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承蒙我市《井冈山报》的信任和抬举,为我开辟了“冬生读图”专栏,“意在牵引去往精品摄影的解读赏析,以奉献更多的艺术审美”(编辑语)。读图为每期六图,作品均为我市作者优秀之作,有的作品曾在全国各大媒体或影展中刊载和入展过,非常感谢他们赐稿于我,所读图乃一家之言,敬请关注并赐教。</h3> <h3> 《侈与贫》</h3><h3>摄影:罗建荣</h3><h3>读图:刘冬生</h3><h3> 《侈与贫》是一幅社会生活纪实作品,画面为大幅广告占据,上面的 Gucci为意大利时装品牌名,中文译作古驰,画中靓丽女郎手拿着古驰皮具产品向世人展示。在这大幅广告下有一老人背着编织袋在向路人乞讨,此时,有一年轻人一手提包一手接打电话与乞讨者逆向而行,视而不见,画面简单、明了。就作品而言,首先是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了广告与乞讨者的关联,并用摄影手段给予记录;其次是耐得住寂寞,等待拍摄时机,且把握的很准,三者不重叠,都踩在各自的点上;三是色调符合作品主题,灰色调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思想,而其思想性就不言而喻了。 GUCCI品牌时装、皮具等一向以高档、豪华、性感而闻名于世,以"身份与财富之象征"品牌形象成为富有上流社会的消费宠儿。这一侈一贫是作品思想的升华,也是作者的观点之所在,他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的镜头,实为难能可贵。且作品正起到揭示矛盾和针砭时弊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h3><h3> 布列松曾经说:“射击和摄影是一回事,都是踮起脚尖,小心靠近——哪怕目标是一个静物……还要有天鹅绒般光滑的手,老鹰一样的眼睛——这是我们(摄影师)应该有的全部。”</h3> <h3>《藏地经脉 》</h3><h3>摄影:王小华 </h3><h3>读图:刘冬生</h3><h3> 《藏地经脉》是一幅黑白相间的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拍摄对象的航拍风光摄影作品。目视画面,映入眼帘的是随微风舞动的朵朵白云下那年轮般的地貌,在这犹如撕裂的地面把大山分为两块,沟壑之上的山坡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彰显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和人类生存的久远。中华民族铮铮铁骨,有着过人的智慧,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垦梯田进行耕作。有专家说过:“每道梯田的下面,都掩埋着我们祖先累累的白骨,每块梯田是用祖先们的生命和鲜血垒成。也正因此,我们祖先把他们的伟大力量和崇高人格镌刻在大山之上,成为后代儿孙,成为全人类永恒的骄傲和荣耀!”作品的亮点就在于这满画面年轮般的梯田,构图时画面的左右下方梯田纹理都很清晰,上面大部分阶梯式农田没被白云覆盖,壮阔的大地观后令人震撼、深思和感动。作者在航拍地面风景时所选择地形、时机把握、构图、用光都比较到位,因为在旅行中坐民航客机航拍地面风景时要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如飞行航线、飞机高度、天气、所坐位置、拍摄器材等都会影响拍摄效果,所以要得到一幅满意的作品实属不易,为此,作品《藏地经脉 》做到了。透过作品我们能感觉到,摄影人处处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不要错过每一次按快门的机会。</h3> <h3>《陶艺诗韵》 </h3><h3>摄影:龚忠泉 </h3><h3>读图:刘冬生</h3><h3>《陶艺诗韵》是一组四幅静物摄影之作。作者选择了四种不同的半成品陶器坯为拍摄对象,多为瓶、罐、碗制品,形式大方、自然朴素、不加修饰,显得简炼、活泼、粗犷、洒脱,有自然天成之感和稚拙之美,耐人寻味。在构图上注重线条的韵律,不是完整的纪录一件或多件瓶、罐、碗的形状,而是摆放井然有序,注重其质感和局部的精致。如主图一,采用拟人手法,线条似人体最优美的腰和臀的曲线,有“腰之摇曳,腿之修长,体态之婀娜”的美。又如右二图,结合用光把陶器半成品拍成一种青料彩绘效果,那青黄相映,晶莹透彻,颇显高洁,在素雅中隐藏着含蓄。作者将陶器置于暗背景下拍摄,让其产生一种“低调”影调,庄重、沉稳,它又寓意着陶器的几千年发展史。作品力求用色彩说话,让欣赏者在欣赏中成为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并使其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独显出魅力的光芒。陶器的使用尽管经历了现代钢、塑制品的冲击,但它仍显示了不平凡的生命力,在现代审美趣味的趋使下,在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世界性潮流中,陶瓷业又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h3><h3> </h3> <h3>《母女 情深》</h3><h3>摄影:郭隆润 </h3><h3>读图:刘冬生</h3><h3>《母女 情深》是一幅纪实人像之作,母慈子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基础。