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您,知道沁源吗?您,到过沁源吗?您,了解沁源吗?</h1><h1> 未知,不怪;未到,不妨;未晓,不急。</h1><h1> 且听我慢慢给您道来。</h1> <h1><b> 沁源,是一座绿色之洲</b></h1><h1> </h1><h1> 山西,自古称“表里山河”,意思是外有高山,内有大河,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沁源,就是山西表里山河的一个缩影。山,有太岳山,也称“霍山”,它是我国古代山岳崇拜的历史名山,在“五岳五镇”中属于“中镇”。岳,是高山;太,是极其;太岳,就是极其高的山。太岳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沁源,就处于太岳山的腹地。全县森林面积220万亩、天然牧坡113万亩,森林覆盖率56.7%,全省第一,是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全国“油松之乡”,油松之王“九杆旗”享誉全国,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河,是沁河与汾河。沁河是山西省的第二大河流,也是山西境内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年均径流量2.6亿立方米,是山西相对富水区;境内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处2523米。平均温度8.6℃,年相对湿度65%,无霜期从北到南为110-160天。大家知道,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过一首山西民歌叫《夸土产》,“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但不知道这牛,大部分出自沁源。它们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呼吸的是天然氧吧,这让许多的游客都羡慕万分。主要景点景区有灵空山、沁河源、花坡等自然景观,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抗日围困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观,圣寿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观,民间流传着先师菩萨、琴高真人、麻衣禅师等典故传说。现在,我们沁源是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享誉华夏的避暑胜地。</h1><h1> 相对湿润的空气,弥漫着有点甜的味道;满目翠绿的青山,充溢着有点醉的气息;林间流淌的小溪,奔涌着有点急的性情。</h1> <h1>永和水库</h1> <h1>花坡景区</h1> <h1>沁河源头</h1> <h1>俯瞰沁河</h1> <h1>灵空古寺</h1> <h1>油松之王九杆旗</h1> <h1>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之褐马鸡</h1> <h1>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之苍鹭</h1> <h1><b> 沁源,是一方红色土地</b></h1><h1> </h1><h1> 早在1926年,就建立起党的地下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是太岳区党委、行署和太岳军区所在地,是附近13个县流亡政府的栖居地,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太行八路军总部的天然屏障,也是晋察冀和华中抗日根据地通往延安一条重要干线。特殊的地理位置,党的频繁活动,使敌寇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多次进行惨无人道的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2年10月,日寇以其精锐部队侵入沁源,企图在这里建立“山区剿共实验区”,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种种方法欲使这里伪化,想使沁源成为蚕食我太岳解放区的前哨基地。英雄的沁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八路军以及决死一纵队一起,同仇敌忾,奋起反抗,誓死不当亡国奴。他们迅速组织起十余支抗日武装,同时有组织地把县城附近23个村庄的12000多百姓转移到了大山里,使敌人找不到一个群众,使偌大的一个沁源城成为了一坐“没有人民的世界”的空城。老百姓们正如一首民歌中唱的“半夜就起身,鸡叫就爬山;铺黄蒿盖百草,冷水拌炒面。啃树皮,吃野菜,就是家常饭”。在大山里,政府拔给百姓土地耕种、贷款进行小的手工业生产并组织群众开展互助来解决生活问题。军民们采取空室清野、长期围困和伏击战、夜袭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各种战术,将鬼子围困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共进行各种战斗2730余次,歼灭敌人4010人,使鬼子行不敢上路、睡不能安宁、抢不到粮食、找不见人影。在敌人唯一的交通线——二沁(沁源——沁县)大道上,处处埋有“地鸡蛋”(地雷),让敌人每次外出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形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局面。当时有一个名叫任彦的青年民兵,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神枪手”,在1942年——1944年间,他一个人就消灭日军47名、伪军11名,解放后,他的事迹曾经在中央军事博物馆展出。另外一个民兵杀敌英雄李德昌,一人打死打伤敌人100多名,曾经于1947年7月作为中国解放区民主青年代表出席了在捷克斯洛伏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青年节盛会。所以在敌伪中流传着“过了圣佛岭(沁源与沁县交界的一道岭),进了鬼门关,低头雁声响,抬头轰一声,如若死不了,就是活神仙”的悲歌。对于常驻在城内的日本鬼子,则采取了“劫”敌运动,组织群众夜里闯进城内抢粮抢枪抢物资,填井埋雷断供给。致使敌人内不可生存,外不能相援,其所谓的“山岳剿共实验区”仅仅局限于铁丝网内不到半平方里的咫尺之地。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1945年3月14日开始,经过全县军民28天的猛烈围困,迫使敌人在4月11日滚出了沁源。