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一:【招工进厂】</b></h3><h3>1976年11月末,我被哈尔滨市粮食局招工,从宾县宾西公社宾西大队(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青年点)来到了哈尔滨顾乡粮食加工厂,当了一名大集体所有制的工人,后来转为集体所有制干部,最后转为全民合同制工人。</h3><h3>哈尔滨顾乡粮食加工厂和哈尔滨顾乡粮库在一个大院内,当时是两个单位,都归哈尔滨市粮食局所属。在1985年顾乡粮库内新建了“哈尔滨油脂厂”,然后三个单位整合成一个单位了。</h3> <h3><b>二:【哈尔滨顾乡粮食加工厂】(1976.11--1985.4)</b></h3><h3>当时我们一起招工进厂的共40人,都被分配到了各个车间的操作工岗位,我被分到了“高粱”车间,做“高粱糠打包”和“高粱倒袋子”的工作。<br></h3><h3>工厂当时有300人左右,有玉米车间,高粱车间,豆面车间,玉米脐子油车间等。当时车间设备陈旧,工厂合计日加工量大约200吨左右。我在高粱车间大约工作了一个半月的时候,春节前电工班里有一个电工要休一个月的“探亲假”,把我借去顶岗一个月,因为我在下乡时考取了“电工证”。当时电工班缺人,后来就留在那里了。电工班的工作是三班倒的工作,工作不太忙,也不太累。</h3><h3>在1977年末我就开始复习初、高中的课程,由于在学校高中的课程刚学了一个开头,差的太多,买了一些书自学,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后,参加了哈尔滨市工人业余大学的招生考试,我考上了“自动控制”专业,在1978年9月份开始半脱产为期四年半的学习。工厂当时没有大学生,只有几个中专生,我是第一个考上“业大”的,所以单位很支持,报学费,给时间,使我能一边上班一边学习,在1982年12月终于拿到了大专毕业证。毕业后在“电工班”当了两年的组长,又管了一段时间“能源”,单位又给报了“技术员”职称。在1985年5月,调入哈尔滨顾乡粮库参加“哈尔滨油脂厂”的筹建工作。</h3><h3>回顾在顾乡粮食加工厂工作的8年半时间,难忘的是在“电工班”工作的岁月,老师傅有张德忠、崔广成、姜星显,青年电工有张怀朋、吴兆广、董庆军、史辉、许树德,后调来的有李振江、李洪全。</h3> <h3>这是1980年在顾乡粮食加工厂“技术革新小组”时的两张工作照。小组三个人,这是我和李柏杰,还有组长:马友慧。</h3> <h3>这是1979年我们“电工班”五名青工在松花江畔留影。</h3> <h3>这是1981年在加工厂变电所门前和室内的两张工作照。</h3> <h3><b>三:【哈尔滨油脂厂筹建处】(1985.4-1987.7)</b></h3><h3>我到油脂厂筹建处时,刚开工建设,正准备挖地基。设计图纸出了一半,属于边设计边施工的项目。我被分到了“工艺组”负责电气方面的工作。</h3><h3>油脂厂是引进西德鲁奇公司的大豆制油生产线,日加工200吨大豆,可生产一级、二级大豆油和豆粕。</h3><h3>整个项目分7个单位工程,85年5月开工的是预处理车间、精炼车间和浸出车间。86年开工的是中心变电所、锅炉房、综合楼和成品油库。设计单位是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施工单位是黑龙江省化工建设公司。在设备安装阶段,西德鲁奇公司派来两位工程师指导安装工作。中心变电所设备容量是三台800千伏安的变压器。锅炉房设备容量是两台10吨蒸汽炉和一台6吨供暖炉。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在1987年7月完成建设任务。此时组建了“油脂车间”,开始了试生产,我被安排在了油脂车间做电气技术工作。在筹建处期间能经常出差,扩大了视野,也游览了一些景点。<br></h3><h3><br></h3> <h3>这是1985年5月我们“工艺组”人员的两张合影。有池应浩、曲怀玉、高贤仲、田松、尹金铎、徐春良、刘再兴、吴秀红、杨影。(王崇军缺席)</h3> <h3>这是我们在研究浸出车间的模型。