奥古斯丁说:人的一切都是为着不确定的东西而努力的。而我的奋斗,我的挣扎,却是为了换取我母亲的欢欣,减少母亲的遗憾。六根当中,最难悟空的,大概就是这个“情”字了。作者从中深刻领会了母子深情的现实意义,把镜头对准了爱美的母女俩,女儿在为母亲整理头饰,母亲眉开眼笑,目视着女儿,内心的喜悦之情写满了面颊。“我是一只飞鸟,母亲便是庇护我的森林”,“换取我母亲的欢欣”,这就是女儿此刻的敬孝之举,母女的对视交流便是她们的情感融合。在构图上,作者位置偏离女儿一边,让母亲在前45°角度,丰富的脸部表情依稀可见,女儿近似90°角度,主次分明,主体突出。用光也把握的很好,近似于顶光的侧光是很难拍好两人对视人像的,但作者正利用好了女儿的头饰和身上的反光照亮了母亲的脸部,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曝光值,为照片增色不少。在背景的处理上使用了大光圈,既要民居可辩,又让其虚化到位,同时作了点压暗处理,起到了突出和烘托主体的作用。室外人像摄影最难把握的莫过于捕捉人物表情或动作的某个决定性的瞬间,作品《母女情深》在这点上做得较好,不失为一幅优秀的纪实人像之作。</h3><h3> </h3> <h3>《海魂 》</h3><h3>摄影:刘立生 </h3><h3>读图:刘冬生</h3><h3> 《 海魂》是一幅海景风光之作,说到海洋,看过海的人都会说海很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海水是蔚蓝的,有涨有落,有风暴,也有平静等等;文人看海就会多一些感慨,诸如大海辽阔、澎湃浩荡、豪放激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摄影人看海则多一种表达方式,就是用摄影语言来表现大海,本图作者就是众多用摄影语言表现大海的作者之一。要拍好大海并非易事,但作者的这幅作品很感人,他选择了海边被水冲刷磨洗后变成小海沟的一片绿草作为前景,以两处隆起的海石为趣味中心,在海浪的拍打后水从高处往下流时使用慢门拍摄,形成一种激流效果。对天空云的处理同样是在慢门的作用下,形成一种快速流动的视觉感受。在色的处理上着重强调了绿和红、黄,力求改变作品的灰蓝色,达到一种日出时的暖调效果。构图上采用3分法,画幅追求1:1比例,让画面更稳重。作品的近、中、远、天空、色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导观众的视线进入画面,称得上为海景佳作。 海景图片难拍这是大多数去过海边的摄影人的感受,但并非没东西可拍,就我看来有一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选择一个好前景,它可以是一块形状有趣的石头或岩层,也可以是贝类 或其他有趣的元素;二是选择适当的快门、光圈,如长时间曝光可柔化流动的物体,让你的照片看起来动静结合,有一种梦幻的感觉;三是寻找合适的倒影,有时能使作品增强视觉冲击力;四是注重细节,很多情况下它决定作品的成败。</h3><h3> </h3> <h3>庐陵古韵(组照)</h3><h3>摄影:欧阳旭东 </h3><h3>读图:刘冬生</h3><h3> 庐陵古韵(组照)是一幅黑白组照,作者选择了吉安九个不同的建筑物,有牌坊、古桥、古塔和祠堂,这些都是吉安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它是一部庐陵石刻、木雕和建筑的史书,时时激发我们对庐陵祖先的崇敬和对家乡的热爱。且看组图中间自上而下的一排石雕牌坊,多为明清所建, 其高超的技术,精湛的艺术,独特的风格,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牌坊的第一图作者不是简单的正面纪录,而是巧遇本地“游神”队伍出征路过牌坊时抓拍的,古轿的木雕与牌坊的石雕相呼应,似乎在复制古代该村庄的热闹景象,它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文化遗产中璀璨的明珠。牌坊的第二、三图都是贞节牌坊,二图保护较完整,后面有住家,门口坐着这家主人的夫妻俩,一女子通过牌坊往里走,显得那么自然协调。三图已是残缺不全了,作者用了个斜构图,表达自己隐喻的观点。还有那四栋画面裁剪不一的祠堂和古桥、古塔,都隐藏着作者的想法和观点,细细品读,你有可能会破译作者对古建筑的认识密码。</h3><h3>古建筑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摄影人。到底如何拍摄古建筑,网上和书上有多个版本,就我看来,各取所需,本图作者就是一种很好的拍摄方法,艺术的思想,纪录的手段,拍出需要读者思考的图片。结合本人近年来拍摄这类题材的体会,我们必须注重并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拍摄:一是对古建文化要熟,因为它是古人智慧的物质载体;二是拍摄视角要新,有一种好的形式就能更好的服务于内容;三是关注建筑细节,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成就完美,细节体现艺术,细节也能决定成败;四是体现人文情怀,主要是指人性化的设计上的优点;五是重视光线运用,古建筑是立体的艺术,光线是拍摄古建灵魂的佐料;六是正视建筑原貌,没有特殊要求,不随意改变建筑的正常视觉观,尽可能做到横平竖直,少用鱼眼和超广镜头,这是中华书局编辑老师对我说的。</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