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两章说了孩子的玩与阅读,本章来说说孩子的学习。</h3><h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不是讲大道理,而是父母把自己的爱化为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h3><h3></h3><h3>其实在学习上,没有哪一个孩子天生就会写字和算术,写字慢、考试写不完,甚至记不住学过的内容,这些都是很多孩子的正常表现。对孩子来说做不好或者出错都是无意之为的。如果是因为孩子的能力有限,达不到的话,那一定是需要帮助的,这时候我们家长切记指责和挑剔。做不好的时候,孩子自己往往也很着急,这时候孩子真心希望我们家长可以理解、体谅并能够帮助他们。如果家长一味指责的话,孩子的自尊心会无端受到践踏,自信心也难以树立。这时候我们家长应该要做的是看看自己可以想点什么法子帮助孩子们。</h3><h3>正如老师说的欣悦在学习上真的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操心与监督,这都功归于她幼儿时期就已经养成独自完成作业的习惯。欣悦五岁时在深圳上幼儿园,由于公司单休制周六欣悦不得不独自待在家里。每次我下班回家都会看到沙发上她绘画的作品和地板上的书,去外面闲逛,她也会指着广告牌的字问我,有遇到她认识的字,她还会考我呢。如今,欣悦十一岁了,没有小时候的纯真和乖巧,但是现在的她长大了懂事了,更会心疼妈妈了!</h3><h3>家长每天处于焦虑、着急之中,不仅于是无补,孩子也会被这种来自大人的焦虑和着急影响,生活在不安之中。孩子本来就不知道该如何做,再加上恐惧和害怕,反而更容易做得慢、更容易出错,所以做事的效率和效果一定出不来。</h3><h3>人本来就是该在学习中不断犯错、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并慢慢长大。所以,家长朋友们请把孩子的一切表现看作是成长的正常表现,耐心等一等我们的孩子吧!</h3> <h3>前几天在班级群里看到老师在“教育”我们家长不能扼杀了孩子们刨根问底的喜欢。孩子们满脑子都是问题,不断问问题,说明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因为好奇,小孩子恨不得要探索遇到的每件事的奥秘。在他们眼中,会觉得父母是万能的,所以总是缠着我们问东问西。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一次又一次的满足中,孩子对事物得探索欲望便得以保持。谈到学习上,便是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很好的呵护。</h3><h3>当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一定要认真回答。即使不知道答案,也要诚实地告诉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找答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让他按照自己的特性去成长,父母只要小心呵护并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而是提供了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并支持孩子培养自己的爱好。孩子将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最终成长为独特的样子。</h3><h3>其实在孩子的内心没有主科、副科的概念之分,在他们看来,任何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都是学习的对象。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探索了解这些神秘的事物需要识字阅读,需要通过读书满足自己的探索欲。也就是说,我们在满足孩子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其实是在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外动力。说到底,这才是让孩子喜欢学习的源头和基础。</h3><h3>小时候,孩子更多是通过自己的眼、耳、触觉等感官来学习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也需要通过感官来开发。12岁之前,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没那么强,所以要多让孩子从体验中认识这个世界,通过体验来学习。</h3><h3>有心理学家认为,对12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那就是“玩”。如果孩子小时候没玩够,长大会继续想玩。这大约是有些大人几十岁了还贪玩的原因。小时候玩的是好奇,成年了还想玩则是弥补小时候缺的功课了。哎呀,我怎么感觉这段话说的就是我自己呢。我都三十好几了还只想玩,可能是我小时候父母没让我玩尽心吧。</h3><h3>第三章中又再一次强调了阅读。不同的孩子,喜欢的书也不同。我们要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帮孩子选书,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悟通过阅读来获得答案,满足好奇心,从而喜欢上学习何探索。</h3><h3>我们把孩子送去上学,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到本领,将来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在小学阶段,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比一时的学习成绩更重要。孩子只要能跟上并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就足够了,而对学习保有兴趣则会让孩子持续想要获得知识并最终拥有生活本领。因此,在孩子小学阶段,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而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h3> <h3>孩子是在学习中成长的,可能时刻都需要知道事情该怎么做。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肯定和认可;当孩子没有做到的时候,我们得把焦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非抓住孩子的问题不放。</h3><h3>孩子不可能样样都好,经常会遇到瓶颈。我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抱怨、不批评,而是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可观地看待孩子,并欣赏孩子做到的那部分,孩子的自信就不会受到打击。</h3> <h3></h3><h3>好心情是喜欢上学的“吸铁石”。一时的好心情,对孩子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而持续的好心境,则可以让孩子持久保持学习兴趣和动力。心境,即一个人持续很长时间的某种心情。</h3><h3>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学习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在孩子的学习上花太多的心思,而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br></h3><h3>我们班级的孩子毋庸置疑肯定是非常热爱学校和老师的,家校生三方的信任更是源于此——班级活动。在活动中相互了解,加深感情,从而达成共识——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h3><h3>要让孩子有一个好心境,和谐的家庭关系更加重要。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也包括孩子父母和祖辈的关系。一个孩子生活在和谐的家庭关系里,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爱,以及亲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他的内心会很和谐,做事情的时候便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能够做到最好。此外,家长还要注意营造一个让孩子心平气和的家庭氛围。</h3><h3></h3><h3></h3><h3><br></h3> <h3>“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好比天生的一样自然。一个习惯的初步养成需要21天,而一个习惯的基本养成需要90天,也就是3个月。要让一个习惯固定下来的话,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坚持3个月。而且这3个月最好不要反复,如果反复多了,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孩子习惯的养成其实是对家长耐心的考验。家长过关了,孩子也就过关了。</h3><h3>作者在培养孩子习惯是用到“专时专用”。所谓“专时专用”,就是在特定的时间里做特定的事情。这一点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很重要,孩子也会养成专注做事情的好习惯。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孩子就不会像有些家长说的那样,一会借口出来喝水看一眼电视,一会借口上厕所玩一会。</h3><h3><br></h3> <h3>第三章的学习时我们家长最为关注的,也是内容最丰富的。时间有限,今天就写到这里,明天继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