</h3> <h3>这是我和同事在检查浸出车间结构中的相关预埋件。</h3> <h3>这是1987年5月我和工艺组部分人员参加同事婚礼时的留影。</h3> <h3>这是我在1987年5月中心变电所送电时的留影。</h3> <h3><b>四:【油脂车间】(1987.7-1994.12)</b></h3><h3>当时油脂车间下设五个工段,有预处理工段、浸出工段、精炼工段、电气工段、锅炉工段。前期我负责电气技术,主要负责电气设备和元件国产化工作,后来兼任电气工段长。这段时间每年都有出差机会,参观、考查、订货等,走了一些城市和景点。这段时间还写了一些专业技术论文。93年评的中级职称。</h3><h3><b><br></b></h3> <h3>87年在泰山。</h3> <h3>88年在北京。</h3> <h3>88年在济南。</h3> <h3>89年在八达岭。</h3> <h3>90年在韶山。</h3> <h3>90年在长沙橘子洲头。</h3> <h3>91年在承德避暑山庄。</h3> <h3>92年在本溪。</h3> <h3>1990年油脂车间全体党员合影。</h3> <h3>91年粮库领导带领车间的工段长省内考查,路过五大连池时的留影。</h3> <h3>1992年油脂车间电工技能比赛评委。</h3> <h3>1993年油脂车间到太阳岛野游。</h3> <h3>1993年单位教育科领导和油脂车间部分办公室人员合影。</h3> <h3></h3><h3>1993年油脂车间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单位领导与车间和工段的相关人员会餐的照片。</h3><h3>图中从右向左依次是:徐广杰、马文兰、韩兆友、尹金铎、王滨英、徐新开。</h3> <h3>图中从左向右依次是:王滨英、刘洪安、尹金铎。</h3> <h3>1994年我在油脂车间领着新党员宣誓。</h3> <h3>1994年油脂车间部分党员合影。</h3> <h3>1994年油脂车间党员和积极分子合影。</h3> <h3>1994年单位组织部领导和油脂车间支委会成员合影。</h3> <h3><b>五:【动力车间】(1995.1-2000.4)</b></h3><h3>1995年1月,我调入了“动力车间”。当时动力车间下设“锅炉工段”、“电气工段”和“办公室”三大部分。我是工程师兼电气工段长。95年到98年单位还可以维持生产,随着改革的深入,从1999年开始,粮食系统开始转型,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已经拖欠2个月工资了。</h3><h3>2000年4月中旬,单位正式通知,从5月1日开始单位停产放假,工人要自谋出路。我在4月下旬在一家单位应聘,找到了一份工作,五一节过后就可以上班了。从此结束了我的“国企”工作岁月。</h3> <h3>1998年动力车间和质价科联合党支部全体党员合影。动力车间党员有牛世海、尹金铎、藤滨、马英滨、季雨庆、孙玉红、程显珍等,质价科党员主要有刘秀琴等。</h3> <h3><b>六:【后记】</b></h3><h3></h3><h3>单位大约从2000年五一节放假后,发了大约2年的生活费就不再发了(每月200元),直到2007年单位改制“买断工龄”。每人大约每年工龄700多元的补偿金,单位按最低档补齐职工的“三险”,就这样哈尔滨顾乡粮库(哈尔滨油脂厂)与全体职工分别解除了劳动关系,档案存放在市人力资源市场。这样彻底结束了我的国企岁月。</h3><h3>回顾我的“国企岁月”,还真是有一些怀念,那时的哈尔滨顾乡粮库,上下班有通勤车,有卫生所,有托儿所,虽然工资不高,但工作稳定,离家近可以照顾家和接送孩子上下学。我特别怀念我的同事们,有的已经不在了,有的曾在哈尔滨市内偶遇,特别亲切,所以国企岁月也是我难忘的一段经历。从1976年11月到2000年4月,23年半的时光,使我的年龄从22岁到了46岁,人生的黄金季节献给了国有粮食加工事业。由于国家粮食政策的调整,由于改革开放的变化,使国有粮食企业逐渐退出,粮食职工下岗再就业成了无奈之举。国企改制后,哈尔滨市粮食局把哈尔滨顾乡粮库的大院卖给了开发商,没几年就建成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