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遐想书房 李雨生</b></h1><h3></h3> <h1><b> 我一直做着一个关于书房的梦,渴望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屋子不一定大,但一定要静;装饰不一定奢,但一定要雅。有一张大一点的书案,上面摆着笔洗、笔架、镇纸,最好还有一方名砚,几支好笔;如果书案够大,能摆放一盆兰草或者文竹才好;在书房的一侧,要有一个大的书柜,放着一些必要的工具书和中外名著,此外,还要有一个带靠背的椅子,累了可以伸腰,困了可以小酣。</b></h1><h3></h3> <h1><b> 我曾去过不少名人的书房,像著名老中医刘星五先生的书房;著名作家杨伯良的书房;著名画家爱新觉罗.炜哲的书房;著名美术编辑凤坡的书房,还有一些医生、首长、朋友的书房,有大有小,各有千秋。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当属炜哲的书房,迎门是一幅炜哲反摹郎世宁的乾隆画像;一条大大的红木书案,上面铺着毛毡,文房四宝、文玩摆件应有尽有;书案后面是一张雕花的红木榻;室内常年燃着尼泊尔藏香,缭绕的烟云,沁人心腑,大有他老祖宗爱新觉罗.弘历之皇家遗风。</b></h1><h3></h3> <h1><b> 我没有书房!</b></h1><h3></h3> <h1><b> 虽然从六岁起开始习字学画,虽然经常给别人写”室雅兰香”的条幅,但我没有书房,甚至连一个像样的书案都没有。</b></h1><h3></h3><h1><b> 从出生至三十岁,我一直都蜗居在南市的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房子里。先是和父母同住,后是连老婆孩子三代同室。一张用木板搭建的床铺,上下两层,上面睡着父母二老,下面睡着我们一家三口;一张瘸腿的小圆炕桌,既是全家的餐桌,又是我学习的书桌。来了客人要脱鞋上炕,到了晚上还要挤进父亲的破自行车。莫说书房,就连翻身喘气都很压抑。尽管环境窘迫,我还是把柳公权的玄秘塔临了无数遍。</b></h1> <h1><b> 三十岁以后,我们举家搬迁静海,虽然房子变大,但依然没有一个空间可用作书房。一张写字台,还被上学的儿子霸占。我想写点东西,卧室的炕沿就是最好的书案。那时,我从未奢望过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当有一天我到当了县医院副院长的同学家里,看见宽大敞亮的书房和占据整面墙的书柜时,忽地才感到自惭形秽,相形见绌。但是,一个炕沿,一方矮凳,却成了我思想驰骋的疆场。那一阶段,我创作了包括长篇小说《初恋草原》在内的几十篇小说,上百首诗歌。长篇小说《初恋草原》还被中国作家协会收录在电子文库,成为了永久收藏的作品。</b></h1><h3></h3> <h1><b> 后来我调回市里工作,换了大房,本想该有一间可以作为书房了,但儿子很快结婚了。两间卧室,一间归我们老两口,一间归他们小两口,我依然没有书房。我喜欢丹青,餐厅就成为画室,餐桌就成了画案。餐桌太小,铺上宣纸,就没了放笔墨的地方,只好另外再放一张小桌摆放笔墨、颜料,很是别扭。很快,孙子也有了,而且一晃就大了,电脑桌又被孙子占据,每当我下班回来,小孙子也放学回来,写作业,玩电脑,不亦乐乎。我想写点东西,只好等他睡觉。即便这样,我还是在餐桌上画了上百幅的国画,其中有五幅在报纸上刊登,有一幅还获得全国美术大赛三等奖。在和小孙子的电脑 “争夺战”中,我还写出了《岁月难忘》《生命像一只五彩气球》《怀旧也是一种享受》《岁月留痕》等散文集。</b></h1><h3></h3> <h1><b> 斯时,读刘禹锡的《陋室铭》,颇有同感。想刘禹锡比我还强,还有一间称得上书房的陋室。虽“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毕竟还有谈笑的鸿儒,做客的高朋。可以在陋室内弹琴,诵经,而不必受窗外之纷乱,不必受伏案之苦劳。其实,刘禹锡的《陋室铭》最真谛的还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说,人的德行文采,不在于室有多雅,房有多大,摆设有多阔,装饰有多美,而在于作者的格局有多大,学问有多深。即便没有时尚、奢华的书房,只要你有足够的能量,也照样让龙出浅水,仙驻茅山。</b></h1><h3></h3> <h1><b> 伟大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原来只不过是一个马夫,一个剧院的勤杂工,连温饱尚且没有保障,又何谈有一间书房。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在舞台的后面偷偷写作, 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b></h1><h3></h3><h1><b> 著名作家魏巍在朝鲜前线的山洞里,听着连天的枪炮声,借着煤油灯的光亮,写出了不朽的名著《谁是最可爱的人》。 </b></h1><h3></h3><h1><b> 我的作家朋友尚志明,把自己关在静海县的一个小村子里三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李时珍》上中下三部曲。</b></h1><h3></h3> <h1><b> 我的诗人朋友张印江在他的《陋室读陋室铭》一文中这样说自己的“书房”:“一简易的书架侧放床头,被堆排满满的书籍压得摇摇晃晃,且遮住半扇壁橱门;一张小床几乎占去“半壁江山”;半临窗的习字台近床,间不盈尺;满插毛笔的笔筒、墨砚、印盒之类,散放在窗台上……”当朋友问他为何不曾有一间书房时,他做答说:“吾居虽狭足可安身,室虽陋而不失其雅,何故再存奢望,求一书房尔 。”</b></h1><h3></h3> <h1><b> 我也没有书房,但它并没有影响我挥毫丹青。餐桌虽小,但笔下的世界不小。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楼台亭阁,牡丹风流,都在小小的餐桌上呼之欲出;</b></h1><h3></h3><h1><b> 我也没有书房,但并不妨碍我于与灵魂对话,与先贤交流。每当夜深人静,捧起书本独在一隅,看它个天昏地暗,看它个酣畅淋漓。见缝插针地使用电脑,使我更加珍惜时间,不拖不等,思考成熟,成竹在胸,只要下笔,一气呵成。</b></h1><h3></h3> <h1><b> 对书房的渴望,只是一种对生存状态的追求。没有书房,遗憾却不缺憾;失望却不失意。书房既是精神的,更是物质的。书房和作品的数量、质量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我其实很满足,住在高楼上,晨看朝阳夜看星,冬有暖气夏有风,在这样的房子里作画吟诗,读书著文,幸福感已是满满的,没有书房又何必耿耿于怀呢?</b></h1><h3><b><br></b></h3><h3><b><br></b></h3><h3><b> 发表于2017年《东方散文》第二期</b></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