,使其不再是单调的麻色。今天,在“史前工厂”,让我们也体验了一回古人,体验了植物锤染的妙处。</font></h3></h3><h3><font color="#b04fbb">第一项课程:“植物锤染”:</font></h3><h3><font color="#b04fbb">首先要采集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植物叶子;然后在麻布上放上有水分的叶子;再用塑料纸盖在上面,拿锤子使劲敲打。敲打到一定的程度后植物的叶脉,叶子的形状等都被印在了麻布上,就像是将叶子整个复制到了麻布上一样。</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瞧”,孩子们做的多认真多细心啊!</font></h3> <h3>哈哈,用这两块印染成功的花布是不是可以做花衣裳了呢😄</h3> <h3><font color="#b04fbb">第二项课程:“钻木凿洞”,我们用人家专门定制的工具,它的下面是钻子,上面是木头和绳子,中间有控制重心的圆盘状的石板。只需轻轻的往下一压,就有本身的惯力将钻子转起来。将钻子放置在一块石板上面。然后就一直在那转,转到将石板穿破为止。这个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感叹:“老师,这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们太艰苦!太不容易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真的该庆幸啊!”</font><br></h3> <h3><font color="#39b54a">在钻孔过程中发现:有些孔钻透了,但是也钻烂了,钻孔是为了缝补陶器的,于是前功尽弃,基于此同学们总结出规律—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躁,要慢慢来,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可是有些同学却非常熟练,这只要是操作中,得把握一个节奏,这个节奏经学校张校长解释才明白,原来这就是物理学中学习到的频率的问题,当你下压的频率和钻孔器旋转时上升下降的频率一致时,你所用的力就能够使它加速转动,否则会阻碍它的转动。这就是大道中的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境界。遵循规律,顺乎自然,开发潜能,和谐发展,才能够实现最快最好最科学有效最长远的发展。</font><br></h3> <h3>呵呵,凿洞成功!来个剪刀手😜</h3> <h3>第三项课程:“钻木取火”,学习钻木取火的技术,这是野外求生的第一项必备技术。 有了这个火,我们就可以在野外御寒,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吃消毒后的熟食物。</h3><h3> “钻木取火”的关键是将两块木头通过不断的拉,摩擦起火星,再将跌落在干草团上。举到顺风的地方,轻轻地,连续地吹气。渐渐的,火燃起来了 然后将火源引到火炬上,就算取火成功了。现在的科技发达了,用打火机轻轻一按即可,可那时的人们却只能用这种麻烦而又困难的办法,还不排除特殊的情况,如潮湿等。这项活动不但有效加强了同学们动手操作的能力,更让同学们认识到:火的利用使人类走向了文明社会,对火的敬畏,让人类的生活发展红红火火,对火的轻视,让许多文明的产物毁于一炬。</h3> <h3>俩美女老师带领一帮孩子试验三次才终于取得火种。来,来,必须拍照纪念一下😊😊</h3> <h3>哈哈,看看张校长为取火这是下了多大的劲啊😄</h3> <h3>第四项课程:“古房屋搭建”</h3><h3>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形成聚落。从全部挖掘在地面以下的袋穴,上升到半在地下的浅穴;从露天的穴口,到用树枝等在穴口上搭盖遮蔽风雨的棚罩。穴居时代积累了对黄土地层的认识和夯筑的技能,在搭盖穴口顶盖的过程中也积累了木材性能的知识和加工的经验技巧。<br></h3><h3>在这一活动中再次强化了同学们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h3> <h3>第三站:【小雁塔】</h3><h3><font color="#39b54a">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font></h3><h3><font color="#39b54a">唐高宗年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取名雁塔。唐中宗年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font></h3><h3><font color="#39b54a">小雁塔所位于的荐福寺译经场,是长安三大译场之一,这奠定了小雁塔的宗教地位和历史文化内涵。