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昨晚的图文整理花了三个多小时,码字不易,图片整理更不易。我本蝼蚁之人,敌不过横流的沧海,但也要执有一念,我寻我欢喜。谢谢几位朋友真挚的留言,有期待,就有动力。今晚继续。</h3><h3><br></h3><h3>旅行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也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模样。相比起那些井然有序的日常,它多了一些烂漫与天真。和认真工作一样,它也值得我们的努力与幸福。<br></h3><h3><br></h3><h3>第一次坐着大巴车行走在甘肃与青海的公路上,途径的山川、河流、天空、云朵、牛羊、油菜花都能引起我的激动。伟大与渺小,喧嚣与沉寂,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波澜壮阔。有一种说不出的触动,让人心在浩瀚中走向寂静。我想无论过了多少年,这些有别于南方的风光与人事,都会像小星星一样闪烁在我的心间。<br></h3><h3><br></h3><h3>《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有句格言:“人间一切的事,本来没有什么苦与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而我,此时正在回想时。</h3><h3><br></h3><h3>先来一段视频感受一下行车途中茫茫戈壁、落日余晖。拍摄者:肖先生。</h3> <h3></h3><h3>第四站:鸣沙山和月牙泉</h3><h3>鸣沙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br></h3><h3>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h3><h3>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百度)<br></h3><h3><br></h3><h3></h3> <h3>第五站:《又见敦煌》</h3><h3>因为莫高窟的参观人数受限,从鸣沙山下来,我们入住宾馆休息,莫高窟的参观移到第二天。晚上自费观看了一场奇妙的演出。导演即张艺谋的得意弟子王潮歌。师出名门,加上自身的天资和态度,自是不一般。整场演出为一个半小时,其中60分钟,观众是行走的、体验的、与演员有亲密接触的。体验式剧情,加持酷炫的高科技手段,重现敦煌千年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有强烈的新奇感和代入感。</h3><h3>观看一场演出,即是一次视野的刷新,见识的增长。</h3><h3>三段10秒小视频,邀您共赏。</h3> <h3></h3><h3>第六站:莫高窟</h3><h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br></h3><h3></h3> <h3>见过莫高窟,从此不再是符号。</h3> <h3>大漠胡杨</h3> <h3>又见白杨</h3> <h3>第七站:大柴旦翡翠湖</h3><h3>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形态迥异、深浅不一的盐池宛如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翡翠”。约6平方公里的“翡翠湖”实名为大柴旦湖,是原大柴旦化工厂盐湖采矿队采矿区,经多年开采形成采坑,变成了如今美丽的“翡翠湖”。站在湖边,宛若镜面般的湖面倒影着蓝天白云和皑皑雪峰,宛如仙境。<br></h3> <h3>下一站,青海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