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赵城金藏》,就曾经在沁源藏匿达四年之久。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太岳精神已经成为激励沁源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h1> <h1>闫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h1><h3></h3> <h1>当年八路军战士挖的窑洞</h1> <h1>抗战时期太岳行署旧址</h1> <h1>涧崖底村刘少奇路居地</h1> <h1>当年延安《解放日报》的评论</h1> <h1>沁源围困战纪念碑</h1> <h1><b> 沁源,是一片民歌海洋</b></h1><h1><br></h1><h1>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对沁源秧歌研究颇有造诣的原沁源县文联主席张怀奇老先生说“有三百六十调,现仅收集到二百余种”。</h1><h3></h3><h1>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民歌呢?第一,沁源的历史悠久,早在汉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就在此置“谷远县”。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因系沁河之源而改名为“沁源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升县为州。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废州归威胜郡(今沁县),后于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曾又设“谷州”,后废复称“沁源”,从此县名未改。第二,沁源地处偏僻。历来就是个休养生息之所、养精蓄锐之地,百姓中有“贫上山,富下川”之说。历史上那些外来的逃难者大多少量的进入,多则十余人,少则一、二人,来沁源以后,他们选择荒无人烟处居住、垦田、生产,俗称“闹庄子”,以后家丁兴旺,亲戚带亲戚,朋友投朋友,逐步发展成为大的村落。这些人群在使用故乡语言的同时融入了当地的一些方言,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言俚语;在哼唱自己家乡秧歌时产生的嬗变、与当地秧歌交融后的创新,又形成了似是而非的一种新的秧歌。比如沁源秧歌中的《九连环》,其实就是南方《茉莉花》的翻版,两者曲调相似,但并不完全一样。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它相对完整地得以保留至今。内容主要有“歌头”“劳动歌”“时政歌”“情歌”“历史传说歌”等类别。沁源秧歌的曲调非常丰富,有关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情绪的曲目随手拈来。因此,只要用沁源秧歌排演戏剧,根本不用考虑作曲。如表现悲伤的有《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表现喜悦的有《大观灯》《嘣子调》《碾糕面》,表现吵闹的有《顶嘴》,表现悠闲的有《游河湾》,表现舒缓的有等《九连环》,表现思念的有《小二姐梦梦》《送行》等。沁源秧歌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句式有两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六句式、长短句等,有五子句、七字句、十字句等。在转段或转句时常用“哎嗨吆、得儿吆、意儿吆、嚎、呀哈”等语气助词。沁源秧歌的“调式丰富多彩,角、徵、宫、商、羽五音俱全,以宫、徵调式为主,罕见角的调式”“在旋律上起伏较大,调式主音向上向下作七度、八度的大跳极为常见。有的像《大挑腔》等曲竟超过了十度。这种音调与各种节奏相结合,形成了粗狂豪放、强悍明快的风格”。</h1><h3></h3><h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这一形式,于1942年12月23日成立了沁源绿茵剧团,动员民间艺人编唱宣传抗日内容的作品,创作了《一封信》《回头看》《挖穷根》《狗小翻身》《拥军拥政》等一大批配合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运动的作品,使沁源民歌这一长期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民间艺术,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文艺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h1><h3></h3> <h1>秧歌剧</h1> <h1>花鼓秧歌</h1> <h1>街头扮会会</h1> <h1>踩高跷</h1> <h1>扮会会</h1> <h1>元宵节街头文艺活动</h1> <h1>部分关于秧歌的书籍</h1> <h1><b> 沁源,是一处民俗秘境</b></h1><h3></h3><h3> </h3><h1> 一个地域有一个的地域的民俗,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风情。民俗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现实文化的缩影,是一种自然形成而又约定俗成的文化。</h1><h3></h3><h1> 沁源地处临汾、长治、晋中三市交界,山大沟深,草木葳蕤,植物丰富,动物甚多。自古是贫穷之人休养生息之地、落难之士韬光养晦之所、败军之将蓄势待发之处。因此,民俗文化集附近三市及豫、冀、鲁、皖、内蒙等文化为一体,相互融合,彼此吸纳,自成特色。十里乡俗大不同,文化呈现多样性。</h1><h3></h3><h1> 在饮食方面,沁源的农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山药蛋及一些小杂粮为主,所以自古以来以食粗粮为主,形成了粗粮细做,一物多做的习俗。</h1><h3></h3><h1> 在建筑方面,北部的民居以土窑居多,老百姓在向阳的土崖上挖掘而成。中部楼房为土木结构,用石块扎根基,用松木作框架(每柱之下有一柱底石,以作平衡),用土坯垒墙,即所谓“四梁八柱”。上下用木板或泥土隔开。上层堆放杂物,下层家人居住。南部地区的马鞍架即平房,无楼,仍以土坯为墙,顶似马鞍。顶同中部一样,以椽相列,上铺杂木,再抹黄泥,后盖圆瓦。窗为多种图案而拼的木格窗,窗面较大,以麻纸粘贴。</h1><h3></h3><h1> 在语言方面,乡与乡不同,村与村有异,有时甚至一个村村东与村西的话竟然也有区别。 