小雁塔自景龙年间建成至今1300余年屹立不倒,真实的反映了初唐时期长安地区的建筑艺术成就,塔本身即是体现丝路文化价值最重要的载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经历无数风云故事,而最有名的即为“三离三合”。</font><br></h3><h3><font color="#010101">在小雁塔,我们看了雁塔晨钟,了解了小雁塔原有15层,可惜因为地震震碎两层,现存只有13层,和他那三裂三合的奇观是因为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整体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刹。</font></h3> <h3>第四站:【张学良公馆】</h3> <h3>第五站:【大唐西市】 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是以隋唐西市遗址为依托、仿古建筑为载体的国际化体验式商旅文化街区。 在这条极富特色的文化步行街中,有很多可以取景的仿古元素。<br></h3> <h3><font color="#ff8a00">在这里我们也了解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经了解,张骞就是在长安(现西安)这里出发,途径河西走廊等地,,最终到达了中亚、东欧等地,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来往。在张骞西行的途中,他曾两次被劫,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坚持着,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得以重返大汉。他不仅是一个忠臣,更像是中华文明的开源者,他带来了许多异域的物品及食物,让当时的人们都打开了眼界,也就这样,打开了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友谊大门。</font><br></h3> <h3>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自主介绍馆内的三大镇馆之宝,王校长为优胜小组发奖。</h3> <h3>第六站:走近临潼、自制兵马俑</h3> <h3>第⑦站:秦始皇陵</h3><h3>秦兵马俑博物馆:秦文化瑰宝——世界第八大奇迹,制完陶俑后同学们坐车走进“秦文化”大课堂,开启一场博物馆探秘之旅,并了解秦帝国陪葬陵寝,探寻世人至今无法破解的“秦地密码”——秦始皇兵马俑。</h3><h3><br></h3> <h3>“怎么这些人没有头”,看到一些没有头的陶俑,同学们抛出很多问题,导游认真地讲解,这些兵马俑的头部在出土时就已经损坏,就没有装上去。同学们们参观后才知道,原来出土的兵马俑大多都是一些碎片,是一些专家修复后才有现在的恢弘的场面。<br></h3><h3>照片上是彩色的,怎么兵马俑都是灰色,同学们的问题可真多,经过导游的讲解,同学们才知道,原来出土时,这些陶俑是彩色的,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彩釉就脱落了。</h3><h3>千人千面,陶俑面部表情都不一样,可见老祖宗是多么地智慧。秦始皇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听着导游的讲解,同学们掌握了更多关于秦始皇陵的知识。</h3> <h3><font color="#39b54a">这是我第二次进骊山,待我再次走进骊山,进入兵马俑的瞬间,我也石化!双眼顷刻间被击倒,一种强大的震撼力量将我的心笼罩,闭上眼双手合十!我似乎可以跟兵俑对话,可以注视他们的眼眸,生命似乎在此刻了却了夙愿!那一个个鲜活的兵马俑为人们讲述着千年之前那段血腥与生机并存的历史,那威严的军阵与磅礴的气势告诉世人他们是百战余生的战士,是敌人眼中可怕的死神,他们的刀剑如同死神的镰刀收割着敌人的灵魂,正是因为这强悍的战力与绝对服从的意志使的秦皇死后也要把他们带入自己的陵墓,使他们为自己守卫皇陵直到永远。 他们横扫六合、北拒匈奴、南打百越为祖国扩土开疆,使之最终完成统一大业,这样强悍的军队时至今日也很难找出几支。我感佩于他们的赫赫战功,更敬仰于他们不移的信仰,在当今社会多是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之徒,很少为了坚守信仰而放弃利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最珍贵的东西却被人们遗忘了~~~游走在废弃的古城,回想着千年前项羽燃放的那场熊熊大火,耳边呼啸的风声似乎夹杂着兵戈铁马的喧嚣!秦岭的星空如此渴望能遇到一个千年前的灵魂,可夜依旧如他数千年前般寂静着,只有风声~~~回过神来,心痛依旧!文明何时起,文明何时灭!</font><br></h3> <h3>第⑧站: 名校陕西 —西工大 西北工业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985、211工程全国双一流大学,走进西北工业大学,参观亚洲至大水上图书馆参观、西工大校史馆参观、航空馆功勋飞机等、在这里了解航空战机发展史,感受工大科研实力贡献!