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2)

江南风

<h3><font color="#010101">  </font>产业先驱。中国的近代化,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对西方近代技术的采用是其起点,而手工业生产向机器大生产的重要历史转折则是其标志。这种巨大但却不明显的裂变,较早是从最具典型意义的造船工业开始的。毫无疑问,船政在这变化中占据最重要的一环。船政师夷长技,大胆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迅速形成远东规模最大的近代造船工业基地,在造舰船、造机器、造设备,以及后来的造飞机等领域,在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等方面,风骚数十年。马尾成为近代中国折射西方工业文明的重要窗口,极大地推动和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船政造船基地,背山面江,占地达600余亩。山脚下两根旗杆竖起的地方就是船政衙门,衙门右侧为前、后学堂。学堂之前长条形建筑就是造船厂,下设十三个造船车间,经过百年炮火洗礼,当年的船政建筑大多都已损毁,现存轮机车间和绘事院。</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船政衙署内院头门,(晋式,为裴荫森任职时改制;2004年12月在马尾征集并经修复)</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轮机车间,建成于1867年,由法国工程师设计,带有明显的欧式风格。车床,福建船政同治十年制造,1997年从福建古田一个偏僻的山村小作坊中找到,当时仍在使用,已运转了120多年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船钟、信号灯、平衡码。</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船政从1866年到1907年一共制造了42艘舰船,占当时全国造船总量的80%。</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开济号。我国的第一艘铁木混合结构巡洋舰,船政局制造。舰长88.6米,宽12米,吃水深度5.86米,排水量2200吨级,装备了火炮13门,其中1门210毫米大口径后装火炮, 6门150毫米火炮,还有速射炮6门。该舰已初具近代化蒸汽锅炉动力巡洋舰的特征,标志着我国造舰技术进入当时的先进行列,代表我国造船技术步入了近代化时期。</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陈兆锵将军使用过的放大镜、印章、台式小钳床及单筒望远镜。</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通济”舰舵轮,上面清晰地刻有“大清光绪十年”。“通济”舰是福建船政制造的第34号兵船,建成后,一度作为海军学校学生的练习舰, 1937年8月“通济”舰被作为堵塞船自沉于江阴封锁线。</h3> <h3>  马尾不仅是近代造船工业的发源地,还是中国航空业的摇篮。1917年,国民政府在制造厂下设了飞机制造处。由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担任处长,同时在马尾开办了“飞潜学校”,任命巴玉藻、王助、曾贻经为飞机制造处的主任和副主任,开始制造飞机。从1919年至1931年,马尾共制造17架飞机。</h3> <h3>  巴玉藻(1892—1929),飞机制造处主任,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人,生于江苏镇江。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先后留学英国、美国,191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硕士学位,后被美国通用飞机厂聘为总工程师,又被寇提司飞机厂聘为设计工程师。1917年毅然回国,力图“科学救国”,在马尾飞机制造处任主任。由他设计制造成中国第一架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此后经他改进设计又制造了多架飞机,1929年不幸中毒病逝,年仅37岁。</h3> <h3>  甲型1号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我国第一架飞机,1919年8月制造,最高时速126公里,飞机高度3690米,可乘坐二个人,携带四枚炸弹,在性能方面一点都不输于欧美的飞机。</h3> <h3>  海军根基。马尾堪称中国近代海军摇篮,船政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海军人才,打造了中国第一支舰队,无数个第一,奠定了马尾成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历史地位。</h3> <h3>  中法马江海战。1814年8月28日中法马江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华初建后的第一役。由于清政府严喻“无旨不得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福建水师坐失良机,参战舰艇遭法舰队突袭而覆没,牺牲了736名官兵。海军初建首战,虽然以惨败而告终,但水师官兵奋力抗敌及其所表现的英气慨被世代传颂。</h3> <h3>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经历了三场战役,包括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其中以黄海海战最为激烈,双方一共交战了五个多小时,船政学堂学员邓世昌、方伯谦、叶祖珪、刘步蟾、林泰曾、邱宝仁等北洋水师著名海军将领,在黄海海战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勇篇章。黄海海战中方十二艘军舰的舰长都是船政学堂毕业生,其中有十个人是同班同学。</h3> <h3>  邓世昌(1849--1894),广东番禺人,船政后学堂驾驶第一届毕业,留英,“致远”舰管带,北洋海军中军中副将。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于“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舰身虽弹痕累累,仍奋战不止。最后,“致远”舰弹药将尽,恰与日舰“吉野”相遇,邓世昌高呼“吾辈公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纷纷为?”邓率舰开足马力冲向“吉野”,欲与之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2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h3> <h3>  守卫日岛炮台的“康济”舰管带萨镇冰,冒着不绝的炮火,亲自守着速射炮,直至炮台被毁,丁汝昌令他撤回刘公岛。</h3> <h3>  丁汝昌(1836--1895)北洋海军提督,甲午战败后,他拒绝一些洋员和清军官员的劝降,于1895年2月11日服毒气绝,自杀殉国。</h3> <h3>  闽堂俊杰,华夏英才。辛亥革命后船政毕业生担任将军的有55名,其中上将12名、中将25名、少将18名。抗日战争中马尾海校的大多数毕业生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不少人为国捐躯。二战期间中国政府选派100名海军军官赴英、美两国受训参战,在100人中马尾海校就占了32名。</h3> <h3>  林遵(1905-1979),福州人,烟台海校驾驶第十八届学生,马尾海校寄闽班毕业,南京政府海军部首批派遣留英学生。抗战时任海军布雷队第五中队少校队长。日本投降后,任进驻西沙、南沙群岛舰队指挥官收复南海诸岛。1947年7月任海防第二舰队司令,1949年4月率舰队起义,军舰30艘,官兵1271人。历任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海军学院副院长、东海舰队副司令等要职。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h3> <h3>  海军世家,指一家三代以上从事海军工作的家庭,方家、沈家、萨家、魏家是其中代表,此种家庭在福州有一千多户,正应了福州老话:“无闽不成军”。</h3> <h3>  展厅各种实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