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指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群特殊的民间风情女人,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她们的服饰,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乡镇,如东岭、东桥和辋川等。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惠安 女以勤劳、善良而闻名海内外,据说她们一生都在扮演着贤妻、良母、孝媳的角色。而她们服饰奇特、习俗奇特更让大家感兴趣。 惠安女是汉族中唯一穿着独特的人,她们包头巾,带着黄色园丁尖斗笠,上身穿着露出肚脐的短衣服,裤子却很长且宽松,故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戏称。如果你看到腰系粗重银腰链的 惠安 女,那就表示她是已婚妇女,那是男方送给女方的嫁妆。象征着男人用银链缠住她的女人一生一世。现在,穿传统 惠安 女服饰的大多是年长一辈,年轻的多已不在着短衫、旷裤,但黄斗笠和花头巾依然带着,那种奇特的格调和韵味依然存在。 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起源和演变众说纷纭,不过这里的海边风沙大是个重要的原因,勤劳的惠安女戴头巾的习俗才沿袭下来。 一百多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 惠安女的服饰还和当时中国 农村各个地方的服饰一样,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那时妇女头上没有带斗笠和头巾,戴的是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到了20世纪40年代, 惠安 女的服饰有一次大的变化。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臀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 包头 ,不戴花头巾也不带黄斗笠。惠安女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是在1949年以后,他们的上衣越来越短。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的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 建水库。在这种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 惠安 女不得不学习其他地区的妇女,带花头巾和黄斗笠,没想到这一戴再也没有摘下来,逐渐就演变成了现在一道奇特的惠安女风俗。 所谓“封建头”是指 惠安 女的头部被斗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据说,如果女子的耳朵、颈项被哪个男子看见了,就得嫁给那个男人;所谓“民主肚”是指女子的腰、腹部暴露无遗,名曰“招财”,有的用个菱形装饰遮挡上肚脐,又称是“守财”;所谓“节约衫”是指女子的上衣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衣袖也是很短,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所谓“浪费裤”是指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确实是浪费了布料。<br> 惠安 女比较奇特的婚俗就是早婚和常住娘家。 在过去,新娘出嫁当天要身着黑色衣裤(当地人称为黑凤凰衣),化着精致的妆容,梳着精美的发型,打着黑伞(黑色在当地代表着喜庆、神秘),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到男方家里,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亲。 新娘的发饰对其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据当地人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也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惠安女以能吃苦耐劳而闻名,大多数以渔业为生,当男人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她们就成了家庭的主力。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抬石头、拉板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不分重活、粗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