</h3> <h3><font color="#167efb">通过观看西工大形象宣传片及相关特制研学短片,了解西工大在国防科研、人才培养的突出贡献和卓越成就,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动手体验航空模型制作,完成后放飞航模</font><br></h3> <h3>付锦浩同学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刚一讲完航模立即就能完成![强][强][强]<br></h3> <h3>第⑨站:大唐不夜城</h3><h3>大唐盛世是一段值得华夏子孙骄傲的历史,我们今天无法跨越时空去见证那段辉煌。但是考古学家和西安人民把现在和过去联系了起来,帮助我们在时间上回溯,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h3> <h3>第十站:【大明宫】</h3><h3><font color="#ed2308">存世乃天阙,千宫唯此宫。</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大唐风华,帝都长安,大明宫雄踞龙首,依渭水,望秦岭,王天下,殿宇星罗,号令八方。唐皇21人,有一十七者理政与此,中有武则天、唐玄宗等,承贞观宏志,拓开元盛世;贺知章,李白,王维等,立唐诗奇峰,树文化高标;再有安禄山,黄巢等枭雄,引异军突起,欲反唐而立。若论其规模,占地3.5平方公里,约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后世难有比肩者。</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唐没,大明宫没,中国宫殿最大者没。</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今复登含元殿,极目南望,唐时古道,今日古城,唐之盛,今之盛,盛世交融,由是苍茫感念,千宫之宫,喧嚣市井,宫殿已毁,遗址重生。毁时华丽陨灭如波涛归海,生时真材实基却惊世横空,而是于我辈,非策划运营而能得来非追名逐利者能成功,人生偶遇,即是大幸,能拯救一石一木,更是不世之功。</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进而思索,野蛮时代,角力治国,文明时代、经济务世。存大唐开放包容之精神,承创新人本之形式,乃是“制文化权”时代中华文明重要的制高点。</font></h3> <h3>同学们现场进行模拟考古工作,学习考古知识,化身为考古学家,了解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亲身感受文物工作者的巧手匠心,体验考古的乐趣。<br></h3> <h3>制作【瓦当拓片】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它的形状主要是半圆和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的收藏品。<br></h3> <h3>【研学报告,重在收获】</h3><h3><font color="#167efb">研学就是行走课堂,它转变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丰富了学生生活阅历,扩大了知识视野。让孩子们充分地体验和感受自然及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触摸自然、感知社会中,放飞心灵、激活思维、磨练意志、陶冶性情。</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在临近研学结束的时候,张校长引导全体同学总结了研学旅行的几个关键点: 一是先听,注意听好导游的讲解,不听就没有思路没有方向,后来的活动就是四处乱撞; 然后是看,认真看,注意看,注意细心观察和大致浏览相结合,否则会失了主次和精彩; 接着是做,随着团队安排的活动,用心去做,去实践,去体验; 最后是想,要对所见所闻做经历的人、事、物、文化、民俗、历史、景观等进行思考和总结,使这些变为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font><br></h3> <h3><font color="#ff8a00">踏着青春的节拍,我们一路欢歌一路笑语。 激扬青春的风采,我们一路收获一路喜悦。 在此次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体会了我泱泱大国的深厚文化底蕴,感受了我华夏礼仪之邦的悠久历史,饱览秦地风光,提高文化素养。回味过去的点点滴滴,铭记师恩、增进友谊,放飞青春激情!这美好的体验将化作勇气与力量,帮助同学们迎接新的挑战和征程,开启新学期新阶段的学习与奋斗历程!</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