一、北部方言区:即所谓"五区"。这里紧邻平遥、介休,语言与这两县相似。其语言舌根较硬,掷地有声,语尾音习惯带"力儿",如"怎地力儿?"(即怎么了)、"去哪力儿?"(即去哪里)。二、中部方言区:包括郭道、韩洪、景凤、官滩、赤石桥、交口等1镇5乡。这里位居全县中部,是沁源土著居民的集中地,是最具有沁源特色的语言。语音较北部软。三、南部方言:包括沁河镇、灵空山镇、李元镇、中峪乡等3镇1乡。这里是县城的所在地,语言也为沁源语言的代表。语音柔软、语速较快,语尾音习惯带"啦"。与陕北方言较为近似。四、东南乡方言,仅包括法中一乡在内,以山东话居多。沁源的方言有四大特点:一是词语的重叠较多,如:忽闪闪、牺惶惶、吃饭饭、茶杯杯、甜生生、商商量量、摸摸揣揣、狗娃娃、驴驹驹、牛犊犊、羊羔羔等;二是"圪"字的广泛使用,如:圪梁、圪狸、树圪枝、圪嘴嘴、圪洞、墓圪堆、圆圪丢丢、圪捣、圪挤、圪息圪息、燎窝圪拉等;三是古汉语词汇保留较多,如住舍(家)、撵逐(赶)、淘气(吵架)、盘缠(路费)、生活(毛笔)、书房(学校),都有明显的古汉语痕迹。四是"子"为尾的词较多,"子"字基本都读"则",如孩则(孩子)、领则(领子)、茅则(茅子)。</h1><h3></h3> <h1>沁源特色美食展</h1> <h1>沁源花馍</h1> <h1>莜面栲栳栳</h1> <h1>手工编织</h1> <h1>国庆堆剪</h1> <h1>葫芦烫画</h1> <h1>手工造纸</h1> <h1>巧妇绣品</h1> <h1><b> 沁源,是一个文旅天堂</b></h1><h3></h3><h3><br></h3><h1> 2018年1月23日,中共沁源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沁源县委关于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决定》。提出“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五大发展思路、“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和建设“绿色沁源、康养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丽沁源”五大发展目标,意在让绿色发展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不断把惠及全县人民的伟大事业推向一个崭新阶段。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一线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点工作法、钉钉子工作法,踏踏实实抓工作,真刀真枪去落实。在城乡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服务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8年,全县共完成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农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资3.42亿元;完成营造林面积2.39万亩;投资9121万元,进行了18项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组织实施了“一约四会”“一墙三榜一栏”,实施了村村组建秧歌队、校校组建篮球队、建设乡村记忆馆、编修村志乡志等工作;通过各个乡镇举办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和邀请国家主流媒体、知名学府和文艺人才举办各种活动,让久居“深闺”的美丽沁源闻名遐迩,让古老而美丽的沁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旅行者的目的地、投资者的关注地、文化界的向往地。</h1><h1> 近年来,沁源人民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前所未有的精神状态、超乎寻常的工作举措,各项工作齐头并进,重点项目大力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仅去年就获得市级以上各种荣誉85项,其中18项国家级、33项省级、34项市级。现在,我们沁源县是全国的文化先进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人民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h1><h3></h3> <h1>沁源红色景点分布图</h1> <h1>沁源旅游景点分布图</h1> <h1>圣寿古寺</h1> <h1>韩洪沟荷花园</h1> <h1>岭上人家</h1> <h1>善朴古村</h1> <h1>龙头花田</h1> <h1>芊林秋浓</h1> <h1>太岳红叶</h1> <h1>黎和冬韵</h1> <h1>高原牧坡</h1> <h1>绿沟靓牛</h1> <h1>古木参天</h1> <h1>池口风光</h1> <h1>造峪花岭</h1> <h1>翠谷绿韵</h1> <h1>县城游园</h1> <h1>琴泉大桥</h1> <h1>县城内河</h1> <h1>日晷公园</h1> <h1>体育广场</h1> <h1>县城夜景</h1> <h1> 沁源是一个生态良好的地方,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是一个有许多传奇故事的地方,是一块未开垦的旅游处女地,是三晋大地的香格里拉,是近在咫尺的世外桃源。</h1><h3></h3><h1> 康熙年间进士、浙江仁和人、曾任沁源知县的汪士鹏曾经这样介绍沁源:“绵山拱翠赤霞飞为文笔之峰;沁水秋声墨雨泻乃词源之峡!”</h1><h3></h3><h1> 热忱希望大家能够到美丽的绿色沁源,进行深度旅游。读山阅水,探古寻幽;沐浴氧吧,体验康养;探寻奇异,解密秘境。相信大家到了我们沁源,会目不暇接,会乐不思蜀,会诗性大发,会兴趣盎然。</h1><h1> 约家人好友,约同学战友,约心怡之人,绿色沁源,走起!</h1><h3></h3> <h1>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h1> <h1>最佳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城市</h1> <h1>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h1> <h1>人民喜爱的生态旅游目的地</h1> <h1>奋斗是沁源人不懈的追求</h1> <h1>沁源敞开胸怀迎宾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